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被討厭的勇氣》:從今以後做一個真實的我

不是我們被限制,讓我們不能做——而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選擇不做。

                        ——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01

在奶茶店兼職的時候,發現很多家長帶着孩子還買奶茶的時候,有的家長會給餐牌給孩子自己選擇,即使他知道那可能會不好喝,但也沒有阻止孩子;而有的家長就是強制孩子喝我們的招牌奶,連加什麼小料都不允許小孩選,原因是家長認爲那個好喝。

讓我想起了我的成長環境大多數也都是後者,和爸媽出去玩的時候,自己喜歡的而他們不喜歡的東西是不被允許買的,慢慢地我開始習慣不做選擇,也不主動表達意見。

直到現在別人問我的意見或者選擇什麼的時候,我一般都會說不知道,你喜歡就好;或者別人來問我那個東西怎麼樣,我一般也會順着對方的意說好或者不好。

已經習慣於自己沒有主見成爲了我的常態,現在看的書多了,經歷的東西也變得不一樣之後,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把自己身上的這些不好歸因於我的父母,歸因於自己的過去。

《被討厭的勇氣》書中阿德勒的目的論解釋說,無論之前的人生髮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

如果說我們前面的人生沒有選擇,過去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未來。未來我們想要成爲怎樣的人,是可以慢慢做到的。

一些過往的事,會對人造成不小的影響,但是經歷本身卻並不能決定什麼,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給這些經歷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這纔是決定我們生活的重點。

02

每個人的成長曆程中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自卑的時候,就像你羨慕着他人,別人也在羨慕你。

其實自卑有時候是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也太過在乎別人的一些看法,以爲自己身上的某一個點比不上別人或者怕別人在背後說你的話。

每個人都只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沒有誰會放太多精力和時間在關注你身上。

我一直都會把自己長得不好看當作一個自卑點,以至於要在性格方面讓自己交到朋友,努力討好每一個人,還記得以前自己有一個很可笑的想法,就是想自己被別人提起來的時候都是說我的好話的,結果卻是相反的吧。

阿德勒曾說,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確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如果處理得當,也可以成爲成功和成長的催化劑。

走到人生的現在,才明白過來以前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討好型人格",自己累得委屈說不出的苦,到頭來卻什麼也得不到,那些人,那些友情。

03

村上春樹曾說,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爲自己的感受纔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都不打亂自己的節奏。

越長大越會發現,擺脫別人的看法是多麼的難,擺脫世俗的觀念也是多麼的不容易。

無論你做什麼,總有支持你的人和反對你的人,每個人的觀點都不一樣,也沒有哪一個人生是標準的答案。

就像在奶茶店兼職的時候,被大多數人都說不值得,一個大學生去做這樣的工作,在那裏什麼也學不到。

而上天要我們來是學什麼的呢?

你有多久沒有認真問一下自己,自己這一生要學的東西是什麼,自己這一生要怎麼過才叫不枉此生。

《無聲告白》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