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孩子寫作業是本能,懂得如何“不陪”,纔是本事

在小區溜娃,一個家長跟我感慨:

某某家天天送孩子去作業輔導班,說要是不請家教也不上培訓班孩子根本跟不上。

某某家從孩子上小學就很沒出來溜過彎兒了,每個晚上都“陪太子讀書”,守着娃做作業。每次她提起陪娃寫作業這事,就焦慮暴躁得不行。

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是怎麼了?壓力有那麼大嗎?書有那麼難念嗎?我們小時候不覺得做作業、上學有那麼痛苦啊,家長也沒怎麼操心,成績不也很好嗎?

聽完她的話,我笑了笑:“你算說到重點了!正是因爲家長不怎麼操心,我們的學習成績也才那麼讓人放心。

反而是現在的孩子,他一個人學習,感覺全家人都跟着忙活。他自然不着急不上心啊!”

因爲小區裏的人都知道我當過小學老師,也輔導着孩子,聽到這話,很多人都瞪大眼睛看着我,等着我闡述這看似有些顛覆的理念:

你們以後娃上小學了,得抓住一二年級這個關鍵期啊!娃在低年級的時候,千萬要忍住,不要過度操心孩子的學習,不然到了高年級,養成了不好的學習習慣,就難辦了。


什麼是過度操心?

第一種 每天娃放學回家,家長就只會問關於學習的事:

“今天作業有哪些?趕快去做哦!”

“今天考試得幾分?你學習要用心啊!”

“昨天的作業全對了沒?怎麼總是做錯呢?”

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沒有錯,但如果你的眼裏只有學習和成績,必然會讓孩子焦慮甚至反感。

第二種 娃一做作業就圍着他轉。

一會兒給他倒杯水,一會兒把水果削好甚至喂到他嘴裏,一會兒又問:“做到哪兒了?”或者催促:“趕快做啊!怎麼那麼慢!”

娃說要下去溜一圈或者主動要求幫你做做飯,你都說:“作業還沒做完呢!你要以學習爲重知不知道?”

學習、做作業本來是件很平常的事,也是孩子的職責,卻因爲家長的“過度關愛”,變成了一項特權:

因爲我要學習我要寫作業,所以你們都該寵着我。

只要我學習好,完成好作業,就可以什麼都不做。

第三種 化身爲“家庭教師”,“手把手”教孩子寫作業。

孩子有不會的題來問,你立馬告訴他怎麼做,甚至直接告訴他答案。

有的家長甚至寸步不離地守在孩子書桌邊當“監工”,孩子哪裏一寫錯了就馬上指出來,有時錯得多了就破口大罵。

學習、做作業的主角是孩子,最後卻成了家長在學,在考家長。這樣一來,孩子還會有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嗎?孩子又怎麼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

我在很多論壇看到過家長抱怨孩子做作業拖拉、不愛學習,特別是到了高年級,學得越來越吃力,而且還越來越叛逆。

其實這些都可以歸因到小學初期養成的不良學習習慣上,而大部分不良學習習慣,可以說都是家長“管太多”造成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就說過: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纔可能成爲一個自覺的人。很多家長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制力的日漸磨損。

陪孩子寫作業,也許一開始能讓孩子做得又快又好,但長期看來,其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毀滅性的。

我輔導過一個學生,是從五年級接手的。從一年級開始,家長就找兩個“家庭教師”陪着孩子寫作業。

雖然從三年級學習難度提升後,孩子成績就一直墊底,沒有長進,但是家長很無奈,因爲要是不請老師,她的作業直接是沒法做下去,成績還會更差!

這應該是我見過陪孩子寫作業造成的最極端的案例了:

沒有人陪,她就不知道該做什麼,該怎麼做。

有人陪,她就等着你給她一個答案,從來不主動思考。

自己做錯了作業,把原因全部怪罪到家長和老師身上:“你怎麼沒檢查出來我的錯誤呢?”“你的方法不對!”

對上學、做作業毫無興趣,家長越催,她越磨。老師着急,她就耍無賴,然後裝可憐。

我想,這個孩子剛開始上學的時候,一定不是這樣的。

因爲每一個孩子,其實一開始都是對學習充滿興趣與熱情的。

孩子本來對作業是有一定責任意識的,因爲他們可以通過好好做作業、好好學習,獲得成就感與認同感。

是什麼讓原本充滿上進、好奇、求知慾的孩子,變得對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趣,越學越吃力地呢?

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就是因爲她從一年級就養成做作業有人陪的習慣。

道理很簡單,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你自己工作的時候,隨時有人坐旁邊陪着,你還能一門心思投入到工作上嗎?

而如果那個人還像“監工”一樣敦促你,甚至責罵你,你還會喜歡這個工作嗎?

或者那個人對你噓寒問暖,你遇到困難總是伸出援手,你以後還會主動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嗎?你對工作又怎麼能有責任感和上進心?

所以,當父母在抱怨孩子沒有專注力、拖拉磨蹭、不求上進、沒有自制力、沒有責任意識的時候,都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你的過度“陪伴”,無形中剝奪了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機會。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陪孩子寫作業不可取,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放任孩子不管,隨心所欲幹自己的事情。所以,不陪孩子寫作業只是前提,懂得“不陪”的原則與方法,纔是關鍵。

01 “不陪”的原則:讓孩子意識到做作業是自己的事,必須自己負責。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寫到,她的女兒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他們就沒有陪寫過作業。

只是在孩子剛上學的前一週,他們給孩子講解了上學、做作業的基本規範,就沒有再過問了。

一開始,孩子對做作業充滿興趣,每次都認真完成。到後來,女兒也不怎麼用心了,有一次回來就只顧看電視、吃零食、玩耍,直到要睡覺了,纔想起來沒寫作業。

這時候他們並沒有責備孩子,而是引導她自己想辦法。孩子補做作業時,他們也只是到點回屋睡覺,暗中觀察。

孩子發生了兩次忘寫作業的情況後,就學會了如何安排好寫作業的時間,不僅每次都能自覺完成作業,還會主動在學校就做一部分作業,回家做作業速度也很快。

可見,“不管教”,纔是最高境界的“管教”。 “不作爲”,孩子最後纔能有所作爲。

“不陪”孩子寫作業,家長要有“不管教”的耐心:不主動催促孩子做作業,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安排做作業、學習、玩耍的時間。

有些家長說,看見孩子不寫作業,自己就渾身難受。更別說遇到上面說的玩到直接忘記寫作業的情況了。

但問題出在哪裏?一定是出在家長自己身上。家長必須明白,孩子不可能一開始寫作業就規矩自覺的,但這個不斷摸索、調整的過程,正好就是孩子成長的關鍵第一步。所以只能引導不能強求,一定要付出足夠的耐心,靜待花開。

“不陪”孩子寫作業,家長還要有“不作爲”的智慧:允許孩子“犯錯”(如貪玩導致忘記寫作業),給他自己體驗因此帶來的不便,主動做出調整。

老話說的好:“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會。”

在孩子剛寫作業時,出現了一些小問題的時候,家長如果能做到不生氣、不指責、不嘮叨、不過分指導,不製造他的內疚感和失敗感,而是鼓勵和引導孩子自己去解決,孩子定能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就與樂趣,明白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從而愛上學習,習得受益終身的學習力。


02 “不陪”的技巧

“不陪”孩子寫作業,不代表家長什麼都不用做,而是要努力爲孩子創造一個利於寫作業的環境。

比如,讓孩子在一個安靜、不受打擾的地方寫作業,如自己的房間、書房。

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不要老是去問做到哪啦?或者一會送吃的一會送喝的。

可以提前告訴他:“你做累了,可以出來走動走動,吃吃水果、喝喝水,休息下。”或者讓他自己把時間安排好,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做多久,什麼時候休息,休息多久,都要給他充分的選擇權。

當然,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家長也不要只顧看電視、玩手機,甚至出去自己玩、打麻將。

道理很簡單,家長就是孩子的榜樣,你自己不學習、不進步,沉迷於玩樂,就沒有資格要求孩子,不要指望孩子能有什麼成就。

所以,孩子專心做作業的時候,家長也可以專心做自己的事情,做家務也好,看書也好,“身教”勝於“言傳”,家長認真做事情、力求上進,孩子纔會以此爲榜樣,愛上學習。


此外,家長不對孩子的作業做過多幹涉,不是說讓孩子做成啥樣就啥樣,而是要讓孩子一開始就學會自評自查。

比如語文的抄寫生詞,孩子做完了給你簽字,你可以先鼓勵:“這幾個字寫得很漂亮很工整哦!”或者直接問孩子:“你覺得哪幾個字寫得好?”然後讓孩子自己對比,哪些還需要改進的。及時的修正後,及時做鼓勵非常重要。

比如數學作業,你看出有錯的地方,但是不用指出來,一開始可以告訴他錯了幾題,或者選擇題有錯啊,填空題有錯啊,用“大家來找茬”的遊戲方式,激勵孩子自己去檢查。

要知道,低年級的作業量和作業難度都很低的,正是因爲這樣,家長纔不能管太多,讓孩子自己去檢查、自己去獨立完成。到了高年級,他才能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的家長說,有些題目孩子直接就說不會,我難道也讓他空着嗎?

我的建議是,可以空着,讓他第二天去問老師,或者認真聽老師講,然後裝作很好奇的樣子,問問他,這道題是怎麼做的。

這種時候,家長表現得越“無知”,越能激發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動力、成就感。

如果是同一類題老出錯或者老不會做,家長還是要想一想孩子出問題的原因的。然後可以把他不理解的點,用通俗的語言告訴他,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可以講一個類似的題,或者講其中的幾步,剩下的讓他自己去思考。

最後,我想說,孩子終有一天會長大,終有一天會面對比作業、考試更復雜的問題。終有一天,你“陪”不了他,別人也幫不到他。而如果在他面臨第一個學習的關卡——寫作業時,我們懂得“不陪”的智慧,讓他養成了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律自覺的好習慣,那麼未來,不管出現多大的難題,他也一定能迎難而上、勇往直前,獨立完成人生中的每一份“作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