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②|从鄙俗之人变成圣贤,曾国藩坚持做了一件什么事?

上一章说到,经过艰难的七次考试之后,曾国藩终于考中秀才。接下来又相继中了举人、进士,在朝考中,他更是一举获得道光皇帝的垂青,获得一等第二名,成为翰林院庶吉士。

到了天子脚下,曾国藩才发现自己不仅土里土气、见识狭窄,还有许多性格缺陷,比如浮躁、傲慢、虚伪、好色。他开始读四书五经之外的书,并在三十岁的时候立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这么高远的志向,如何去实现呢?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写日记”。

曾国藩的早期日记,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日记一样,记得并不得法,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不能坚持,二是记流水账太简单,三是日记中给自己提的要求做不到。

在唐鉴和倭仁的建议下,曾国藩渐渐明白,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他效仿倭仁开始用恭楷写反思日记。在日记中,把一天中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都细细地过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深刻反省。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秉着改过从自己做起、改过要从速的原则,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马上就去改正。

为了逼自己更好地坚持,每隔一段时间,他就把日记送给朋友们去看,让大家一起来监督。

通过日复一日地写日记,曾国藩用三十天的时间戒了烟,又用三十年的时间,戒掉了其他更难戒的毛病。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炼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真的成为了圣人。

透过曾国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立志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后记:

这一部分,我最佩服曾国藩的韧性。有恒是他一生最推崇的品质,立志后,他便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当他六十多岁功成名就的时候,仍和三十岁刚立志时一样,在日记中自省自责。

这恰恰是我缺乏的。除了不断改变自己的志向,我还有做事虎头蛇尾的毛病。如果能像曾国藩一样慎终如始,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用倭仁的话总结:既知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