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非理性

常有寫手說,寫作的時候,很滯澀,作品沒有氣韻。

寫作是寫對生命的體驗,通過形象化的語言來表現,營造一個小世界,按說是人人都可以的,因爲一切都是寫自己。之所以不順暢,原因很多,其中寫作時候的狀態不對,是非常常見的。

假如寫作是爲了講一個故事,那麼這個故事即便是自己的,也會非常難講,因爲有趣而不同尋常的故事是極少的。三國水滸是民間流傳不斷增減的故事,也就是久經考驗,再經過文學家加工,其中故事性比較豐富,並非文學家有一肚子故事來編織出來的。文學作品故事性強的畢竟是少數,姑且不論,故事對於文學作品的價值是不是核心。

寫作從一顆種子開始,種子有生命,方法得當,就能長成大樹,每一刻樹多是美的。但是讓樹活起來,不殘缺,是很難的事情。

假如一篇作品,一開始就不是深入內心挖掘的,如果作品能活,只能說是運氣好。

所以我們說到了意象寫作法。進行意象的思考,需要一種沉浸狀態,也就是非理性狀態。七分非理性,三分理性,類似做白日夢。寫的時候沉浸進去,忘我一點,像一個藝術家那樣,保持一種專業姿勢,不管你是小白還是老手。環境安靜,泡一杯茶,甚至放輕音樂,都有利於進入沉浸狀態。

一旦寫,讓自己放鬆,不要跳戲。句子不連貫也不要緊,繼續寫。不要一寫到房間,就落到自己的房間,一寫同學,就落到某個同學身上。儘量思緒延伸,腦海裏出現的以前沒見過的景象,不要當它是假的。這些非理性的幻想幻象,往往是生命體驗凝聚而成,可能是三件事,也可能是五件事混合而成,也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的生命濃縮而成的具體形象。假如你不能沉浸,總要跳戲,用理性去判斷它,必然就無法沉浸。七分非理性來描寫,三分理性來踩剎車,防止幻想無邊無際。

寫一千字左右,看一下,理性稍微審視一下,能說得通,就行。不要過於理性,要總結一點什麼,總結了就沒有祕密,也就無法探索到隱祕的事物。

我們的寫作是探索。如果不去探索,而是講自己理解的故事,意味着這故事人人都有,或者人人熟知,那麼寫它爲何呢?有價值嗎?

只有保持非理性,夢遊的狀態,才能探索,作品纔有一層朦朧,一種張力,自己也有一種渴望,如此讓作品流動,氣韻生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