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繁華滿人間

十一假期,不願蝸居在寢室裏,索性坐火車去上海逛逛,一覽滬上的風光。


雖然之前從未來過,可上海對我而言並不陌生,準確的說,上海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講都不陌生:它是內陸最早和西方通商的口岸、當代中國的經濟中心、世界上最繁華的成市之一。我甚至用不着到網絡上去搜索,只要閉上眼回憶一下,無數關於上海的印象便接連浮現了。


穿過泛起二十世紀記憶的老街,經過標誌性的和平飯店,直奔東方明珠正對面的江岸而去。江這側人們排起了隊,顧不上仔細感受,我拿起相機換角度拍了十幾張,就趕忙把位置讓給身後的人,一邊向外走一邊挑選照片,等到走出許久了,才反應過來自己第一次站在黃浦江旁仰觀東方明珠的風景,廣留心照片的好壞,竟忘了許下“大丈夫就應如此”的決心。


經濟的繁華容易引人注目,而藝術的繁華卻真正能使人折服。藝術既有先於時代少有人解的“陽春白雪”,也有於街頭巷尾的角落裏猛然抓住人心的“下里巴人”,上海把萬般藝術都收羅了進來,雖然並非都像戲劇表演一樣能領跑全國,但是它勝在應有盡有,有的人窮盡一生,也不能把上海的藝術都研究清楚。


儲備了無數珍品的中華藝術宮,鬧市中香火日益旺盛的靜安寺和老城隍廟,頗具園林風情的的豫園和老手藝隨處可見的步行街,還有許許多多……這些,還只是上海上百年藝術的凝固表現,還有更多無形的熔鑄進文化基因中。這基因化作王安憶作品中的文字,有時融進王家衛的電影鏡頭裏,有時又躲進夜上海的歌聲裏,隨着黃浦江的風飄向四面八方。


所謂的重視文化,尊重藝術,不是像某些城市那樣,爭“古城”搶“故里”,靠一番舌槍脣戰論證自己在歷史上的重要位置,死抱着老祖宗的遺產不放。爭來爭去大家也不過都是炎黃子孫,誰也沒比誰高貴到哪去。上海藝術的繁華,絕不是靠吃古人飯吃起來的,一百多年來堅定與世界文化接軌,藝術與經濟深層次的融合,還有市民對藝術的喜愛與支持,這纔是上海藝術異彩紛呈的原因。看看上海的戲劇音樂劇表演的發展和“k11”這種商業藝術中心的修建,還有烈日暴曬下藝術館前似長龍般的隊伍,藝術已經成爲上海的文化中不可缺少並且不斷創新的一部分。


不過,我這種“小城市”長大的人自然也明白“小城市”的難處,上海藝術發達的根本是經濟實力和城市底蘊,而有北京上海這種資本的城市屈指可數。這是一件殘酷的事情,就像一個外國人告訴你本國球隊拿大力神杯的感覺有多棒,又願意分享給你培養球隊的方法,可我們自己的球隊卻還是連世界盃的門都進不了。不同地區適宜的方法各不相同,還得不斷摸索,我們知道的只有一點,再怎麼宣傳高俅的球技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除了多財多藝,上海的“多”還有很多,美食多,時裝多,人多——不只中國人多,外國人也特別多。如果你走膩了山川自然,看倦了寺廟古蹟,那上海絕對會讓你耳目一新,這裏的繁華,再寫十篇文章都寫不完。


當然,繁華絕不是城市的全部,清早睡眼惺忪擠地鐵上學的孩子,中午烈日下仍招攬生意的商販,夜已深了仍在大樓里加班的職工,他們同樣是這座城市的標籤,是另一種繁華的體現。也許沒有經濟發展那麼亮眼,也許沒有藝術這般引人注目,但在街巷裏,在大樓中,還有更多樣的“繁華”等着人們去發現,那是一種文化層次的珍寶,是支撐上海兩百年來從無到有再到繁華滿人間的生命力所在,它們纔是這座城市的真正黃金。


沒有哪座城市可以永久保證經濟上的繁華,人世浮沉,城市的生命也是起起伏伏,上海也許有一天會不復今日鼎盛的模樣,但只要這個城市沒有丟失那種文化上的底蘊,那上海的生命就會一直延續下去,它的繁華也終將連綿不絕。

(編輯/嘉軒  文圖作者/嘉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