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指導下的寫作準備

也許看了一本書,覺得好有道理;或者突然受到了某種感動,想寫出來。這些情況都會導致快速完成一篇文章,這時候自己真正的思考是非常少的,我們的思想從根本上說就是他人的思想。

就說魯迅吧,比如閏土這一篇,月亮下少年拿着叉子捉猹,一定是他頭腦中浮現的,這個點被他抓住了,纔有那篇文章,否則是不會有的。

那麼我們頭腦裏,月光下的少年在哪裏呢?如果找不到,作品要麼不值得寫,要麼湊合寫,總之好不了的。這就是美學的指導,你的意象怎麼來?不是觀察來的,也不是你主觀去融合客觀來的,它必然是生存獲得的。

如果開篇了還是沒有出現這樣的鮮明意象,是需要停下來的,因爲你還沒有獲得。此在就是去存在,你要去獲得,纔有。如此才能提高,堅持這樣去練習。

我不知道大家寫作的時候是什麼狀態,寫作時候,應該是忘我的,屏氣凝神地,一些回憶纔會浮現慢慢清晰。假如環境很喧鬧,或者自己奔着一個故事結局擬定提綱,順藤摸瓜,是很難捕捉到靈感降臨。靈感給有心人的,不走心,靈感來了也會跑掉。

我還是拿我這個《風星》草稿說,最近只寫了一點點。寫這個的想法有一段時間了,但是沒有動筆。文中的院子我不知道有沒有,但它慢慢浮現了,於是我纔開始寫。寫之前,我從沒想過寫阿霞,但是寫了一段她浮現了,然後浮現了很多東西,令人吃驚。

於是我從最初的對於一個曾經的紅衛兵的感受,逐漸增強,我覺得很多東西開始聚集聚攏,形成了一股情緒之流。在這股情緒的小溪,我漸漸看到一股洪流(有點誇張,小河比較準確),所以覺得是很有寫頭的。如此這般,我問自己,這些意味着什麼呢?思考有了對象,才能產生思想,沒有對象的思想,不是思想,想出來也是別人的,只不過自己會有錯覺,以爲是自己想出來的。

寫作中將情緒歸攏聚集,讓這股越來越強的情緒來推動,畫卷越來越清晰,寓意越來越明晰,而不是預設一個結果結局,往那個結果去湊。結果導向,其推動力來自於西遊記,來自於三國演義,唯獨沒有來自自己,只好不斷兌水,兌水也有窮盡的時候,於是草草收場,結果是又快又爛,走不出死循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