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筆記五》


(一)

一般來說,在孩子們從生活本身中-- 不管他們關注的是生活的哪一面-- 瞭解到人生之前,不應該先從生活的副本(如書籍等)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念。因此,不要急切匆忙地只是把書本放到孩子的手中,而應該讓他們自己逐步地瞭解事物,瞭解人類生活的真實狀況。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引導他們清晰、客觀地認識世界,教導他們直接從現實生活中獲取概念-- 這些概念應與現實生活一致;而不是從別處,如書本、童話故事、他人的談話等獲得這些概念,然後把這些概念直接套用在現實生活中。這就意味着他們的頭腦充滿了錯誤的觀念,他們將以錯誤的眼光認識事物,或徒勞地試圖改變世界以適應他們的觀點。於是步入歧途;而且這還意味着,他們要麼僅僅建構起自己的人生理論,要麼只是埋頭於生活的實際事物當中。早年在頭腦中播下的謬誤的種子,日後竟結出偏見的果實,這種錯誤所造成的危害之大令人難以置信。在以後的人生裏,從現實社會中學到的教訓和知識就不得不主要用於根除這些偏見。根據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記載,當安提西尼被問到什麼知識是最爲必須的時候,他回答說:“忘卻壞的東西。”我們可以明白他指的是什麼。

(二)

任何不滿15歲的孩子都不應該接觸那些可能會包含有重大錯誤的學科教育,如哲學、宗教或其他需具有廣博見識的知識體系。因爲早年接受的錯誤觀念很難摒棄,而且在人的所有智能中,判斷力是最後一個成熟的。孩子們應該把注意力投向那些要麼不可能包含謬誤的學科,如數學;要麼即使會產生錯誤也無大礙的學科,如語言學、自然科學和歷史等。而且通常來說,在人生的每一階段所學的知識,應當與這個時期的智力水平相匹配,即可以完全理解。童年和青年時期是收集材料、對個別事物獲得專門、透徹的瞭解的時候。在這種時候,要大規模的形成各種觀點未免過早,最終的答案也要推遲到稍後的時期才能知曉。沒有成熟經驗的基礎,判斷力就無法發揮作用,所以應任其自然地發展;而且應注意不要以灌輸偏見的方式加快判斷力的成熟--這會使判斷力永遠癱瘓。


(三)

記憶力在青少年時期是最旺盛、最牢固的,因此這時要充分使用它。但是在選擇記憶的對象時,一定要小心謹慎、深思熟慮,因爲年輕時學到的東西是終生難忘的。所以,要精心耕作這一寶貴的記憶沃土,以便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如果你想到在你12歲之前認識的那些人是如何深深地根植在你的記憶中,那些年發生的事情在你腦中留下的印象是如何地難以磨滅,當時發生在你身上的大部分事情以及別人的忠告和教誨在你的回憶裏是如何地清晰,那麼,將那個時期頭腦的靈敏性和記憶的牢固性看作教育的基礎,似乎就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了。這也許可以通過嚴格遵循一定的方法,並系統地調節大腦接收的印象來做到。


(四)

每個人的青春時光都是很短暫的,記憶一般也都限於狹窄的範圍;尤其對於個人的記憶力來說,更是如此。既然事實如此,那麼把每一學科中最基礎最關鍵的知識貯入孩子的記憶中,排除那些非精華部分,就是至爲重要的事情。而確定哪些是最爲基礎、關鍵的知識,則應取決於各門學問中的大師們。而且他們的選擇應該在最謹慎的深思熟慮之後才能做出,選擇的結果一旦做出就被固定下來。這種選擇應該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即首先篩選那些通常來說一個人必須知道的最基礎、最重要的知識,其次是那些對其從事某一特定工作或職業來說所必備的基礎、重要的知識。第一類知識應按百科全書式的風格,分成不同等級的課程,以適應一個人在其所處環境下能夠接受的文化程度和水平;它開始於初級教育最簡單、最必要的課程,然後擴展延伸到那些哲學思想的所有分支課程。第二類知識則應留待那些各個學科的真正大師們精心挑選,而且這整個知識體系要爲智力教育提供一個詳細的規則和標準,當然,這一準則要每隔十年修訂一次。這樣的安排可以使年輕人充分發揮他們記憶力的優勢,併爲隨後出現的判斷力提供極好的素材。


孫雪梅,筆名竹外疏花,詩人,TOP英語創始人,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會會員,詩作發表於《詩峯》、《詩刊》等。微信號:15267185924.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