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巴爾幹邊界》,重提差一步就引發世界大戰的科索沃戰爭

【巴爾幹】就像一直動盪不安的中東,有“歐洲火藥桶”之稱!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爲斐迪南大公在巴爾幹地區遭刺殺而起……

其實,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鐵托將巴爾幹地區諸國聯合成一個國家,到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這個地區的平靜屈指可數。拋開一切外部因素,該地區動盪的根由,還是因爲各民族之間的矛盾,以及當政者在處理民族與民族間問題的失誤——這一點和中東地區驚人的相似!

2019年3月上映的俄羅斯電影《巴爾幹邊界》,在軍迷看來,猶如一次隨意的回眸,將人們拉回那段烽火硝煙的歲月。就電影本身而言,這是一部描寫俄特種部隊爲國家孤軍奮戰的主旋律電影。

而電影的背景卻是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Kosovo War,1999.3.24-6.10),這場與中國本無太多關係的地區性衝突,因爲1999年5月8日凌晨5時30分,一架機尾號89-0127的B-2轟炸機,向我國駐前南大使館投下5枚“傑達姆”JDAM精確制導炸彈——讓科索沃戰爭,成爲國人刻骨銘心的記憶!

今年,是科索沃戰爭以及我國前南大使館被炸20週年。藉助這部電影,今天從“科索沃近況”、“經典裝備”、“政治/格局影響”這三個方面,跟各位感興趣的朋友重提科索沃戰爭,緬懷在那場戰爭中失去生命的同胞!

科索沃戰爭大的格局,是蘇聯解體造成國際政治格局的劇烈變化,相關國家在此的博弈,誘發巴爾幹地區局勢的動盪。科索沃作爲塞爾維亞的一部分,趁勢尋求獨立而引發多個國家或明或暗的介入。最終塞爾維亞軍隊在北約的轟炸下,撤出科索沃而告一段落。

20年後的科索沃,在西方輿論界被認爲是“西方造就的一個失敗國家”。不僅內部局勢動盪,暴力事件不斷,貪污腐敗嚴重,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爲歐洲最低,失業率超過30%,是歐洲均值的4倍;青年失業率則高達55%。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佈脫離塞爾維亞並通過獨立宣言,目前已獲得108個國家的承認(中國除外)。

電影《巴爾幹邊界》,是以俄軍搶佔斯利季奇國際機場(斯拉蒂納空軍基地)爲故事情節,通過明暗兩個主線,將俄軍的這次真實行動演繹了出來。

1999年6月10日深夜,俄總參命令,在波黑圖茲拉執行維和任務的近衛空降第76師1個加強連(約200名官兵),在扎瓦爾津中將率領下,搭乘15輛裝甲車、30多輛汽車,自帶5天的給養,從波黑向前南斯拉夫挺進。

這是俄軍意在既成事實生效前,一次火中取栗、刷存在的行動。該部佩戴KFOR(科索沃維和部隊)標誌進入南聯盟腹地。並經貝爾格萊德南下,沿途經過多個北約國家哨卡未遭有效攔截。歷經7個半小時,急行軍500公里,於破曉時分抵達極具戰略意義的斯利季奇機場。

電影的故事也大概尊重了真實事件的脈絡,只是其中多了“俄官方僱傭兵”(暫且這麼稱呼)這個“暗線”,讓電影衍生出很多串聯事件,豐富了對人物的刻畫。

無論是現實中拍攝的照片,還是《巴爾幹邊界》電影情節,都有描寫一款8X8輪式裝甲車輛,它就是BTR-80,俄軍奔襲行動的大功臣。

從二戰到上世紀90年代,BTR-40、BTR-50、BTR-60、BTR-70、BTR-80、BTR-90, 蘇俄BTR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族一脈而來。到BTR-80、BTR-90時,當年BTR-40這個4輪小車,已經成長爲4軸8輪驅動的“健碩壯漢”!

BTR-80全稱BTR-80 Armored Personnel Carrier,屬於8x8兩棲裝甲人員輸送車,於1986年服役,是爲替換之前蘇軍服役的BTR-60和BTR-70而研發。

80年代初,GAZ汽車廠在BTR-70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型研發代號GAZ-5903的新型裝甲人員運輸車。同樣是採用駕駛室在前,中部爲炮塔和載員艙室,發動機和傳動系統位於車體後部的佈局。採用了新的機械設備,將BTR-70的雙汽油發動機替換成一臺260馬力的Kamaz 7403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

GAZ-5903的重量從BTR-70的11.5噸增加到13.6噸,其作戰續航能力比BTR-70更遠。在通過國家測試之後,GAZ-5903以BTR-80的編號編入蘇軍部隊。

BTR-80的車組成員包括:駕駛員,炮手,車長,以及7名武裝士兵。 BTR-80的主要武器安裝在車體前部的炮塔上,一挺14.5mm KPVT機槍和一挺7.62mm PKT機槍。14.5mm KPVT機槍擁有10條50發14.5毫米彈鏈,彈種包括:B32穿甲燃燒彈,BZT穿甲燃燒曳光彈,BLS穿甲燃燒碳化鎢芯彈和RFP燃燒彈。主要用於與輕型裝甲目標及直升機作戰……

BTR-80的機動和通過能力也很優秀,其公路最大速度爲80km/h,在水上行駛最大速度爲9km/h,最大公路行駛里程600公里,越野路況下爲200~500公里之間。擁有30°的最大爬坡能力,可越過0.5米高的垂直障礙,可跨越2米寬的壕溝。

包括BTR-80K、BTR-80A、BTR-80S、BTR-80M等車型在內,BTR-80先後參加了阿富汗戰爭、塔吉克斯坦內戰、卡拉巴赫戰爭、第一次車臣戰爭、第二次車臣戰爭、南奧塞梯衝突等大規模戰爭和小規模衝突,經受住了實戰的考驗。1999年的這次行動,也足見該車出色的性能和值得信賴的可靠性。

經過科索沃一役,俄羅斯被徹底擠出了東歐的原有勢力圈。俄軍科索沃軍事行動半年後,在新千年的鐘聲中俄總統葉利欽辭職,讓賢給普京,預示世界格局一個時代的結束。普京在解決車臣問題的同時,對俄軍事指揮體系進行改革,將核戰略調整爲“現實遏制”,明確了把美國和北約作爲軍事對手的戰略規劃,這20年來俄軍的諸多行動都與這條主線脫不開干係。

從國際局勢講,科索沃戰爭是西方各國冷戰後摸索符合自身利益與價值觀的國際安全制度“新模式”的試驗田。也養成了繞開聯合國,以各種“人道主義災難”爲藉口擅自行動的壞毛病。如今在媒體上看到西方在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等問題上的諸多操作,聽到的諸多輿論聲音,都起始於科索沃戰爭。近來愈演愈烈的伊朗問題,也在續寫這種方式......

無論是《巴爾幹邊界》,還是所涉及科索沃戰爭的文章,均有英軍戰地指揮官因不願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拒絕了上層要求其驅逐斯利季奇機場內俄軍的橋段。其實,與其說這是英軍官在“關鍵時刻的力挽狂瀾”,不如說是西方國家在粉飾自己的所謂仁慈——畢竟,該打的仗早晚會打,不打是欠點火候……

科索沃戰爭中我國駐前南使館被炸事件,以及之前的“銀河號事件”,也徹底讓國人明白,和西方國家交往,既要準備握手,手裏也要有好用的大棒——所以,進入新世紀後,憑藉經濟實力,我國在國防建設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入,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