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心理學》第五次作業

第二章 嬰兒期:形成生命的基礎

第五節 嬰兒期的認知發展

本節主要講了以下幾點:一、嬰兒的認知發展 二、嬰兒認知的個體差異 三、嬰兒的語言發展

四、促進嬰兒認知的途徑

一、嬰兒的認知發展

1.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a. 皮亞傑:瑞士心理學家。他將有關嬰兒學習方式總結成一個簡單的公式:行動=知識

他認爲嬰兒並不是從他人傳達的事實中獲取知識,也不是通過感覺和知覺來獲得。他認爲通過“做”來學習,知識是直接運動行爲的產物。(這與現在的許多教育理念相一致。如英語教學的“做中學、學中做”;數學的動手操作實踐;甚至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杜威的教育理念等。)

b. 皮亞傑理論是基於一種發展的階段論觀點。假設所有的兒童從出生至青春期都要以一種固定的順序通過四個共同的系列階段,即感覺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階段。

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具體指以下四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 Sensorimotor Stage(0—2歲左右)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兒童藉助這種圖式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

2)前運算階段 Preoperational Stage(2—6、7歲)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爲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藉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

3)具體運算階段 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6、7歲一1 1、12歲)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爲運算圖式。

4)形式運算階段 Formal Operations Stage(1 1、12歲及以後)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

c. 皮亞傑提出,當兒童的身體發展達到某一恰當水平,並接觸了相關經驗,兒童就會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發生轉變。

d. 圖式:理解世界的基本建構方式,它隨着心理髮展而適應和改變。

圖式的發展遵循兩個原則:同化和順應。

同化:是指人們以其當前的認知發展階段和思維方式來理解自身的經歷。當一個刺激或事件出現後,人們對它的感知和理解與現存的思維方式一致時,就產生了同化,把新刺激納入已有的圖式中來。比如,我們學習了長方形的周長,這種圖式也可以遷移到學正方形及其它圖形的周長中來。這就是同化。(主動的,已有的獲得新的)

順應:改變已有的思維方式,以對遇到的新刺激或事件做出反應,形成新的圖式。(被動的,適應新的)比如,歷史上不管是蒙古族還是滿族通知中國,最後都被大漢民族的文化所同化,也就是順應了我們漢族文化。

e. 皮亞傑認知理論的感覺運動階段正好對應嬰兒期的認知發展階段。

感覺運動階段: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的早期主要階段,又被分爲六個亞階段。

亞階段1.簡單反射:出生至第一個月,如吮吸。

亞階段2.最初的習慣和初級循環反應:1-4月,如一邊觸摸,一邊盯着看。

亞階段3.次循環反應:4-8月,如以不同的方式撥弄撥浪鼓,具有了調整自己的認知圖式的能力

亞階段4.次級循環反應的協調:8-12月,嬰兒自己會尋找藏起來的玩具。出現目標指向的行爲,知道客體永存。

亞階段5.三級循環反應:12-18月,反覆扔玩具,觀察會掉在哪兒。

亞階段6.思維的開始:18月-2歲,有了初級的推理能力,藏起來的東西會找到。

心理表徵:對過去事件或客體的一種內部意象。(會預測滾動的球在什麼地方。)

延遲模仿:兒童日後對某個人曾經的動作進行模仿。(小豆豆摸耳垂。)

f.侷限:1.皮亞傑認爲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間的過度是漸進的,而反對者認爲是“波浪式”向前推進的。2.誇大了動作發展和認知發展之間的聯繫。3.質疑客體永存出現的時間點。4.其他類型的行爲比皮亞傑認爲的更早出現。5.皮亞傑的研究更適合西方人。

2.信息加工理論

a. 定義:致力於確認個體獲取、使用和存儲信息方式的模型。

b. 信息加工的三個基本方面:編碼、存儲和提取。編碼,即信息最初以一種可用於記憶的形式記錄下來的過程。存儲,即將材料放置於記憶中。提取,將存儲在記憶中的材料進行定位,將其帶入意識並使用的過程。

c. 自動化:需要較少注意的加工。控制性:需要較多注意的加工。

3.對兩種理論的評價

a. 信息加工理論關注量表;認知發展則認爲是一種完全突然而快速的爆發。

b. 信息加工理論更多地關注認知發展難題的個別部分;而皮亞傑更關注整個難題。

二、嬰兒認知的個體差異

1.記憶:信息最初被記錄、存儲和提取的加工過程。特點:一個記憶被提取的次數越多,這個記憶保持的時間就越長。(這是我們對背誦內容要在最初的幾天反覆背誦,記憶效果更佳的原因。)

a.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

b. 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

外顯記憶:是一種有意識、能夠被有意回憶的記憶。如,背課文。

內隱記憶:被無意識回憶的記憶。如,爬樓梯。

2.嬰兒遺忘症:人們的記憶中缺少3歲以前的經歷。

3.嬰兒智力的評估

a. 發展商數(即DQ):一個總的發展得分,涉及四個領域的表現:動作技能、語言使用、適應性行爲,以及個人-社會性行爲。

b. 貝利嬰兒發展量表:評估2-42個月嬰兒發展的測量工具。關注兩個領域:心理和動作能力。心理量表關注感覺、知覺、記憶、學習、問題解決和語言。動作量表評價精細和粗大的動作技能。

備註:1)識別顯著落後的嬰兒時,尤其有用。2)不適合預測兒童未來的發展進程。

4.嬰兒認知的特點:以無計劃的方式(或者說跟隨他們的好奇心)探索他們周圍的世界。而不是針對明確的問題尋找答案。

三、嬰兒的語言發展

1.語言:有意義的符號的系統排列,它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基礎。

2.語音:指語言中基本的聲音,也叫音素。把它們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單詞和句子。英語有48個音素。現代漢語有32個音素,其中22個輔音:b、p、m、f、d、t、n、l、g、k、h、j、q、x、z、c、s、r、zh、ch、sh、ng,10個元音:ɑ o e i u ü ê -i [ zi] -i [zhi ] er

3.語素:是最小的有意義的語言單位。在英語裏,有些語素是完整的單詞,而有些是單詞後綴,如複數形式。在漢語中,有單音節語素,有雙音節語素,也有多音節語素。

4.語義:決定單詞和句子含義的規則。

5.前語言交流:通過聲音、面部表情、手勢、模仿和其他非語言的方式進行交流。

6.牙牙學語:發出類似言語但又沒有意義的聲音。

7.整句字:即能夠代表整個短語的一個詞。其含義依賴於使用它們的特定情境。(如,一位奶奶聽見孫子說“二”,就知道他要看《熊出沒》。)

8.電報語:說話時省去不太重要的詞語。

9. 一些概念:泛化不足、過度泛化、參照性風格、表達性風格。學習理論觀點、先天論觀點、普遍語法、語言獲得機制、交互作用觀點、嬰兒指向的言語等。

10. 獲得的學習理論觀點主張,成人和兒童使用基本的行爲過程,如條件作用、強化和塑造來學習語言。喬姆斯基提出一種不同的觀點,他認爲人類在遺傳上具有語言獲得機制的天賦,這就使得人們可以探測和使用作爲所有語言基礎的普遍語法規則。

四、促進嬰兒認知的途徑

1.爲嬰兒提供探索世界的機會。

2.在言語和非言語兩個水平都要對嬰兒快速做出反應(試着和嬰兒說話,而不是對嬰兒說話,傾聽他們的反應,並提供進一步交流的機會。)

3.給嬰兒讀書。

4.沒必要整天與嬰兒在一起。

5.不要對嬰兒期望過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