毆師完全不可取,但老師也須切實做到“師道尊嚴”

        最近出了一件“當街毆打20年前的班主任”的離奇事件,再次把“老師和學生到底應該如何相處”的問題置於了媒體風口浪尖,同時也擺到了觀衆的面前。

        從庭審控辯雙方一些論調來看,事件的起因很簡單:據被告自述,自己在不滿13歲的時候,曾經被其班上的老師張某“在講臺上踢打、拿着木板往後背插捅……”。所以,20年後輪到自己對當年的老師進行“扇耳光、打一拳,以及踢倒助動車”的報復,不僅如此,還囂張跋扈地把視頻放到網絡上,讓大家參觀品評,盡顯其逸興遄飛的姿態。


        首先,我對這位老師所謂的“教育法”感到非常吃驚,更是對輿論媒體中某些看客“一邊倒”地所謂支持“體罰論”的言論感到汗顏!我不清楚爲什麼好好的師生關係,居然會鬧到水火不容,非得要通過拳頭來解決?現在的中國教育,難道沒有比用拳頭更好的說話方式了嗎?如果說打人者是在羞辱老師,是對“師道尊嚴”的公開挑釁,那麼用拳頭說話的老師算“師道尊嚴”嗎?進一步說,如果用拳頭說話是唯一對付學生不聽話的“最佳方式”,那麼以後的五花八門的懲罰方式,像是“針扎”、“餓肚子”、“甩耳光”等都可以被列入所謂的“體罰”方式之內——換句話說,老師可以居高臨下、肆無忌憚地懲罰學生,而學生只能無條件地受老師欺負凌虐,無論何時何地,也不用考慮是否違反青少年保護條例,更不用考慮學生的自尊和自愛心?試問這樣近乎於“弱肉強食”的拳頭教育,與時下的法制文明是否衝突呢?那位被打的老師,以及所有支持“體罰論”的支持者們,難道你們眼裏只有對時下弱者的支持,卻忘記了這位老師,曾經也“恃強凌弱”,當着全體學生的面,不顧學生的體面和尊嚴,踢打學生,曾經給學生的心靈造成多麼大的傷害!難道你們竟然對白髮蒼蒼、門外下跪、嚎啕大哭、感覺判決不公的他的生母,一點憐憫惻隱和同情之心都沒有?難道只是因爲時過境遷,被告身上的傷痕早已消失殆盡,證據也無法尋得,所以這樣的老師就理所應當地可以逃過譴責?這對學生公平嗎?學生心靈上的創痕,誰來負責?!這個事件之所以會那麼巧的發生,在我看來,只能歸結於“天理昭昭,絲毫不差”的天道——這位老師二十年後的今天被打,恰恰是老天在冥冥之中賜予學生“報復”的一次機會。


        但天道又是很公正的,如果說“欠債還錢,殺人償命”是“天經地義”的話,老師在第一次被毆打之後,明顯是“認栽”的,自己去醫院看病,而且謊稱是自己“摔傷”的。很顯然,他的“默認”已經承認了先前他的行爲是“不對”的,已經是很“寬宏大量”了。既然你的“仇”已經報了,那你還要怎麼樣呢?非得要在事後,居然還大搖大擺地把毆人的視頻公然放到網絡上讓大家看?是不是感到這樣做很自豪、很驕傲啊?法律如果不懲罰你這種小肚雞腸、挾嫌報復之人,何來公平正義可言?要是人人都是如此,那麼國泰民安、社會和諧又何從談起!退一萬步說:就憑着你這種變態扭曲的人格,即便法律沒有相應的懲罰措施,我想老天爺一樣會像對待那位老師一樣對待你——請別忘記:凡事不可做絕,做絕事等於把自己逼上死路。得饒人處且饒人!


        我不知道爲什麼現在老師虐童案件爲何頻頻高發?在我看來,現在很多老師處理不聽話的學生,方式方法都是很“簡單粗暴”的非打即罵。但這“簡單粗暴”的效率卻並不高,而且還容易引起學生的不滿、家長的抱怨,甚至產生如本案中的惡劣報復性後果。記得在我讀初中的時候,我們的班主任和一些老師,的確是非常嚴厲的。但是這“嚴厲”,絕不會當着集體大衆的面來批評你,更不會用侮辱人格、體罰的方式來教訓你。而是就事論事,把你叫到辦公室裏,當面嚴肅指出你這種行爲錯在何處,又應該怎麼樣地改正。對於那些“小事不斷,大事不犯”的頑固分子,最多也就是叫家長來配合監督,一起管理。至於某些鬧得大的學生,則根據校紀校規,分別予以留校察看、勒令退學,甚至直接送工讀學校,或者交由政府進行必要的法制處理。這纔是真正的依據規章制度辦事,而不是靠自己私設刑堂,在體罰學生。老師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爲自己和在我們中間豎立了“師道尊嚴”,所以即便是已經離開中學二十餘年,我們依然和老師們保持緊密的聯繫:在逢年過節,時不時從微信羣裏冒出相互致以誠摯的問候;教師節之時,我們每人還會給老師送上我們小小的微信紅包,略表心意;當某個老師生日的時候,我們但凡是有空的,都會盡量抽出時間來,噓寒問暖地上門拜望一下他們。


        批評、勞教固然是一種教育方式,但古語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上善也!在我看來,“教育”的要義,歸根到底是讓學生從內心中感受到“切膚之痛”,從而真正汲取教訓,不犯相同的錯誤即可。要做到這點,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根據每個學生的特色,通過和風細雨、因勢利導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另外在教育學生時,就事論事,分析要全面、確保公平合理,絕對不要把自己主觀情緒強行、發泄加在無辜的學生頭上。這一點,陶行知不愧是當代教育家中的楷模,他的“四塊糖”的故事想必衆人皆知。其實,這裏邊就蘊含着很高深的教育含義:即老師通過一場簡單的、將心比心式的談話,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自己真正錯在了哪裏,從而用真情實感去打動他、感染他、教化他。在這裏,“師道尊嚴”通過教師自己威嚴、正直的德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發揮,同時也贏得了同學的尊重和信賴,我想,這種“一舉兩得”的美事,正是當下很多老師,當務之急需要思考的首要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