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演員無戲可演,中年電競選手呢?

​今天這篇文章的由頭,來自影視圈。事情大家應該都聽說了,前兩天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式上,海清、姚晨、樑靜、宋佳等四人呼籲中國影視市場,能夠給像她們這樣的中年女演員更多機會。

“我們一定會比胡歌便宜,也一樣好用!”

雖然她極力想用輕鬆詼諧的語調來發表這段話,但任誰看過這段現場視頻,都能感受這幾位實力派女演員內心的苦澀。

“中年女演員路越走越窄”,涉及到中國影視生態的系統性問題,非我一個外行人所能分析評述,但我會很自然地聯想到自己所關注的電競行業。

如果中年女演員無戲可演,那中年電競選手呢?

​一定會有聲音說,哪裏有什麼“中年電競選手”,電競選手是青春飯中的青春飯,能打到20歲很不錯了。

這基本上是國內電競市場的共識。作爲一項講究局部肌肉動作精準性和應激性的競賽,電競相比傳統體育運動而言,會更快地受到年齡限制。

前不久退役的《英雄聯盟》明星選手“MLXG”,其實就年齡而言,也不過是一個今年剛滿23週歲的年輕人。

而當今國內《英雄聯盟》職業聯賽的最年長職業選手“廠長”明凱,也僅僅度過了自己的26週歲生日。關於他退役的傳言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流傳,而明凱本人在近兩年也是打打停停,出場時間不再規律。

​“20幾歲了,狀態下滑,就差不多該考慮退路了”,這似乎已經是電競界約定俗成的規則了。

但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一位在中國電競界算是“德高望重的老人”,給了我一些有趣的想法。

說是“德高望重”,但其實他也不過30歲出頭的年紀,只不過按照電競的年齡法則,他可能真的算是活化石級別了——原中國《魔獸爭霸3》“獸王”,《星際爭霸2》、《風暴英雄》全國冠軍選手“xiaot”,如今的eStarPro俱樂部創始人“T將軍”。

“我覺得年齡對於電競選手的影響沒有這麼打,40歲前都可以,而且一定30多歲的選手,一定會比18歲的選手更強。 ”

這話如果是從其他人嘴裏說出來,可能就顯得不那麼令人信服,但從中國電競歷史標杆人物之一的T將軍那裏出來,就不得不讓人掂量下了。

他給我舉了不少例子。歐美的《DOTA2》、《CSGO》等流行電競項目中,確實有許多年近、甚至超過30歲的老將活躍在賽場上,甚至仍有能力站上冠軍頂峯。

“他們這些人十幾年的經驗,包括對整體技戰術的理解,十幾歲的小孩怎麼可能替得了。”T將軍認爲,其實年長的職業選手只要認真訓練,並不會在操作上會與年輕選手有多大差距。“一個團隊電競項目,如果是5個30歲打5個18歲的,我認爲30歲這隊大概率能贏。”

中國電競圈內,並非沒有高齡選手的特例。例如即將出戰《DOTA2》Ti9的“國士無雙”,已經是29歲了。但不可否認,這在國內的主流電競項目中並不普遍,更別說像歐美戰隊那樣,動輒就是整個隊伍的平均年齡就超過30歲,還能憑藉出色的發揮和整體配合,在賽場上攻城拔寨。

​“因爲在國內,電競選手會面臨更多壓力,有方方面面的東西要考慮。”T將軍認爲,中國電競的產業環境近幾年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改觀,但在社會主流意識裏,距離完全被接受還有一段距離,這導致許多選手在追求自己的電競夢想時,還是會有一些後顧之憂。

這的確是個問題,因爲愛好和工作關係,我看過不少歐美電競戰隊相關的紀錄片。一個直觀的感受是:相比中國電競相關的紀錄片,勵志的成分並沒有那麼多。

中國電競的相關內容在生產過程中,會有大量要素描述選手與周邊親友間的溝通,基本上是從不理解到理解的一個過程,以此體現電競選手一路走來的努力和不易。

但在歐美的電競紀錄片中,更多是在描述賽場內外的經歷和見聞,就像拿着一個家庭攝影機拍攝生活日常一樣,看上去平淡無奇。電競在其中作爲一個職業來說,長久地打下去,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很顯然,即使在今天,將打電競或者打遊戲作爲一個職業,對於許多中國家庭來說仍然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即便開明的家人越來越多,但更多人看待電競時,也會下意識地想:噢,可能是一段經歷吧,不太可能打一輩子。

然後,該結婚結婚,該工作工作,該生活生活。

這也許是影響許多中國電競選手潛意識的根源,如果選手本人是以“追求夢想的一段經歷”來看待電競,如果整個社會主流意識並沒有完全認可打電競是一件“可以長久幹下去的職業”,那電競於他們來說,真的可能就是一段經歷而已。

​另一方面,能否逆轉社會主流意識,最重要的一點當然還是來自電競產業自身。目前電競在國內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其實已經不小,但成熟工業化的基礎卻依然有待完善,這一點涉及一個產業方方面面的細節,包括選手、工作人員、觀衆、商業化、媒體、政策、行業規範等等,不可能一蹴而就。

舉一個簡單直觀的例子,某電競項目國際賽事期間,一位任職戰隊經理的朋友委託我採訪下某國外的冠軍隊伍,看他們隊伍日常的訓練規劃是什麼樣的。

一名隊員非常實在地羅列出了這樣的一個時間表:早晨7:30起牀,早飯後有1~2個小時的文化課程學習;隨後就是關於技戰術的覆盤討論,每個人都必須參與進來,然後進行定製化的個人專項訓練;午飯後開始打模擬訓練賽,直到4:00左右健身鍛鍊;晚飯後7:00左右開始打模擬訓練賽,直到晚上10:30左右,11:00以前準時上牀休息。

當我將這份作息表拋給那位朋友時,他沉默了會兒,然後直言國內不可能有戰隊能做到,管理和周邊配套人員也跟不上。

衆所周知,國內多數電競戰隊的日常作息,普遍是黑白顛倒的,打訓練賽一直到深夜甚至早晨,然後一覺睡到中午,比比皆是。這對職業生涯的可持續性,並沒有什麼好處。

一份簡單的作息表背後,是對於電競產業理念的區隔,也是工業化是否完善的晴雨表。

任何職業都有他的生命週期,選手也不可能打一輩子的電競,只能儘可能地延長時長。但說實話,從行業整體現狀來看,中國電競從理念到執行,都是“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句話的事:電競是一個激情、美好的夢想,但也更應該是一份體面、長遠的職業。直到這句話被圈內和圈外同時接受時,電競選手可能纔會被認爲是“老有所依”的。

希望在幾年後,我們在電競賽場上能看到的不只是年輕人們,還有越來越多的中年人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