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世達定律

“侯世達定律:做事所花費的時間永遠比你預期的要長,即使你已經考慮了侯世達定律。”
                                    —— 侯世達,美國認知科學教授

侯世達法則背後的邏輯

首先, 是因爲事情的複雜度往往會超出我們的想象,因此也正如帕金森第一定律所言:工作會自動膨脹,直至佔滿所有可用的時間。

其次,人們無法預估未來發生的意外事件,而意外事件總是頻頻發生,打亂人們的原定計劃。當代著名社會學家鮑曼認爲,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是流動的,在這個社會裏,沒有什麼東西是變動不居的,一切都處於不確定性中。

再次,從時間取向(time perspective)這一心理學概念來看,時間管理是一種未來取向的做法,而一味強調時間管理,就會使人們處於未來取向的單極狀態,而這種單極狀態會使人們的生活失衡。

心理學家認爲,理想和健康的時間觀念應該是過去取向、現在取向和未來取向的平衡,人們可以應生活情景的不同而適時轉換與之相稱的取向。比如在工作場景中採用未來取向,而下班回到家裏,應該立即把工作內容拋諸腦後,採用享樂主義的現在型取向,盡情享受當下的閒適和放鬆。但是,現代人越來越傾向於把工作和生活混淆起來,在生活和閒暇時也不忘工作,休息時也要想着明天要幹什麼、還有哪些事沒做完,那麼自然就會覺得非常疲憊。

最後,時間管理是幫助我們把握時間長度的技巧,卻沒有提示我們使用時間的“深度”。例如,同樣是安排閒暇的時間,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的“被動式休閒”所帶給人的滿足感,就遠遠不如從事一項自己的業務愛好所帶來的滿足感。在看電視時,我們可以一邊嗑瓜子、玩手機、跟人聊天,我們並沒有傾情投入,而在從事某項愛好時,我們就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進入“心流”狀態,因此我們從閒暇中獲得放鬆和滿足的程度並不取決於閒暇時間的長度而是取決於其質量。

計劃謬論

根據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的理論,我們往往會低估完成任務的時間,即使之前已經試過延遲完成類似的任務。這個往往是由一廂情願和盲目樂觀造成,基於一切完美進行的假設做出的估計。而現實不可能一帆風順,所以請現實點。

有趣的是,計劃謬論只適用於估計自己任務,我們常常會高估其他人需要花的時間。因此,我們可以請很瞭解自己的人估計時間,再重新調整預計時間。

永恆的敵人

如果你沒辦法準確估計時間,高估總比低估好。稍微不那麼樂觀,稍微預留點變通時間。如果比計劃完成得早,就可以用空出的時間做其他事情。

Tips

有如下建議,來改善我們與時間的關係:

首先,從人生意義和人生目標的高度,審視我們目前所做的事情的長期價值,儘可能刪減不必要的事件;

其次,對保留下來的事件,大幅延長原先的估計時間,爲未曾預料的事件複雜度和意外事件留出足夠的空間;

再次,明確工作和時間的界限,尤其不要把工作帶入生活,把生活交給享樂主義現在取向;

最後,增加主動式的閒暇時間,減少被動式休閒,重新設計自己的業餘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