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計算題總是粗心大意?除了反覆練習檢查,還有更好的方法

三年級的浩浩是個悟性很高的孩子,題目不會做,稍微點一點思路,他就能做出來。

語文很好,表達能力很強,所以數學難題只要講一遍,他都能自己流暢表達出整個解題過程。

然而,他的媽媽最頭疼的就是他粗心的毛病。特別是在數學計算方面,因爲粗心,本來知道怎麼做的計算題,他總是出錯;因爲粗心,審題的時候不是運算符號看錯就是小數點漏打。

所以即使浩浩學習很認真、悟性很高,但每次考試,成績都處於中游,往往是難題會做,簡單的計算題反而丟分不少。

對此,浩浩媽媽也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教他用好草稿紙,養成檢查習慣。比如,有錯題不做提示,讓他耐着性子一題題自己去發現。比如,多練習常犯錯的題目,提高計算的熟練度。

但一遍遍地檢查、覈對、練習,反而讓浩浩產生了牴觸心理,覺得自己要浪費不少時間重複這些枯燥的流程,數學在他眼裏也成爲了“無趣”的代名詞。

其實浩浩這種牴觸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媽媽教的數學》這本書中就說過:

孩子的本性越淳樸,就越不喜歡重複性的動作。

重複能讓這個動作更加嫺熟,但對急於認識新世界、新事物的孩子來說,就不太適用。

檢查、多次覈對、反覆練習其實就是讓孩子不斷重複同一個動作。對於浩浩這種聰明又好動的男生來說,這種枯燥乏味的“動作”反而降低了他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力,結果可能是練得越多、錯得越多。

做得越多,錯得越多

其實,要解決孩子的粗心問題,得從根源入手。孩子計算粗心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第一,認爲計算很枯燥,沒有學習興趣。

計算不像應用題、幾何題那樣,題目形式豐富多樣,內容也比較新鮮有趣。

特別是小學階段的計算,無非就是簡單的加減乘除。所有算法都有統一的做題流程,固定的做題格式。

雖然只要掌握了一種方法,就可以做對無數道題,但對於有些求知慾強、沒有定力的孩子來說,計算題雖然簡單,卻難免枯燥乏味。

做枯燥乏味的事,人們都會容易走神、不用心。更別說專注度較低的孩子。


第二,知識點掌握不夠熟練,計算正確率忽高忽低。

比如,孩子剛學乘法口訣時,口訣背不熟。同樣的題目,可能這次做對了,下次又做錯了。做的時候錯了,只要一檢查又發現問題了。

粗心的表現,就是本來可以做對,卻偏偏有些時候做不好。對於乘法口訣,知道只代表可以作對。但掌握得不熟,不僅容易粗心出錯,還會直接影響到更復雜的乘法、除法、乘除法混合運算的學習。


第三,計算流程不夠規範,記性不好。

拿兩位數的乘法來舉例,27*3=81,但很多孩子在算個位乘個位:7*3=21時,沒有標進位“2”,所以就直接算成了27*3=61。


還有的小朋友即使規範了流程,列豎式的時候也把進位標上了,卻依然會時不時地漏加那個進位。

這種情況,就是孩子記性不好,算第二步:十位的2乘3得6,就直接填上數字。忘了再做一道加法:6加上進位的2,得8。如果到了後期需要口算的時候,會發現忘加進位是大部分粗心的孩子常犯的錯誤。


其實上面說的這些問題,都是《媽媽教的數學》的作者小時候常犯的錯誤。從小他就覺得,“馬馬虎虎、丟三落四、粗心大意”這些詞就是專門爲他設計的。

但是他的媽媽並沒有一味指責他犯的錯誤,或者機械化地讓他檢查、加大練習量。而是從問題根源入手,想到了其他辦法,不止改掉了他粗心的毛病,還讓他從此愛上數學,長大後成爲了一名數學老師。

作爲父母,我們也應該理解孩子粗心這個行爲背後的原因,多想辦法,變換形式,先讓孩子愛上計算,才能讓孩子算得對、少出錯。

那麼,如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避免孩子計算時粗心的毛病呢?

01 換一個方法,提升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媽媽教的數學》的作者提到,針對他做兩位數乘法總是忘記加進位的問題,他的媽媽教了他另外一種古印度的做法。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先算乘法,然後再統一來加,孩子就不存在忘記做加法這個問題了。

這個過程中,孩子知識量增加了,成就感提升了,粗心的毛病也避免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了,他會想爲什麼這種方法也可以做出來?是不是所有情況都可以用這種方法?

於是他會自己主動用教材上的方法去驗證一遍,還會自己找一些題目來“試一試”。


比如《媽媽教的數學》中的作者,他還利用這個方法,自己探索出了後面要學習的“兩位數乘兩位數”、“三位數乘兩位數”等更復雜的運算方法。

無形中,不也起到了檢查和練習的作用了嗎?而且這樣的“試驗”,讓孩子充分動手動腦,也能提升孩子的學習信心。

02 化抽象爲具體,讓流程更明晰

上面舉例的計算方法,是通過畫格子、劃斜線的方式,讓孩子在具體的線條、框框指引下做題,這樣就不容易犯流程上的錯誤,比如忘記錯位,忘記標進位等。

可見,把抽象的流程、方法轉變成具體的事物,如方格、斜線等符號,比較易於孩子理解,能有效避免粗心的問題。

所以,針對孩子做乘法忘記進位的問題,我們還可以讓他們用起手指頭,比如上面的題目:27*3=81,第一步的進位“2”標好的同時,左手也伸出兩個手指頭,做一個提醒,等加上了進位,手指頭再放下。當抽象的數字、流程,變成眼前的手指頭,孩子的注意力會更集中,更不易出錯。

另外,像學習乘法分配律時,很多孩子不是分配錯數字,就是漏掉某一個數字,如果在做22*18+78*18時,能把公因數18圈起來提醒自己,在寫括號裏的加法時就不容易寫錯數。而在做(25+13)*4這樣的題,同樣的,畫一畫分配的箭頭,孩子也不容易出錯。


03 把計算變成有趣的事,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

提高計算熟練度,不應侷限於紙上的練習,還可以融入到生活中、遊戲裏。

比如,練習加減法,家長可以買一副撲克牌,多和孩子做做像下面這樣的數字遊戲

父母說一個數字,比如17,讓孩子迅速從打亂的牌中找出能湊成17的兩個數。

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湊一湊,拼出一道減法題、除法題、甚至混合運算題來,得數爲17。

這些,都比讓孩子一頭扎進“題海”中,最後越做越迷茫、越做越焦躁要強。

我還聽說有一個朋友,苦於女兒做計算題總是出錯,就整理出錯題,做成一張張漂亮的題卡,把它們藏在鞋櫃啊、衣櫃啊、各種抽屜裏,女兒每次發現有新題目時,都特別驚喜,然後迫不及待地解出來。

“熟能生巧”確實沒有錯,但變換方法和形式,才能讓孩子在反覆熟悉的過程中不覺厭煩和疲憊。


04 不拘泥於教材,提升孩子的探究欲

上面說到的,孩子乘法口訣背不熟,我們父母傳統的做法就是讓他多背、多練習。有些用心的父母可能會想一想辦法,比如和孩子比賽誰背得快,比如爸爸出題,媽媽和孩子做搶答等等。

但在《媽媽教的數學》裏,作者講到了一個不僅能避免機械重複,還能從乘法口訣中探索出更多樂趣的方法。


看上面這個乘法口訣表,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我們小時候也是這麼學乘法口訣的,所以我們認爲,讓孩子多背、多練,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再來看看這張表,這是英國小學教科書的乘法表。

區別在哪?

1.圖1運算與結果寫在了一起,孩子除了死記硬背,得不到任何其他信息。

圖2卻利用格子把運算和結果劃分出來,學生可以找到3*8=24,也可以找到8*3=24。不管正背還是倒背都有理有據。

2.圖1中的每個格子就裝着漢字,且格子間缺少關聯。

圖2中每個格子之間都是有聯繫的,比如不管豎着看還是橫着看7這一欄,都能發現7乘1-12的結果,其大小變化都是依次加7。孩子再看其他欄,也能發現更多共性的規律。

再比如還可以斜着看,會發現數字是1、4、9、16、25,即使孩子沒學過“平方”這個概念,也可以看出,相鄰兩個數間的差都是依次加2的。

孩子看這一條斜線看久了,還會擴展到數字的左下角和右上角,比如49的左下角和右上角都是48,而64的左下角和右上角都是63。

這對孩子來說是多麼神奇的體驗啊!不止能發現他們的關係都是減1,如果觀察得更久一點,還能發現48是由6*8或者8*6得來的,而49是7*7得來的,意思就是在7*7的基礎上,只要把前面的數減1,後面的數加1,那麼乘積就會比原來少1。

根據這個規律,年僅8歲的作者,就已經推出了17*19的得數,一定是18*18的得數減1!

不僅如此,孩子不管將目光停留在哪條直線或斜線,都能發現更多的規律和奧祕。

而家長要做的,只是把這個表交給孩子,讓他自己去探索。

孩子探索的時間越長,其思維就擴展得越多,腦子就越靈活,對數學的興趣就越濃厚。

這個主動探索的過程,不僅在無形中提升了孩子計算的熟練度,還能培養出孩子的數學思維,爲將來學習更多代數知識打好基礎。


《媽媽教的數學》的作者也感慨過,作爲一個老師,他自己也不知道能爲中國教育改革做出什麼樣的推動。但至少,可以儘可能多地找到適合學生的方法,儘可能多地創造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

那麼,作爲家長,也許我們不能改變孩子要學習的內容,也不能完全深入瞭解課堂教學。但至少在孩子犯粗心的錯誤時,少一分指責,更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教育孩子。

比如不要總說“怎麼那麼簡單的題目都出錯呢?”然後找出一堆題來拼命讓孩子練。而是換一個角度,換一個方法,讓孩子知道,數學計算不僅不枯燥,還很有趣,在充分動手、動腦、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就能熟練掌握相關知識,習得受益終身的數學思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