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別抱怨了,名利雙收的中年女演員,爲什麼不自己去當導演?

7月28日晚,在西寧First電影節的頒獎典禮上,海清臨場說了段關於中年女演員無戲可拍,角色單一的話,引來諸多爭議。

其實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2017年楊蓉和王媛可就在《演員的誕生》上表示30+女演員的困境,去年還有網友不滿現今影視劇裏的女性角色要麼是甜寵虐戀,要麼圍繞婆婆媽媽,杜撰了一份《淑女的品格》故事大綱,講述四個都市不婚女中年的生活,點名俞飛鴻、曾黎、陳數和袁泉出演,該話題在微博有2.5億的閱讀量,可見觀衆對新女性角色的呼喚有多強烈。

雖然海清的表達方式欠妥,但敢代表中年女演員發聲的勇氣值得讚賞。她提到的幾位中年女演員算是發展態勢好的,宋佳的電影《風雨雲》和《蕭紅》,電視劇《闖關東》和《懸崖》,都是能拿得出手的代表作;

姚晨前有《武林外傳》,後有《都挺好》,馬伊琍前有《奮鬥》,後有《我的前半生》,兩人在小熒屏內羣衆基礎同樣深厚;

樑靜曾以颯爽瀟灑的熒幕形象示人,這幾年基本上只出演丈夫管虎的電影,常常扮醜。

倒是海清自己,從《蝸居》到《小別離》系列,角色雷同。

而那些資源不好的實力女演員,比如顏丙燕,在《愛情的牙齒》和《萬箭穿心》貢獻出堪比梅姨的演技,近些年連消息都沒有。

中年女演員的選擇餘地實在不大,整體受限於文化和市場。不願意將就的等着好本子,養家餬口的有什麼就演什麼。國內的影視劇裏的女性印象,以年齡爲界,青年女演員脫不了愛情糾葛,中年女演員深陷婚姻與家庭,老年女演員在智慧和愚蠢之間搖擺,總之,在倫理圈圈裏打轉,誰都逃不掉這樣一個輪迴,我們對世俗以外的東西關注太少,對真實沒有太多探究的興趣。

我們的電視劇追求的是圓滿和喜慶。大熱女主戲《甄嬛傳》、《我的前半生》、《都挺好》都是如此。

電影方面無論故事如何講述,女性的母親形象常常被無限拔高,她的犧牲和隱忍被一味鼓勵,個性缺失。像《鋼琴課》裏心理變態的女教師,《三塊廣告牌》裏偏執的母親,《末路狂花》裏和男權社會對抗的悲情閨蜜、《刺蝟的優雅》裏毫不起眼的看門人,華語電影裏鮮少這類獨特的女性面孔。

不過,我不太贊同海清公開請求導演們多給機會,卑躬屈膝地將自己置於被挑揀的位置。名利雙收的女演員們,“演而優則導”的大有人在,陳沖、張艾嘉、徐靜蕾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們都是不甘於被動的地位,索性自編自導自演。如果沒有那麼強的表達欲和控制力,也可以當監製,利用積累的人脈資源,扶持欣賞的新人導演和編劇,徐崢的《我不是藥神》、姚晨的《送我上青天》就是如此。還有像金燕玲、惠英紅這樣的老戲骨,她們都自降片酬參與到獨立小衆的電影製作中,這纔是真正的支持。

呼籲是第一步,之後不妨做點改善現狀的實際行動,不能一邊抱怨大環境,一邊掙着容易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