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羅輯思維|終身學習,學什麼?

音頻鏈接:得到|羅輯思維
音頻文稿:

第576期 | 終身學習,學什麼?

和你一起終身學習,這裏是羅輯思維。

上週,我們發佈了得到大學第0期的招生簡章。發佈搞得非常低調。在行文中,我們也沒有忽悠什麼願景、理想什麼的,就是簡單說了幾條:我們提供什麼學習內容,希望第一批找什麼樣的人,怎麼報名、怎麼面試這些具體事宜。

發佈得很低調,但是這對我們來說,不是一件小事。

這是一件我們思考了兩年,多次迭代、最終推出來的下一代產品。這兩天從報名情況來看,還是非常火爆。我們的同事正分成九個組,每天加班加點地在做面試工作。

既然這個產品一推出就被市場初步認可,那今天我就來跟你聊聊,這個產品推出背後,我們的那些思考邏輯。怎樣設計一個新產品?希望對你也有用。

先來看我們這家公司的一個基本困境:不管眼下的產品有多好,用戶有多滿意,業務增長有多快,它的業務邏輯都還沒有閉環。

什麼意思?它還只是在銷售知識產品,還不是像我們所追求的那樣,在提供知識服務。我們很多用戶都知道,我們希望成爲最好的知識服務商。

這是什麼意思呢?你看,現在得到裏的產品、課程,我們和用戶之間的關係,還是僅僅停留在產品和課程這個界面上。一個課程上架了,用戶買了這門課,學了沒有?學習效果怎麼樣?有沒有收穫?這個收穫怎麼強化?所有這些事我們就使不上勁兒了。

只有我們再進一步,當我們的業務進化到可以對用戶的學習效果負責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才能加入一個新的基因,教育的基因,那個時候我們纔敢說自己是一家知識服務公司,現在只是一家線上出版公司。線上出版和線上教育,雖然都是兩個成立的行業,但是有一個關鍵的區別,就是這個,敢不敢對用戶的學習效果負責。

所以,大概兩年前,我們就意識到,得到App將來必須演化成一所大學,一所面向終身學習者的通識大學。它的願景必須是假設100年後回頭看這家公司,這是這個時代最有創新力的最好的大學。

請注意,這不是在吹牛,也不是在給自己打雞血。

因爲我們創業者意識到,一個時代市場允許活下來的商業新物種,跟你掙多少錢沒有關係,只能是你開發並且佔住了一個全新的生態位的商業物種才能活下來。換句話說,只有當你成爲一個深度嵌入到社會結構裏,能夠爲整個社會網絡提供獨特價值的節點,不管你是大節點還是小節點,這家創業公司纔有可能活下來。這麼一想,你就知道,我們提出的得到大學的目標,不是我們好高騖遠,而是生存的必須。

好了,這個問題想清楚了,第二個問題就來了,得到大學的教學內容是什麼?

既然是面對終身學習者,那我們提供的知識服務,就既不能像普通大學那樣,提供專業分科的學習,也絕不是針對特定人羣的,比如說企業家和創業者這些人。

有什麼樣的知識是每一個上進的人都需要,用傳統的教育方式教不了,還適合集體學習的內容?這三個約束條件放在一起,難度就非常大了。從去年開始,我們就做了各種各樣的推演。具體過程不說了,我們最終找到了一個方向,那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只要是一個上進的人,一個想自我完善的人,不管他的身份地位年齡學歷如何,他都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傳統的教育,很少涉及這個方面的內容。最重要的一點,解決問題,就需要多元化的認知資源,所以,集體學習的優勢很明顯。這符合剛纔說的三個約束條件。

那問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通過教育,通過大學來教麼?

我們這幾年創業,學會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做任何一件事,你都不能假設,這件事沒人做,或者做不好,是因爲別人笨,或者是別人沒有我們勤奮。我們做一件新事,先要想清楚,爲什麼世界上那麼多聰明人沒有做這件事?

你看這問題又轉化了,這個世界上那麼多聰明人,那麼多偉大的教育機構爲什麼不敢向市場承諾,我們在教解決問題的能力呢?原因很簡單:過去的教育是建立在一個假設上的,就是俗話說的:名師出高徒。一個學徒跟着行業裏的老師傅認真學習,就能技藝精湛。一個工人是這樣,一個律師是這樣,一個醫生也是這樣。

但是我們知道,在這個時代,我們沒有辦法通過一個門類的知識對付所有的難題了。跟着一個名師學是沒有用的。就像查理·芒格講的,你如果只有一個認知模型,那“你手裏拿着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所以這個時代必須要有多元思維模型。所以,傳統的一個名師教學模式,是對付不了這個時代的所有難題。

那你說,我們找很多名師來,不就能拼出一個所謂的多元思維模型嗎?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走不通。爲啥?因爲終身學習者畢竟是一個成年人,社會責任很重,時間有限,他們需要的是一種高濃度,高效率的學習方式,每天花大量時間聽各路名師講課,這不現實。

你看兩條路都不通。一個名師也不行,名師拼盤也不行,那怎麼辦呢?經過反覆的推演,我們找到了一個基本的方法論。下面我簡單解釋一下。

人類社會的基本發展趨勢是分工越來越細,所以我們不需要了解手機是怎麼做的,但是也可以享受手機這項科技發展帶來的方便。所以現代人不瞭解其他領域的知識,是現代人的基本知識狀況。這一點無法逆轉。靠什麼“書山有路勤爲徑”是沒戲的。但是,如果我們不是去學習各個學科、各個職業的具體知識,而是學習他們的認知模型,這可能不可能?

舉個例子,醫學,專業學習需要漫長的時間,如果你不想成爲醫生,沒有必要從生理、解剖、藥理這些基本知識學起。但是問題在於,醫生這個職業的價值,不只是看病啊。作爲一個職業,醫生對於人類的認知模型庫,是有重大貢獻的。因爲醫生面臨一些非常獨特的,其他職業沒有的困難,也找到這些困難的解決方案。

比如,醫生使用的工具種類,從藥到手術,非常龐雜,一個醫生至少要熟悉幾千種藥和手術,他們是怎麼駕馭複雜工具的?這種認知模型,對於一個程序員就非常有用啊。再比如,醫生做一臺手術,每一步都絕不能出錯,他們是怎麼管理安全流程的?這種認知模型,對一個複雜項目的管理者就非常有用啊。

再比如,一個急診醫生隨時要在信息不完備的情況下做出性命攸關的決策。比如門口躺着個病人,沒有病例,也沒有過敏史的資料,甚至家屬都不在,昏迷不醒,生命垂危,請問你救不救?怎麼救?這就是信息不完備的情況下性命攸關的決策。這個認知模型要是提取出來,對於創業者就非常有用啊。

你看每一種職業,每一個社會分工都在爲人類的多元認知模型庫貢獻自己獨特的價值。比如,一個律師是怎麼拼接一個完整的證據鏈?一個教練是怎麼把運動員在需要的時刻激發到最佳狀態的?一個鋼琴家是怎麼做刻意練習成爲高手的?一個投資人是怎麼快速瞭解一個行業,評估一家企業價值的?一個將軍是怎麼把小團隊的靈活性和大組織的紀律性結合起來的?一個酒店管理者是怎麼設計客戶的體驗流程的等等。這些知識不僅對他們同行有用,對外行也許用處更大。

但是這些知識,彌散在整個現代社會網絡裏。它們甚至只存在於各個行業頂尖高手的腦子裏,沒有被寫出來過,沒有被整理萃取出來過。機會來了。如果由我們這樣的專業知識服務商,通過我們已經練了好幾年的手藝,也就是採訪、整理、轉述的能力,並且不斷迭代成一個知識體系,這個東西要是研發出來,那價值就非常大了。

現在,你在得到大學第0期招生簡章裏看到的所謂48種認知模型,就是這麼來的。三個月前,我們內部成立了一個研發團隊,對各行各業展開了大規模的採訪工作,初步形成的成果,把我自己也嚇了一跳,我們開始對這個價值體系有了基本的信心。這纔開始了得到大學第0期的招生工作。

當然了我們面對的挑戰遠遠不止這些。再比如說,這個知識體系怎麼持續生長呢?這個世界的行業多了、高手多了?我們怎麼把這些最佳實踐,而且是最新的最佳實踐納入到這個體系裏呢?我們靠什麼機制讓它生長呢?

再比如說怎麼分別提升線上交付的效率,讓大家在高強度的學習中學有所得?怎麼提高線下活動的體驗,讓大家從得到大學的校友當中獲得價值?當然,最重要的是,辦一所好大學最重要的因素,還不是教學質量,而是學生質量,所以怎麼堅持嚴進嚴出,讓將來得到大學的每一個學生都以自己的校友網絡爲榮?

過去幾個月,這都是我們頭疼的問題,但是,好在這些問題我們都找到了初步的解決方案。我們明天接着聊這些解決方案。如果你有興趣深度瞭解,也可以到我們得到App的首頁,先去找到這個招生簡章看一看。

羅輯思維,明天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