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戳

潘金蓮是個虛實的人物,是朦朧的;也是個形象的符號,是具體的。你無需太佩服施耐庵和蘭陵笑笑生塑造了她,因爲洗練的中國文字本具有無窮張力。你更得佩服中國男人,他們纔是真正的蓮粉,包括馮小剛先生在內。沒有中國男人的傳承與宣傳、踐行與反思,潘金蓮活不到今天。

        然而對於一個肉身已死,而精神永存,並且符合審美,滿足意念,並佔領了思想高地的女人,你還不能肅然起敬麼?

        所以我在這裏對潘金蓮同志敬個禮,以表示對她的傾慕和敬意。然後再扭過頭去,表達我對《我不是潘金蓮》的不滿和鄙視。

        首先是對馮導的不滿。他的戲我一直都是喜歡的,但近些年的作品卻有點形式主義而江郎才盡的感覺,《私人訂製》《老炮兒》《我不是潘金蓮》都有這個特點。作爲戲劇的延伸產品,對白是極其重要的,它必須有意思,有力量,哪怕只是耍嘴皮子。在這一塊,馮導的這幾部作品,顯然是淺薄了。儘管這回選的是劉大作的作品,並極致以方圓,朦朧以點面,卻像樹林間陽光碎了一地,而不能給人以波光瀲灩晴方好的整體美感。

        其次是對范冰冰的鄙視。說實在的,范冰冰可以算作是中國近十年最大牌的網紅。可是至今沒有一出讓人覺得有深刻印象的作品,也從來沒有被人們從演技上肯定,甚至連一個可以讓我記住的表情都沒有。馮導選她做女主角當然有諸多方面的考量,只是沒分明地界定她在電影裏和在社會上不同的質量。除了在旅館裏發現事實真相的場面,《我不是潘金蓮》裏范冰冰表演一毛錢都不值。

        最後是對原作與編劇的不滿與鄙視。故事是需要鋪陳的,有意思的故事自然是越看越有意思,但鋪墊、伏筆和渲染都必須做到很好的切入。編劇顯然沒有把握好這點,毛躁粗暴地把故事的高潮當做故事的本身,這是明擺着把觀衆當做陽春白雪的做法,就像王健林對遠貧地區的人禮貌地說“大家都是有錢人”一樣,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尊重。至於劉大作的這個作品,我沒看過,但是用劉大作的執拗去寫李雪蓮的執拗,也許本身就是一個情結問題,何況其中所反映的官場種種根本就不是問題。我們老百姓都耳熟能詳耳染目睹的東西拿來說事又沒說出更深扒得更深,有什麼意義呢?我常想,問題誰都會發現,但只是提出問題而不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的方案永遠不是一個好方案。甚至只是爲提問而提問的提問更容易產生負面能量。

        所以,《我不是潘金蓮》就像是一個在你腰間的小戳戳,不痛不癢。一個女人,帶着點曖昧的慾望,在樹上打了個結,沒有上吊,而是在樹下打個盹,並在陽光下隨便做了個春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