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熱門:現在掙多少錢,40歲以後才能財務自由?


1

現在掙多少錢,

40歲以後才能財務自由?

昨天和幾個朋友約了個飯局,一頓飯下來,我發現一個現象:大家說十句話必定離不開錢:

買車買房要錢、

談戀愛結婚要錢、

生娃教育要錢、

家人生病要錢......

從早上睜開眼的那一刻,大腦自動開啓預備花錢模式,臉上寫滿了如何省錢的焦慮。

以前覺得,談錢是特別俗氣的事,現在發現,談錢是天經地義的事。

喝了點酒之後,一個一向沉默寡言的朋友提了個問題:“現在掙多少錢,40歲以後才能財務自由?”

他年紀輕輕就成爲創業公司的管理層,工作真的很拼,每天都要加班到凌晨2點多才睡。

換來的,是6位數的年薪,在同齡人中已經是萬人豔羨了。

可是即便有房有車成功如他,也在擔心着沒錢讓孩子上一個好一點的私立幼兒園。

是啊,財富自由就像是水中那一輪彎月,我們就像是樹上的猴子,無論怎麼伸長手臂,都只能看得見,卻夠不着。

更可悲的是,當我們以爲自己能夠到的時候,卻發現,那一輪月亮竟然是假的。

對於財務自由這個話題,我有幾句話想說。

2

指望掙快錢,

永遠都不可能財務自由

公衆號富書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律師錢虹有一個助理叫小孫,名牌大學法律系畢業,前途可期,她對他也很重視。

可是小孫一門心思想趕緊掙錢,除了做助理,還兼職跨領域做了很多工作:又做公衆號運營,又做微商賣東西。

小孫說:“我一定要趁年輕,多掙錢,儘早實現財務自由,就能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錢虹勸他:“哪有這麼容易實現的財務自由,你打好基礎,錢自然會有的。”

他不聽,着急賺錢。

我們都知道,律師行業門檻很高。剛畢業的學生,必須經過一年實習,考覈通過,才能獨立接受辦案子。

結果一年實習期過後,事務所裏和小孫同批實習的律師,考覈都通過了,成爲具有獨立辦案資格的律師。

而小孫沒有通過,只能第二年繼續實習,拿着低工資,也不能獨立辦案。

所謂的斜槓青年全面開花,最後變成了一盤散沙。

赫爾曼·黑塞說:

真正厭惡的不是金錢本身,而是人們對於金錢的慾望。

毀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向他鼓吹賺快錢。因爲他只能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忽視了未來更大的利益。

對金錢的過度渴求,會讓你的內心變得浮躁,視野變得狹窄,更加計較個人得失,最終錯失更好的發展機遇。

越是想要,越是什麼都得不到。

吳曉波老師在開“吳曉波頻道”之前,做了十幾年的新華社商業記者,不驕不躁,穩紮穩打。

他認爲自己的人生很有階梯感,三十歲之前從來不考慮錢的問題,專心做自己的記者,三十歲後利用職業積累換取財富。

同樣的知識付費界翹楚羅振宇,在創立“得到”之前在央視泡了13年。

創立“羅輯思維”後的語音推送,爲了卡穩了整整60秒,每一條都錄製了無數遍,用他的話說是“把自己欺負得鮮血淋漓”。

在財務自由之前,他們都從來不自由。

所謂財務自由,就是你的被動收入大於日常支出。但若是基礎不紮實,能力不足,連主動收入都沒辦法保證,更談何被動收入?

你掙的每一次快錢,都是對自己的消耗。

3

財富自由的關鍵不在於財富,

而在於自由

之前看《圓桌派》,馬家輝老師說了一句話:“你的慾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塊錢,就是貧窮。”

可謂很精闢了。可見,關於財務自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無一例外,所有人都想:

讓家人過上富裕的生活:

有能力給父母好的醫療保障,

給妻子買得起想買的奢侈品,

讓孩子接受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

最重要的是,自己有在任何人面前都不必低頭的底氣。

那麼問題來了,多少錢才能算是財富自由?多少錢才能讓你滿足?

知乎上有這麼一段話:

實習生小美的慾望是分期買一個蘋果X;

同事阿北看上了一輛合資的小轎車;

領導阿澤想要在北京的東三環買一套房子;

公司的高管林總希望拿到公司更多的股份;

身價億萬的老闆想着如何進入十億俱樂部;

十億俱樂部的人想要和頂尖富豪觥籌交錯;

頂尖富豪希望和執掌生殺的政客共享榮華;

政客想的則是如何讓自己家族的基業長青。

有人一輩子爲了錢努力,成爲金錢的奴隸,永遠失去了自由。

當你的經濟實力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就會不滿足與之匹配的消費水平,想要有更大的刺激和更高的享受。

所以,這是個無底洞,慾求不滿的人永遠不會覺得掙夠了錢,就永遠不可能達到財富自由。

財富自由的關鍵,不在於財富,而在於自由。

前段時間我去一位做設計師的堂叔家吃飯,40歲的他在廣州,已經有了獨立的設計室,拿到了好幾項國際獎項。

手底下十幾位美院、設計學院畢業的高材生,跟着他看遍了國內外的各種美學建築。

他會一年買十幾件紀梵希的T恤換着穿,

也會買淘寶十幾塊錢的晾衣架;

他會給孩子們買昂貴的樂高玩具,

也會讓他們穿哥哥姐姐剩下來的舊衣服;

他會在奢侈品店流連忘返,

也能在兩元店內發現驚喜。

我很同意作家張佳瑋的觀點:“財富自由也是分檔次的。有的時候最多隻有超市財富自由,但是也會覺得很自在。”

所謂自由,是彼時內心慾望和自身能力的平衡,是快樂永遠比焦慮多一分。

固然,沒有足夠的物質基礎很難玩轉向往的生活,但是內心被物質枷鎖束縛,永遠都不會自由。

有人說,生活就像是吃自助餐。

雖然沒有規定你應該一次拿多少盤菜回來,但是應該吃多少拿多少,而不是拿多少吃多少,這樣生活永遠都會在自己的掌控之內,自己也會變得快樂起來。

千萬別吃撐了還要不停地拿,那會撐得走不動的。

4

寫在最後

所以回到文初的問題:“現在掙多少錢,40歲以後才能財務自由?”

我的答案是:看你對自由的理解。

你如果想天天吃上好飯菜,花費不多就滿足了;

你如果想年年能出國旅行,存夠幾十萬就夠了;

你如果想給家人買大房子,可能要掙個幾百萬才行;

全看你對財富的定義和自由的掌控。

喬納森·弗蘭岑在《自由》中所言:“容易被無邊無際的自由夢俘獲的人,同樣容易被——倘若這個夢未能實現——厭世和憤怒的情緒所控制。”

就怕你對財富的嚮往,激起了對現實的憤怒。

環顧四周,其實在生活中的很多時候,你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

未來還長,別那麼急。


本文來源:維小維,公衆號“維小維生素”(Weixiaowei6)。曾任四大、網易等知名企業管理層,10年CFO&高管,掌管過億資產。實戰派財商教練,有料的職場達人,用乾貨和感悟給你一束光。轉載請到原作者公衆獲取授權。由澤稷網校CFA微信公衆號澤稷金融分析師(ID:zjjycfa)獲授權轉載推薦 ,編輯:lililuo,澤被天下,稷往開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需自行聯繫授權!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微信號:374208596!加CFA全球考友羣@CFA主頁君微信號:374208596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