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笔记五》


(一)

一般来说,在孩子们从生活本身中-- 不管他们关注的是生活的哪一面-- 了解到人生之前,不应该先从生活的副本(如书籍等)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念。因此,不要急切匆忙地只是把书本放到孩子的手中,而应该让他们自己逐步地了解事物,了解人类生活的真实状况。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引导他们清晰、客观地认识世界,教导他们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概念-- 这些概念应与现实生活一致;而不是从别处,如书本、童话故事、他人的谈话等获得这些概念,然后把这些概念直接套用在现实生活中。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头脑充满了错误的观念,他们将以错误的眼光认识事物,或徒劳地试图改变世界以适应他们的观点。于是步入歧途;而且这还意味着,他们要么仅仅建构起自己的人生理论,要么只是埋头于生活的实际事物当中。早年在头脑中播下的谬误的种子,日后竟结出偏见的果实,这种错误所造成的危害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在以后的人生里,从现实社会中学到的教训和知识就不得不主要用于根除这些偏见。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当安提西尼被问到什么知识是最为必须的时候,他回答说:“忘却坏的东西。”我们可以明白他指的是什么。

(二)

任何不满15岁的孩子都不应该接触那些可能会包含有重大错误的学科教育,如哲学、宗教或其他需具有广博见识的知识体系。因为早年接受的错误观念很难摒弃,而且在人的所有智能中,判断力是最后一个成熟的。孩子们应该把注意力投向那些要么不可能包含谬误的学科,如数学;要么即使会产生错误也无大碍的学科,如语言学、自然科学和历史等。而且通常来说,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所学的知识,应当与这个时期的智力水平相匹配,即可以完全理解。童年和青年时期是收集材料、对个别事物获得专门、透彻的了解的时候。在这种时候,要大规模的形成各种观点未免过早,最终的答案也要推迟到稍后的时期才能知晓。没有成熟经验的基础,判断力就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应任其自然地发展;而且应注意不要以灌输偏见的方式加快判断力的成熟--这会使判断力永远瘫痪。


(三)

记忆力在青少年时期是最旺盛、最牢固的,因此这时要充分使用它。但是在选择记忆的对象时,一定要小心谨慎、深思熟虑,因为年轻时学到的东西是终生难忘的。所以,要精心耕作这一宝贵的记忆沃土,以便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如果你想到在你12岁之前认识的那些人是如何深深地根植在你的记忆中,那些年发生的事情在你脑中留下的印象是如何地难以磨灭,当时发生在你身上的大部分事情以及别人的忠告和教诲在你的回忆里是如何地清晰,那么,将那个时期头脑的灵敏性和记忆的牢固性看作教育的基础,似乎就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了。这也许可以通过严格遵循一定的方法,并系统地调节大脑接收的印象来做到。


(四)

每个人的青春时光都是很短暂的,记忆一般也都限于狭窄的范围;尤其对于个人的记忆力来说,更是如此。既然事实如此,那么把每一学科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知识贮入孩子的记忆中,排除那些非精华部分,就是至为重要的事情。而确定哪些是最为基础、关键的知识,则应取决于各门学问中的大师们。而且他们的选择应该在最谨慎的深思熟虑之后才能做出,选择的结果一旦做出就被固定下来。这种选择应该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即首先筛选那些通常来说一个人必须知道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其次是那些对其从事某一特定工作或职业来说所必备的基础、重要的知识。第一类知识应按百科全书式的风格,分成不同等级的课程,以适应一个人在其所处环境下能够接受的文化程度和水平;它开始于初级教育最简单、最必要的课程,然后扩展延伸到那些哲学思想的所有分支课程。第二类知识则应留待那些各个学科的真正大师们精心挑选,而且这整个知识体系要为智力教育提供一个详细的规则和标准,当然,这一准则要每隔十年修订一次。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年轻人充分发挥他们记忆力的优势,并为随后出现的判断力提供极好的素材。


孙雪梅,笔名竹外疏花,诗人,TOP英语创始人,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会员,诗作发表于《诗峰》、《诗刊》等。微信号:15267185924.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