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推銷的奇才,又是謀財害命的惡魔

今天我們來看《紅樓夢》中的一個小人物,雖着墨不多,但令人印象深刻,她就是——馬道婆。

道婆,三姑六婆之一,歷史上屬於不太受待見的職業之一。明朝陶宗儀在《綴耕錄·三姑六婆》中記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師婆、防婆、藥婆、穩婆也。”比如說《水滸傳》中的王婆,可算是三姑六婆中的一個典型,她既爲西門慶與潘金蓮勾搭成奸牽線搭橋,也爲謀殺武大郎出謀劃策。

馬道婆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本來修道之人,她本應懷出世之心,卻凡心熾熱;本應奉道家爲宗,卻“阿彌陀佛”、“菩薩”不住口;本應青燈古卷、勤於修行,卻頻繁出入各大公卿世家,遊走於各門各戶;本應修道渡人,卻熱衷於兜售宗教雞湯,汲汲於富貴。

馬道婆的道法修爲如何,我們不好判斷,但她的推銷才能的確高明,從她忽悠賈母給賈寶玉買香油供奉可見一斑:

首先,主動示好,拉近距離。作爲寶玉的寄名乾孃,看到寶玉燙傷後她表示很心疼,用自己不能證僞的技術做了一番救治,用指頭在寶玉臉上點點畫畫,口中嘟嘟囔囔唸咒持誦。並且打了保票,不過是一時飛災,經過她救治之後肯定就會好起來。這讓賈母衆人都對她充滿了好感,這個寄名乾孃畢竟還是疼寶玉的。

其次,恐懼爲餌,兜售服務。馬道婆在其所擅長的領域,也算是專業人士,她擁有絕對的權威。既然經常來賈府,必然對賈府的情況非常瞭解。她對賈母說:“祖宗老菩薩那裏知道,那經典佛法上說的利害,大凡那王公卿相人家的子弟,只一生長下來,暗裏便有許多促狹鬼跟着他,得空便擰他一下,或掐他一下,或吃飯時打下他的飯碗來,或走着推他一跤,所以往往的那些大家子孫多有長不大的。”她的結論是致命性的!她直接擊中賈母的痛點。孩子夭折,父母會心痛不已。對於榮國府來說,賈政大兒子賈珠英年早逝,現在只有寶玉是全家人的希望,至少是以賈母爲首的人唯一的指望,所以這個理論一拋出來,賈母等人幾乎只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一條道路了。畢竟,錢財事小,人命事大。所以,她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別人的恐懼心理來兜售自己的產品和服務。

她的產品和服務是什麼呢?說起來還是比較先進的服務外包。她可以提供代賈府供奉西方大光明普照菩薩的服務,以此“可以永佑兒孫康寧安靜,再無驚恐邪祟撞客之災”。

第三,差別定價,步步爲營。當賈母有意購買這個服務時,作爲一名出色的推銷人員,馬道婆開始詳細介紹服務內容:“除香燭供養之外,一天多添幾斤香油,點上個大海燈。這海燈,便是菩薩現身法像,晝夜不敢息的。”光介紹產品服務還缺乏說服力,於是她爲了證明這個產品賣得很好,列舉了很多客戶使用的例子:“像我們廟裏,就有好幾處的王妃誥命供奉的:南安郡王府裏的太妃,他許的多,願心大,一天是四十八斤油,一斤燈草,那海燈也只比缸略小些;錦田侯的誥命次一等,一天不過二十四斤油;再還有幾家也有五斤的、三斤的、一斤的,都不拘數。那小家子窮人家舍不起這些,就是四兩半斤,也少不得替他點。”一套差別定價理論下來,客戶就不得不在其服務框架下尋找相應的參照座標,進入她預先設想的兜售節奏。

介紹到這裏,客戶還是猶豫不決怎麼辦?一個優秀的推銷人員一定要從客戶角度思考問題,爲客戶提出合情合理的對策來。賈母是爲了孫子購買這項服務,不是自己來用的,所以規格上不能太高;同時,作爲公侯之家,也不能失了身份,不能在貴族朋友圈裏鬧笑話。於是,馬道婆提出了最終的方案:“若是爲父母尊親長上的,多舍些不妨;若是象老祖宗如今爲寶玉,若舍多了倒不好,還怕哥兒禁不起,倒折了福。也不當家花花的,要舍,大則七斤,小則五斤,也就是了。”最終,賈母決定以一日五斤的規格來購買服務,每月結算。

看完這個推銷案例,我總覺得馬道婆若生活在當今,要麼成爲一個像喬·吉拉德那樣的成功推銷員,要麼成爲一個向老年人推銷保健品的“套路大師”。

馬道婆用一張嘴換拉來了一大筆訂單,掙來了可觀的收益(畢竟不會有人天天去道觀裏檢查她是否點燈上供),即使這樣,她仍然不滿足。如果說坑蒙拐騙還可寬恕的話,那麼謀財害命就是罪無可恕了。

馬道婆一方面要用供奉菩薩來保佑寄名乾兒賈寶玉,另一方面又夥同趙姨娘做法陷害賈寶玉、王熙鳳。她當面笑嘻嘻,背後捅刀子,是典型的兩面三刀;她眼中沒有親朋故舊,只有白花花的銀子;她完全不受任何道德律令的束縛,是生機勃勃成長着的“惡之花”。

正是因爲其“惡毒”,所以陶宗儀才說:“(三姑六婆)蓋與三刑六害同也,人家有一於此而不致奸盜者,幾希矣。能謹而遠之,如避蛇蠍,庶乎淨宅之法。”及至近代,魯迅先生也有“真如三姑六婆,可鄙亦可惡也”的評價。

這些職業之所以不受尊重,一方面從價值觀來說,它們屬於社會主流的邊緣;另一方面是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低下,所作所爲大多爲人不齒。

所以,一個行業是否受尊重,離不開社會價值觀的加持,更離不開從業人員的自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