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婆婆去旅遊,家裏人最擔心的是她的身體,能不能走下來。

我開玩笑說,實在不行就買個輪椅,讓兒子孫女輪流推着。

輪椅是有點誇張,臨走前讓把我的登山杖帶去了。

她腰疼腿疼,有段時間連續百步都走不下來,躬着腰走幾步就要歇歇腳。有時出門會帶着小馬紮,以便隨時隨地停停坐坐。出去旅遊,還是“蜀道難”的重慶成都,能行嗎?

也許是見山見水心情舒暢,也許有一鼓“要堅持”的精神力量,她每天走上萬步竟不覺累,甚至登上了青城山。

大概出遊的那幾天累過了頭,回到家睡了一覺,又腰也酸腿也疼的了。

那天正好是禮拜天,她問附近有沒有教會,去禱告禱告。

我知道江蘇路有個基督教堂,是個旅遊景點,只是不知是否有禮拜活動。老公就帶她去了。

回來我問:禱告完是不是好點了?

婆婆說:嗯。好多了。

看她臉色,比出門時輕鬆祥和許多,想來是舒服了點。

我女兒道:奶奶呀,就是迷信。

以前,家裏人對她去教會頗有微詞,多是持嘲諷的態度。我也曾覺得好笑,在患感冒婆婆給“禱告禱告”的時候;甚至不屑,在女兒身體不適奶奶一本正經祈禱的時候。

但是,隔了這許多年,我越來越明白“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這個道理。

既然她覺得禱告有效果,爲什麼要反對?既然她認爲她信仰的神是保佑她的,爲什麼不支持她信?那些身體上的疼,心理上的苦,除了我們以爲的正確的尋醫問藥的方法,也許還有另外的出口,誰又能說得清呢。

連嶽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他有篇文章提到一個高三的班主任,稱他“有着神奇的引導能力和撫慰能力”,教的學生成績也比別人好。

有次,一個學生陷入焦慮,情緒很不穩定。

班主任問:你從前有過類似狀況嗎?

學生說:出現過。

班主任問:上次你是怎麼解決的?

孩子不好意思地說:我去拜了菩薩,就好了。

之所以不好意思,連嶽說,“高三學生已經進入了準崇拜理性階段,拜菩薩,是迷信,理性不正確。”

班主任說:你還等什麼?趕緊再去拜那個菩薩。

學生聽老師的話,趕緊去拜菩薩,焦慮於是得以解決。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

恰好有個朋友講他的父母買保健品的事,他是反對父母去聽養生課買保健品的,但父母認爲他們身體還不錯,是這幾年吃保健品的結果。年輕一代認爲保健品沒啥用,白花錢,老一代認爲保健品有用,不能因爲權健倒了就認爲所有保健品都不能吃……朋友很有道理,但效果體現在老人身上。

兒子、老子誰更有道理?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人與人之間,即便是一家人,可能也存在認知、信念、價值觀的差別。堅持“我是對的”,強硬要求別人聽自己講道理,只可能適得其反。

他們認爲對身體有益,那就肯定是有益的。畢竟,身體的感覺是他們的。

拜一下菩薩就好,沒傷害他人,效率又高,爲什麼不能用?板着臉批評孩子這麼做不科學,讓他更焦慮。你道理是對的,可事情更糟了。

工具箱裏只有理性主義這把錘子,很多事是做不成的。

靠主信基督也好,燒香拜佛供菩薩也罷,不傷害他人,還能把自己的事情解決,難道不是皆大歡喜嗎?講一堆大大小小的道理,如果對方不接受,聽不進去,毫無意義。

NLP理論裏講,“溝通的效果取決於對方的迴應。”你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彼此都認爲“我是對的”,彼此都無異於對牛彈琴。

不如退而想想,什麼纔是自己想要的,什麼纔是最重要的。

前些日子中考,一所中學食堂給畢業生精心準備了菜譜,每道菜都取了很好的寓意,祝考生“金榜題名,步步登高,鴻運當頭,心想事成”, 我有感而發寫了篇文章。有人給我留言,說這種做法“唯心,學校不應該提倡這些”等等。

我不得不承認那人說的很“有道理”,但“帶着祝福的菜譜”對中考生、高考生的溫暖和鼓勵,那種“效果”比“有道理”實用得多,也更重要得多。不增加成本就讓學生開開心心,留下學生時代的美好回憶,甚至有形之中進行了一粥一飯隱含着愛的教育,是件多麼美好的事?

這個時候,就不要上綱上線講唯物還是唯心的道理了吧。

曾在書上看過一個故事。

有個老太太被失眠症折磨了很久。醫生檢查了後發現她並沒有身體器質方面的病症,失眠是焦慮所致,就給她開了些綠色藥丸,說吃了就能睡得好睡得香。老太太服了藥,果然失眠症狀減輕很多。後來藥吃完了,又開始失眠。

老太太的家人擔心長期服用安眠藥會有依賴症,醫生這才告訴他們,綠色藥丸其實是巧克力豆。

這醫生是懂心理學的,他知道“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的道理。吃巧克力豆並不能治療失眠,但對老太太來說,是一種撫慰,可以令她心安,幫她入眠。

“爲什麼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我想,大概很多人就是懂得的道理太大、太多了,很多道理並不適用於自己;也有很多人,“道理我都懂”,卻不願意變通,讓心變得柔軟起來,也不願意付諸行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