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可卿大喪看寧府詭異的家庭關係

秦可卿是《紅樓夢》金陵十二釵的一員,也是比較有爭議性和懸疑性的人物。本文不做人物的考據,只以文本爲依據,探究一下秦可卿大喪前後寧府的家庭關係。

一、秦可卿其人

秦可卿出身於養生堂(收養棄嬰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兒童福利院),後被無兒女的京官秦業收養。秦可卿長大後,因爲秦業與賈府有些交往就將其嫁入賈府,結爲秦晉之好。作爲賈家這種豪門貴族,婚喪都是頭等大事,所以作爲嫡長孫的賈蓉娶妻肯定是會非常重視的。按古代的慣例,婚姻要講求門當戶對。但我們看到秦業的家世顯然與賈府是差了好幾個層級的,那麼賈府爲什麼還要結這門親呢?我認爲很大可能是因爲秦可卿實在是太出衆了,所以可以實現灰姑娘似的逆襲。(美國影星梅根·馬克爾就嫁給了英國哈里王子,成爲薩塞克斯公爵夫人)那秦可卿到底有哪些過人之處呢?

第一,秦可卿具有動人的美貌。長大後的秦可卿“生的形容嫋娜,性格風流”。在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一節,暴露出賈寶玉內心對秦可卿的性幻想。在美女如雲的賈府中,賈寶玉獨獨將秦可卿超拔於衆人之外,是因爲秦可卿兼具林黛玉和薛寶釵的美貌。我們知道寶釵、黛玉二人,隨便一個都是具有驚豔脫俗的美,而能兼具這兩種不同的美的秦可卿更是讓人懷疑她到底有多美了。

第二,秦可卿具有過人的見識。賈母作爲經歷過世事的老人,很有識人的眼光,她對秦可卿評價很高:“秦氏是個極妥當的人,生的嫋娜纖巧,行事又溫柔和平,乃重孫媳中第一個得意之人”。連脂粉堆中的英雄王熙鳳也與秦可卿談得來,關係好。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秦可卿也是一個“心性要強聰明不過”的人,也具備不錯的處事才能,所以才能被王熙鳳引爲知己。

鑑於寧府中內事主事的是賈珍的媳婦尤氏,所以我們並沒有看到多少秦可卿處理家務的表現。只在最後臨終託夢時表現出來:

秦氏道:“目今祖塋雖四時祭祀,只是無一定的錢糧;第二,家塾雖立,無一定的供給。依我想來,如今盛時固不缺祭祀供給,但將來敗落之時,此二項有何出處?莫若依我定見,趁今日富貴,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自此處,將家塾亦設於此。合同族中長幼,大家定了則例,日後按房掌管這一年的地畝、錢糧、祭祀、供給之事。如此周流,又無競爭,亦不有典賣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若目今以爲榮華不絕,不思後日,終非長策。眼見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鮮花着錦之盛。要知道,也不過是瞬息的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此時若不早爲後慮,臨期只恐後悔無益了。”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秦可卿具備長遠眼光,對賈府現存問題洞若觀火,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舉措。

第三,秦可卿具有容人的品性。嫁入豪門,孃家又不像王熙鳳那樣的有錢有勢,所以秦可卿的行事必然是謹小慎微的。她既要對長輩們孝順尊敬,也要對同輩們和諧相處,同時對僕從們也要籠絡人心,儘可能團結各色人等,從而鞏固自己在賈府中的地位。應該說,秦可卿做得還是不錯的,“那長一輩的想他素日孝順;平一輩的,想他平日和睦親密,下一輩的想他素日慈愛,以及家中僕從老小想他素日憐貧惜賤、慈老愛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從秦可卿死後衆人的表現看出,她得到了闔府上下的認可。

二、詭異的家庭關係

對秦可卿來說,在寧府中最重要的關係就是與賈蓉的夫妻關係、與尤氏的婆媳關係、與賈珍的公媳關係。下面我們逐一來看:

1.夫妻關係

感情的好壞可以通過生活的細節體現出來,但我們通篇閱讀下來也看不到秦可卿和賈蓉之間任何的溫存,幾乎連語言交流都沒有。但秦可卿在跟王熙鳳傾訴的時候,卻說:“嬸孃的侄兒(賈蓉)雖說年輕,卻也是他敬我,我敬他,從來沒有紅過臉兒。”這樣的夫妻關係看起來很美,但難免讓人生疑。

按照常理,兩個人一起生活肯定需要有磨合的地方,需要一個不斷調試、相互適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肯定少不了摩擦和爭吵,這在寶玉和黛玉兩人的感情關係中體現地淋漓盡致。我們不會因爲寶玉和黛玉兩人老吵架而否認兩人關係的緊密,恰恰是因爲他們經常爲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我們才認爲他們的關係不一般,是真正地關心對方。同理,我們會對什麼人相敬如賓呢?肯定是那些與我們沒有親密關係的人,與我們有一定心理距離的人。我們心中只有敬意但缺少愛意。

賈蓉在秦可卿得病後絲毫不見憂心,只是公事公辦地找醫生求醫治病,在秦可卿死後也未見任何的傷心欲絕。真實行動表現出的真意勝過了秦可卿說的兩人關係融洽的斷言。

2.婆媳關係

自古以來,婆媳關係是一對比較難處的關係,賈府也非例外。對於尤氏和秦可卿兩人來說,更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尤氏是賈珍的續絃,年齡比賈珍要小的多,而秦可卿作爲賈蓉的妻子,兩者的年齡差距應該不會太大。

另外一點,秦可卿先嫁給賈蓉呢?還是尤氏先嫁給賈珍?我覺得這也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問題。如果是尤氏先嫁,那麼管事的就一直是尤氏;如果是秦可卿先嫁的,那麼管事的可能先是秦可卿,後變爲尤氏。這也涉及到一個權力交割問題,難保兩人沒有嫌隙。

表面上看,尤氏對秦可卿很認可。在學堂打架事件發生之後,璜大奶奶曾經到寧府興師問罪。尤氏對着璜大奶奶說媳婦得病後自己很擔心,因爲:“倘或他有個好和歹,你再要娶這麼一個媳婦,這麼個模樣兒,這麼個性情的人兒,打着燈籠也沒地方找去。”另外,媳婦深得長輩和親戚們的認可。所以尤氏特地囑咐秦可卿安心休養,讓賈蓉好生照顧着。

但我們也要看到,這一切都是對着璜大奶奶這個外人說的,自己的真心感受我們不得而知。但以常理推測,我們對着外人往往會維護和諧美滿的家庭形象,誇媳婦既顯得自己大度,也顯得家庭關係和諧。

另外,寧府中焦大等人的傳言“每日家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也不能不加劇婆媳關係的緊張。

最後,還是看行動。最明顯的表現是秦可卿死後尤氏直接撂挑子:“誰知尤氏正犯了胃疼舊疾,睡在牀上。” 這樣的巧合同樣令人生疑,通過不可驗證的生病,尤氏表達了自己的態度,自己不想爲不值得事情花費自己的任何精力,所以她在秦可卿大喪期間一直生病。

3.公媳關係

公媳關係在古代也是忌諱甚多的關係,賈珍對秦可卿這個兒媳的關係逾越常理,十分反常:

首先,賈珍對秦可卿病情過分關注。公公關係自己兒媳的病本身無可厚非,但超過丈夫對妻子的關心就顯得有些不正常了,而且往往是自己親力親爲,完全跨過了秦可卿本身最親密關係的丈夫賈蓉。面對醫生診脈需要頻繁換衣服,賈珍的看法是:“這孩子也糊塗,何必脫脫換換的,倘再着了涼,更添一層病,那還了得。衣裳任憑是什麼好的,可又值什麼,孩子的身子要緊,就是一天穿一套新的,也不值什麼。”當聽到馮紫英的老師張友士精通醫理時,非常重視,“即刻”差人拿着他的名帖去請。

其次,秦可卿死後,賈珍表現反常。賈蓉、尤氏並未表現出什麼傷心的姿態,而公公賈珍則“哭的淚人一般”,要盡其所有來辦理喪事。其實,在賈府如何辦喪事是有一定之規的,可以遵循以往的定例來辦,但是賈珍爲了表達自己心中的傷痛,一定要讓喪禮風風光光。因此,他幹了幾件逾越禮制的事情:第一,用了原來義忠親王千歲本來要用的棺材,即使賈政等人有異議,他也拒不採納;第二,不惜花一千二百兩銀子給兒子買一個龍禁尉的五品官職,以此來提高秦可卿喪禮的規格;第三,停靈時間長,法事規模大。他請了欽天監來看日子,停靈七七四十九天。在停靈期間搞了大規模的法事:“這四十九日,單請一百單八衆禪僧在大廳上拜大悲懺,超度前亡後化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設一罈於天香樓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業醮。然後停靈於會芳園中,靈前另有五十衆高僧、五十衆高道,對壇按七作好事。”在大廳、天香樓和停靈處三個地方分別做法事,共有158位僧人、149名道士參與其中。

三、不是結論的結論

子曰:“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言語和行動往往會表現出不一致,言語往往並不可靠,但是行動則會暴露出內心的隱祕。人處在社會關係網中,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說着各種角色該說的話。俗話說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我們在聽到各種或高尚、或卑劣、或激憤、或平淡的各種話時,最好不要被別人的節奏帶走了,而是冷靜一下,看看說了這些話的人到底是怎麼做的?

這麼做,一方面我們看書的時候會發現許多有意思的事情(推理小說尤其如此),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我們判斷一個人、一個團體乃至一個國家是不是像自我標榜的一樣表裏如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