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繁华满人间

十一假期,不愿蜗居在寝室里,索性坐火车去上海逛逛,一览沪上的风光。


虽然之前从未来过,可上海对我而言并不陌生,准确的说,上海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讲都不陌生:它是内陆最早和西方通商的口岸、当代中国的经济中心、世界上最繁华的成市之一。我甚至用不着到网络上去搜索,只要闭上眼回忆一下,无数关于上海的印象便接连浮现了。


穿过泛起二十世纪记忆的老街,经过标志性的和平饭店,直奔东方明珠正对面的江岸而去。江这侧人们排起了队,顾不上仔细感受,我拿起相机换角度拍了十几张,就赶忙把位置让给身后的人,一边向外走一边挑选照片,等到走出许久了,才反应过来自己第一次站在黄浦江旁仰观东方明珠的风景,广留心照片的好坏,竟忘了许下“大丈夫就应如此”的决心。


经济的繁华容易引人注目,而艺术的繁华却真正能使人折服。艺术既有先于时代少有人解的“阳春白雪”,也有于街头巷尾的角落里猛然抓住人心的“下里巴人”,上海把万般艺术都收罗了进来,虽然并非都像戏剧表演一样能领跑全国,但是它胜在应有尽有,有的人穷尽一生,也不能把上海的艺术都研究清楚。


储备了无数珍品的中华艺术宫,闹市中香火日益旺盛的静安寺和老城隍庙,颇具园林风情的的豫园和老手艺随处可见的步行街,还有许许多多……这些,还只是上海上百年艺术的凝固表现,还有更多无形的熔铸进文化基因中。这基因化作王安忆作品中的文字,有时融进王家卫的电影镜头里,有时又躲进夜上海的歌声里,随着黄浦江的风飘向四面八方。


所谓的重视文化,尊重艺术,不是像某些城市那样,争“古城”抢“故里”,靠一番舌枪唇战论证自己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死抱着老祖宗的遗产不放。争来争去大家也不过都是炎黄子孙,谁也没比谁高贵到哪去。上海艺术的繁华,绝不是靠吃古人饭吃起来的,一百多年来坚定与世界文化接轨,艺术与经济深层次的融合,还有市民对艺术的喜爱与支持,这才是上海艺术异彩纷呈的原因。看看上海的戏剧音乐剧表演的发展和“k11”这种商业艺术中心的修建,还有烈日暴晒下艺术馆前似长龙般的队伍,艺术已经成为上海的文化中不可缺少并且不断创新的一部分。


不过,我这种“小城市”长大的人自然也明白“小城市”的难处,上海艺术发达的根本是经济实力和城市底蕴,而有北京上海这种资本的城市屈指可数。这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就像一个外国人告诉你本国球队拿大力神杯的感觉有多棒,又愿意分享给你培养球队的方法,可我们自己的球队却还是连世界杯的门都进不了。不同地区适宜的方法各不相同,还得不断摸索,我们知道的只有一点,再怎么宣传高俅的球技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除了多财多艺,上海的“多”还有很多,美食多,时装多,人多——不只中国人多,外国人也特别多。如果你走腻了山川自然,看倦了寺庙古迹,那上海绝对会让你耳目一新,这里的繁华,再写十篇文章都写不完。


当然,繁华绝不是城市的全部,清早睡眼惺忪挤地铁上学的孩子,中午烈日下仍招揽生意的商贩,夜已深了仍在大楼里加班的职工,他们同样是这座城市的标签,是另一种繁华的体现。也许没有经济发展那么亮眼,也许没有艺术这般引人注目,但在街巷里,在大楼中,还有更多样的“繁华”等着人们去发现,那是一种文化层次的珍宝,是支撑上海两百年来从无到有再到繁华满人间的生命力所在,它们才是这座城市的真正黄金。


没有哪座城市可以永久保证经济上的繁华,人世浮沉,城市的生命也是起起伏伏,上海也许有一天会不复今日鼎盛的模样,但只要这个城市没有丢失那种文化上的底蕴,那上海的生命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它的繁华也终将连绵不绝。

(编辑/嘉轩  文图作者/嘉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