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每天聽本書|《奇特的一生》

音頻鏈接:得到|每天聽本書
音頻文稿:

關於作者

格拉寧,俄羅斯著名作家,俄羅斯最高文學獎“鉅著獎”得主,他的作品以反映科研人員生活爲主題。在好友時間管理領域巨匠柳比歇夫逝世後,格拉寧根據其日記創作了介紹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文獻性小說《奇特的一生》。

關於本書

在本書裏,格拉寧從柳比歇夫的日記入手,爲我們講述了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是如何運行的,分析了運用這種方法的四大步驟和五大守則。格拉寧在這本書裏還原了柳比歇夫的一生,用真實的案例爲我們講述了這種被無數人追捧的時間管理法是如何一步步完善、改進,並最終幫助柳比歇夫度過有意義的一生。

核心內容

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通過記錄、統計、分析、反饋四個步驟,幫助你真實地記錄下自己的每一分鐘都用到了哪裏,根據自己的能力合理規劃未來的時間安排。此外,爲了保證每個普通人都能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使用這個方法,柳比歇夫還提出了五大守則,順應了人類“懶”的天性,通過勞逸結合實現更高的工作效率。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爲你解讀的是《奇特的一生》。

這本書的中文版大約12萬字,我會用19分鐘的時間,爲你講述書中精髓:一種被實踐證明能顯著提高工作效率的時間管理法。

美國有錢人的精神導師德魯克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計算一下你的時間,你會發現自己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沒有意義的事情上。19世紀英國著名的作家、藝術家王爾德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很多人覺得自己活在世上,實際上只是在世上,並沒有怎麼活。兩位大師爲什麼這麼說?就是因爲他們看到,很多人對於生命的不負責。這種不負責,並不是說真的做了什麼有害的事,相反的,有很多人從不傷害別人,但卻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和管理非常隨意。

我們今天這本《奇特的一生》,給我們展現的恰恰是另一種人生,是一種對生命、對時間更負責的人生。它的主人公叫做柳比歇夫,他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時間管理法,被稱作“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得到訂閱專欄作者吳伯凡老師也推薦過這本書。這本書出版於1974年,被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當作時間管理領域的經典書目。有意思的是,它並不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如何管理時間的工具書,而是一本描寫真人真事的文獻性小說。它完整地記錄了一個普通人時間管理的全過程,可以說是用一個人的一生來印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這位柳比歇夫是誰?他的一生爲什麼會被稱作“奇特的一生”?讓我們來看看他的履歷吧。

柳比歇夫全名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是前蘇聯的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從26歲到82歲這幾十年間,他一共發表了七十多部學術著作,內容涵蓋地蚤的分類、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等衆多領域。除了研究昆蟲這個本職工作,柳比歇夫還自學了英文、德文和法文;談起英國的君主制度,他能夠說出任何一個英國國王的執政細節;說到宗教,不管是古蘭經、猶太傳經,還是羅馬教廷的源流、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思想,他都如數家珍。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柳比歇夫對於時間管理的嚴格執行,讓他把自己變得像個固定的程序,但實際上,這個人還真不是沒有人情味的人。這個人在學術上、在興趣上、在生活上,並沒有邊界。你能找到他對於本專業的研究,也能找到他關於文學作品的批評,有時候,他又會研究跟自己領域遙遠的學科。柳比歇夫不是一個刻板的人,但是他又做了這樣一件刻板的事情,把自己的一生濃縮成了時間賬本。

這些就是下面我要詳細給你講的,我會從柳比歇夫時間管理的四個步驟,以及在運用時間管理方面所要遵照的五個守則,爲你詳細講解這個奇特的時間管理方法。

第一部分

下面我們就先來看看第一個重點內容: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四大步驟。

這四大步驟可以說是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精髓。

第一個步驟叫做記錄。

它是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精髓。在這個起始步驟,柳比歇夫在自己的日記中忠實地記錄了每天把時間用在了哪裏,這些記錄的誤差不超過15分鐘。記錄這個動作看起來很普通,但這個步驟是柳比歇夫在不斷的嘗試中摸索並固定下來的。作爲記錄的工具,柳比歇夫用的就是普通的日記本。從1956年以來,柳比歇夫的日記沒有一天中斷過。無論是在戰爭的年代中,還是在住院的時候,甚至連自己心愛的兒子去世的那天,柳比歇夫也一絲不苟地做了記錄。

所有記錄,每一年都是一模一樣,這種記錄甚至談不上是什麼日記。每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細賬,記着當天幹過的事,註明用了幾個小時幾分鐘。這些日記和往常我們見過的日記截然不同,這裏沒有敘述,沒有故事,沒有情節。

他爲什麼會這麼做呢?因爲在柳比歇夫看來,思考和分析,都要建立在一個基礎上,那就是:瞭解。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的時間都運用在什麼地方。

作爲昆蟲學家,他把自己的工作分爲兩大類。第一類是需要創造力的工作,包括寫書、做研究、寫讀書筆記、寫信。第二類是與科研工作有關的其他工作,包括講課、參與學術討論會、讀文學作品等等。他每天只合計第一類工作耗費的時間,一般是六小時左右。這六小時裏的每一分鐘被用到了哪裏,都可以在他的日記中查到。

一開始的時候,爲了記錄時間用到了哪裏,柳比歇夫常常需要看錶。堅持使用這種記錄時間的方法幾年之後,他竟然慢慢擁有了一種能力,那就是:不用看錶也能知道自己在某件事情上花費了多少時間,並且啊,這誤差不會超過五分鐘。根據他的一位朋友回憶,有一次他們兩個人一起散步,一路有說有笑,聊得非常開心。在散步的過程中,柳比歇夫一次也沒看過手錶,可是啊,柳比歇夫在自己的日記中,竟然準確地記錄了當天和朋友散步一共花了一小時三十五分鐘。你看,這是不是挺神奇的?

就是這麼通過長時間的習慣養成,柳比歇夫已經形成非常好的時間感。和其他人混沌過日子不一樣,在柳比歇夫這裏,時間是看得見摸得着的,不管是認真工作還是放鬆休閒,他都能精準地感知時間到底流逝了多少。

通過忠實地記錄自己把時間用到了哪裏,柳比歇夫得到了自己的時間賬本。那麼,這個賬本該怎麼用?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提到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第二個步驟了,那就是:統計。

第二個步驟:統計。

每個月的月底,他都會把之前每天記錄的基本工作時間加起來,並做好分類。比如,他在某個月的小結中記錄自己當月用在基本科研上的時間是59小時45分鐘。這59小時45分鐘又根據工作內容的不同,分爲校對書稿、研究數學、閱讀日常參考書、撰寫學術信件等類型。用在閱讀日常參考書上的時間被具體到12小時55分。不過啊,柳比歇夫的統計到這裏還沒有結束,比如在閱讀日常參考書這一項裏,他又詳細列出了書名、閱讀了多少頁,以及在每本書上耗費了多少時間,等等。

除了單純的時間統計,柳比歇夫還會寫下自己的分析,分析某項工作沒有按照預定的進度完成,是因爲哪些原因。年度總結還不夠,柳比歇夫還會以五年爲時間節點,對自己的工作做一番總結和展望,思考整體的工作和研究方向。

現在你應該很能體會柳比歇夫是如何把“記錄時間用在哪兒”這件事情做到極致了吧?當然,我們必須強調的是,總結非常重要。如果只記錄不總結,時間管理就是一句空話,在這一點上,柳比歇夫同樣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在某一年的年終記錄裏,他記錄道:游泳43次,同朋友、學生交往共計151小時,娛樂一共65次。接着是一張清單,列舉了他看過的戲劇、電影、展覽,聽過的音樂會。

你看,通過認真統計時間被用在哪裏,柳比歇夫積累了關於人生寶貴的基礎數據。那麼下一步,他還會怎麼做呢?分析,是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第三個步驟。

第三步驟:分析。

應該說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法,並不是從誕生之日起就盡善盡美的,而是通過對時間分配方式進行仔細分析、不斷試錯,才固定下了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在起步階段,他做了許多種嘗試,看自己在一定時間內到底能幹多少?哪些工作方法最適合自己?

柳比歇夫有着異於同齡人的穩重,他並沒有急於突破自己,而是謹慎地試探着自己的能力極限,在一次次的嘗試中更加準確地認識自己。最終,他形成了一套集時間記錄、總結、規劃於一體的系統化工作方法,對精力和時間進行兩個維度的管理。比如,在某一年的年終總結裏,柳比歇夫提到了“自己這一年經常生病”,所以反映在日記裏,他用在工作上的時間就比較少。而相應的,閱讀非工作類書籍的時間就增加了很多。這同樣是對時間的一種有效利用。

如果說前面的三個步驟側重於認識時間、理解時間,那麼最後一個步驟就更側重於怎麼樣運用時間了。

第四個步驟:反饋。

在經過記錄、總結、分析之後,柳比歇夫會制定下一時間段的計劃,根據現有的完成情況,來決定在下個時間段裏每個方面要花費多少時間、達成哪些目標。在柳比歇夫眼中,反饋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環節,因爲它不僅意味着堅持,還意味着恰當的放棄。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啊,和其他科學家一樣,柳比歇夫也是個非常有好奇心的人,每當碰到有着無限誘惑力的新知識、新技能,他也會無法控制自己。但如果這樣的話,又怎麼能保證這些興趣和自己的時間管理不發生衝突呢?其實興趣太多從來就不是沒有時間的理由,最關鍵的是要學會取捨和放棄,這樣,就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精力的集中。

上邊就是我們說的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四個基本步驟。我們來總結一下:

第一個步驟是記錄,也就是儘可能準確地記錄時間被用在了哪裏;
第二個步驟是統計,也就是以每週、每個月或每年爲單位,統計每件事情佔用了多少時間;
第三個步驟是分析,也就是分析在過去這段時間裏,哪些運用時間的方法是高效的,哪些是可以改進的;
第四個步驟是反饋,就是根據自己分析得出的結論做出改變,讓自己更有效地利用時間。

其實啊,他的這些方法是非常容易被模仿的,只要你有計時器,就可以從現在開始記錄自己在每件事上花費的時間,然後開始總結、分析、反饋了。

不過,這裏有幾個要點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首先, 是記錄的及時性,不要連續做了好幾件事情再回過頭來一起記錄,要一事一記。同時,要保持時間記錄的真實性、準確性。

柳比歇夫因爲數十年如一日地記錄,已經對時間有了本能的感知,所以能夠準確地判斷自己在某件事上花費了多少時間。對於我們剛開始試着使用這種方法的人來說,可以嘗試用手錶、手機計時器等工具輔助一下,只要保證記錄的誤差不要大於15分鐘,就可以了。

其次,選擇記錄的時間段要相對固定,並且有代表性。

如果你要記錄自己在某項相對重複的工作上花費了多少時間,最好是在每天固定的時間段來做這項工作。因爲從長期來看,人在固定時段的狀態是相對穩定的,如果你每次做這項工作的時間段都不一樣,那麼分析這些數據得出的結論,就很難有參考價值。

最後,你還要根據記錄情況,及時調整時間分配計劃。

在每週或每月總結的時候,要找出上一段計劃中,實際消耗時間與計劃消耗時間之間的差額,然後結合自己的工作效率,重新分配下一段時間。當然了,再好的方法都是由人來執行的,所以,堅持是在時間管理方面必不可少的品質。

第二部分

下面,我來爲你說說第二個內容: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五大守則。

這些守則,都是柳比歇夫實踐時間管理法的過程中,結合人性的弱點總結出來的,它順應了人類“懶”這個天性。打個比方說,如果你恰當運用了這五大守則,可以讓時間管理法不會成爲你的一種鐐銬,而是成爲運用自如的樂器,有了這個樂器,我們就可以演奏出不同的曲調了。

第一條守則,不要爲了完成工作而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

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不論工作有多困難、任務有多繁重,只要他願意,就一定能在自己預估的時間裏按部就班地完成。但事實上啊,柳比歇夫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從一而終。很多時候,他的本職工作是要爲興趣讓路的。因爲在柳比歇夫看來,沒有什麼比滿足自己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更重要,與其被迫在完成工作和滿足好奇心之間做出選擇,不如索性大方拒絕那些必須完成的任務,而選擇興趣。

比如在1969年,柳比歇夫就接連發表了幾篇風馬牛不相及的文章。一開始是一篇跟科學史有關的論文,接着是一篇關於父親的回憶錄,之後他在雜誌上發表對文學流派的研究論文,忽然又無緣無故地寫了一篇關於墮胎的論文、一篇探討叔本華思想的文章和一篇研究古希臘羅馬戰爭的文章。

在這裏,我們可不要忘了,柳比歇夫的本職工作是研究昆蟲。除了那篇跟科學史有關的論文之外,他在這一年潛心研究的問題,其實都和工作毫無關聯。但恰恰是他以興趣爲導向的時間運用,反而讓他取得了新的成就。在柳比歇夫看來,在有限的生命裏,能夠拓寬視野做更多感興趣的事,也是對時間的最好利用。就拿研究古希臘羅馬戰爭這件事來說,蘇聯的很多歷史學家,都熱心地爲柳比歇夫寄去自己的學術報告,希望他能多提寶貴意見。這種歷史學家向昆蟲學家請教歷史問題的情況,也算的上是奇觀了吧!

第二條守則,不接受緊急的任務。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在短時間內匆忙完成某項任務的經歷。你可能會認爲緊急任務往往更重要、更迫切、更值得完成,不過啊,柳比歇夫卻倡導我們“不要接受緊急的任務”,這又是爲什麼呢?因爲,接受緊急任務,就意味着可能會由於時間倉促而無法做到盡善盡美,更重要的是,它會打破你原有的節奏,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映,反而是更費時間的。

那麼在面對一項全新任務時,柳比歇夫會怎麼做呢?他會先根據以往的經驗判斷這項任務的複雜程度,大概估計出完成這項任務需要的時間,看處理這項新任務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不是和預估的情況相同。如果出現了明顯的不同,他就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重新安排計劃,和時間更加從容地相處。

第三條守則,一累了就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休息?對,你沒聽錯。在時間管理這個領域裏,柳比歇夫應該是最注重勞逸結合的人了。和“想成功就得比別人更拼命”的主流勵志觀點不同,柳比歇夫一直都在強調放棄和休息的重要性。比如,他從來不以在日記中留下長時間的工作記錄爲榮,他記下的所有工作時間,都是刨除了其中所有間歇的“純時間”。在這一方面,柳比歇夫的直率,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許多人聲稱自己一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但在柳比歇夫看來,這些都是所謂的“毛時間”。只有扣除所有間歇,精神高度集中地投入工作的那段時間,纔可以被當作工作時長記錄在案。比如說,柳比歇夫每天的純工作時間平均是7小時,在他看來,如果把純時間折算成毛時間,還需再增加20%到30%,也就是將近9個小時。

第四條守則,保證睡眠時間,每天10小時左右。

我們居然在一本講述時間管理經驗的書籍裏看到讓人多睡覺的建議,是不是覺得有點兒不可思議?這條守則看起來挺無厘頭,但不誇張地說,這完全可以被當作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重中之重。因爲,沒有這條守則,柳比歇夫的方法將永遠是紙上談兵。

在柳比歇夫的眼中,休息也是需要規劃、記錄、安排、再規劃的。因爲柳比歇夫採用的時間管理法並不是一種間歇性的方法,而是一種長期的計劃。這是一種很容易讓人產生壓迫感的方法,如果睡得不好,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當你面對一張滿滿當當的計劃表的時候,很容易陷入被計劃牽着鼻子走的惡性循環。一旦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就離放棄不遠了。

第五條守則,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

我們在前面提到過,在柳比歇夫的記錄中,根據性質的不同,工作被分爲第一類工作和第二類工作,也就是需要較強創造力和不需要太強創造性的工作。柳比歇夫會把每天精力最充沛的時段拿出來完成第一類工作,用在第一類工作上的時間也是柳比歇夫最看重、最認真總結和分析的時間。

在精力沒有那麼集中的時段,柳比歇夫會處理一些第二類工作,這種方法也被他用到了閱讀中。根據書的內容不同,柳比歇夫做出了這樣的選擇:早上頭腦清醒時,閱讀哲學、數學方面的嚴肅作品;鑽研一個半到兩個小時後,看比較輕鬆的歷史或生物學著作;腦子累了,就看文藝作品休息。通過合理安排工作類型,柳比歇夫真正做到了不讓每一分鐘虛度。時間當然可以被拿來休息,但是在什麼時間休息、以什麼方式休息,柳比歇夫都會提前計劃好。

以上就是給你講的第二方面內容,運用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五大守則:

一、不要爲了完成工作而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你的人生應該有更多種可能性;
二、不接受緊急的任務,把事情做好比把事情做完更重要;
三、一累了馬上去休息,不要爲了忙而忙;
四、保證每天10小時的睡眠時間,避免自己被計劃追着跑;
五、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保證每一分鐘都不虛度。
總結

說到這,今天的內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來爲你簡單總結一下今天講解的內容。

首先,我們說到了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共有記錄、統計、分析、反饋四大步驟。

這四個步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可以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持續精進,螺旋式上升。此外,我們還說到了這四個步驟的一些要點,分別是記錄的準確性、及時性、代表性、及時反饋和貴在堅持。

其次,我們說到了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的五大守則,分別是不承擔必須完成的任務、不接受緊急的任務、一累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保證睡眠時間,以及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

這些與主流觀點有很大不同的守則,保證了是我們使用方法,而不是方法控制我們。

撰稿:Kerena
腦圖:摩西
轉述:傑克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