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井蓋

    2019年3月23日

    幾天前我走路的時候,發現人行道上的一個井蓋破碎了,有一半井蓋都已經掉進去了,露出了井口。看樣子已經壞了一段時間了,我看到之後心裏想到。 

    “城市真落後!怎麼就不能在井蓋上個無線傳感器?市政部門通過傳感器來監測井蓋狀態,有那麼難嗎?唉!城市建設的根本不行!建設理念真落後!”

    抱怨之後,我就離開了,就像來來往往的很多行人一樣。但是剛走幾步,我大腦裏就浮現出一個畫面。

    “一個低頭族專注地在吃雞或者給女主播打賞。忽然撲通一聲,一隻腳掉入井裏,小腿重重地磕在井沿上。”想想我都覺得疼。

    “不行,我不能就這麼算了,得想辦法弄個警示什麼的。”

    但是瞅來瞅去也沒有看到任何可用的東西能夠做出警戒。我想把這個問題反映給政府相關部門,於是我就着手獲取聯繫方式。費了一番周折之後,終於成功地反映了這個問題,最終井蓋被很好的修復了。

    路面完好如初,行人又可以踏實地走路了。自己的一點小小的行動讓城市變得更好,讓我有一種滿足感。我特別開心,思緒飛揚,大腦裏自動冒出很多畫面。

    “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又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很快地想到解決方法。”

    “我越做越順,能做的也越來越多,貢獻越來越大。”

    “我做了很多公益的事情,成了政府表揚的‘熱心市民’。”

    本章第一節《牛奶被碰灑之後》詳細介紹了“自我狀態”的概念,簡單地說,”自我狀態”就是一個人真實的心態反映出來的不同行爲模式(注①)。本故事就體現了自我狀態的動態變化過程。

    在上節提到,不合時宜的自我狀態會引發諸多問題,所以我們需要靈活地調整自我狀態。要想達成這樣的目的,首先應該覺察到自己的自我狀態。

      在本故事中,剛一開始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處於“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CP)”。用自己侷限的經驗和內在的標準對這個城市進行評判,認爲城市就應該是我認爲的樣子。

      此時CP起到的是負面作用,並沒有去分析問題的原因,也沒有指引自己採取實際行動。指責、批判和抱怨並不有助於解決問題,反而是激發了自己的攻擊欲。

      當我帶着不滿走了之後,我想到可能會有人受傷,我開始轉到了“營養型父母自我狀態(NP)”。在本故事中,NP起到的是正面作用。在這種狀態下,我開始變得關心他人的安全,想去保護別人免受傷害,願意去幫助他人。

    後來當我去試圖解決問題的時候,怨氣消失了,理性回來了,我開始調動自己的思維來解決這個問題。當我的第一個辦法行不通時,我又及時作出了調整,調用自己信息檢索的能力,找到了負責維護井蓋的相關部門的聯繫方式,反映自己遇到的問題。

    在整個過程是在用自己的“成人自我狀態(A)”解決問題。在這種狀態下,我開始正視現實,蒐集信息,調用資源。沒有被情緒所困,力量是用在瞭解決問題上面。

    問題解決之後,我又轉換到“自由兒童自我狀態(FC)”。開心愉悅,像個小孩子一樣。冒出很多天真的想法,覺得生活是好玩的,有意思的,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情。

    在這個故事中,我並未有意識地調整自我狀態,只是仔細地觀察並做了分析。要想活得更自主和自由,還需要能夠靈活地調整自我狀態。那怎麼才能做到靈活調整呢?請關注後續更新。

    有相關問題也可以和協會工作人員取得聯繫。王老師,微信daocao214

    參考文獻

    ① 參見徐麗麗 《溝通贏家》,4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