打造你的飛輪效應

任何事物,都可以抽象化爲增量和存量。比如小米系列產品,核心是小米手機,已經具有一定的品牌優勢,是爲存量;小米之家是圍繞場景化設計的小米生態系統,銷售小米手環或行李箱等,這是增量。無印良品也是這個打法,存量攻佔心智;增量奪取利潤。所不同的是,它的變量跨越了地域,在空間上拓展了半徑,優化了存變量的資源配置。


個人發展也是如此,存量就是你安身立命的護城河,主業所在。假如你的身份是英語教師,教學能力顯而易見就是你的存量;橫向延伸的可能是你的增量,例如演講溝通能力。如果你通過刻意練習,憑藉演講而讓全國的受衆都認可你的英語演講能力,就在空間上極大地放大了個人價值,個體獲取的報酬自然翻倍。所以說,個人的職業發展不要侷限於線性思維,如果在現有職務上沒有晉升空間,就要學會在增量上突圍,藉助平臺和跨越地域空間放大變量的效應。就業的選擇也不要框定一線城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藉助這個思路,再來談談如何通過自媒體打造自品牌。個人的成功和商業取勝之道有相似之道。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產品,思考這個產品的主要功能,運用存量思維建立自品牌的基石。你專業的方向,就是初始存量。這個存量擲地有聲,在積蓄階段就要逼自己在專業領域裏優秀到不容忽視,不要滿足於一時的成就。

舉個例子:秋葉PPT,一個擅長製作PPT的高校老師。他以這個存量帶動其它增量(職業教育)野蠻生長,創立了自己的公司並且乘搭了自媒體的高速快車,在短時間內集聚大量粉絲,以內容創業,在社會上和高校羣體中構建了自身影響力。積蓄存量,擴展增量,當個體一旦存量和變量形成正循環模式,就如同構建了貝索斯所言的“飛輪效應”,不再依附平臺和體制的力量而飛速成長。


然而,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大勢。我們多數人享受的是過去三十多年高速發展的經濟複利,打造你的飛輪效應更需要的是異於常人的艱辛付出, 審時度勢。

Move on, don't settle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