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戳

潘金莲是个虚实的人物,是朦胧的;也是个形象的符号,是具体的。你无需太佩服施耐庵和兰陵笑笑生塑造了她,因为洗练的中国文字本具有无穷张力。你更得佩服中国男人,他们才是真正的莲粉,包括冯小刚先生在内。没有中国男人的传承与宣传、践行与反思,潘金莲活不到今天。

        然而对于一个肉身已死,而精神永存,并且符合审美,满足意念,并占领了思想高地的女人,你还不能肃然起敬么?

        所以我在这里对潘金莲同志敬个礼,以表示对她的倾慕和敬意。然后再扭过头去,表达我对《我不是潘金莲》的不满和鄙视。

        首先是对冯导的不满。他的戏我一直都是喜欢的,但近些年的作品却有点形式主义而江郎才尽的感觉,《私人订制》《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都有这个特点。作为戏剧的延伸产品,对白是极其重要的,它必须有意思,有力量,哪怕只是耍嘴皮子。在这一块,冯导的这几部作品,显然是浅薄了。尽管这回选的是刘大作的作品,并极致以方圆,朦胧以点面,却像树林间阳光碎了一地,而不能给人以波光潋滟晴方好的整体美感。

        其次是对范冰冰的鄙视。说实在的,范冰冰可以算作是中国近十年最大牌的网红。可是至今没有一出让人觉得有深刻印象的作品,也从来没有被人们从演技上肯定,甚至连一个可以让我记住的表情都没有。冯导选她做女主角当然有诸多方面的考量,只是没分明地界定她在电影里和在社会上不同的质量。除了在旅馆里发现事实真相的场面,《我不是潘金莲》里范冰冰表演一毛钱都不值。

        最后是对原作与编剧的不满与鄙视。故事是需要铺陈的,有意思的故事自然是越看越有意思,但铺垫、伏笔和渲染都必须做到很好的切入。编剧显然没有把握好这点,毛躁粗暴地把故事的高潮当做故事的本身,这是明摆着把观众当做阳春白雪的做法,就像王健林对远贫地区的人礼貌地说“大家都是有钱人”一样,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尊重。至于刘大作的这个作品,我没看过,但是用刘大作的执拗去写李雪莲的执拗,也许本身就是一个情结问题,何况其中所反映的官场种种根本就不是问题。我们老百姓都耳熟能详耳染目睹的东西拿来说事又没说出更深扒得更深,有什么意义呢?我常想,问题谁都会发现,但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方案永远不是一个好方案。甚至只是为提问而提问的提问更容易产生负面能量。

        所以,《我不是潘金莲》就像是一个在你腰间的小戳戳,不痛不痒。一个女人,带着点暧昧的欲望,在树上打了个结,没有上吊,而是在树下打个盹,并在阳光下随便做了个春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