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不要再說書評難寫啦!我寫了174篇書評,總結五個步驟

說來慚愧,註冊微信公衆號三年了,很少和小夥伴們互動。每次寫不出書評時,我的心裏就開始擔心:再不更新,取消關注人數又會增加了。

做自媒體的人,說不在乎粉絲數,這絕對是假話。每減少一個粉絲,整個人就像時鐘的指針,即使它不動,時間依舊會逝去,可是心裏難免還是會“滴答”地撥動一下,一時不安。

心有不安,抓腮撓耳,書評一樣還是寫不出來啊。

書評和即時性創作的散文、詩歌、觀點文不一樣,書評有自己的寫作週期。

購書

買書之前,我會先上豆瓣網查看這本書的簡介和章節目錄。如果是外文小說,我還要對比一下哪個翻譯版本比較好。比如,毛姆自傳性小說《人性的枷鎖》,市面上版本至少十幾個,獨立一冊或分上下兩冊。豆瓣上打分最高是果麥出品的版本,我就買了這個版本。

外文書籍的翻譯至關重要,直接影響你對這本書的喜惡。

我買過最坑的一套書是《榮格文集》(典藏版套裝全9冊),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分析心理學本來並不好懂,心理學內行人翻譯化繁爲簡,將原理講得通俗易懂。而這個版本的書,就是找幾個懂英語的碩博生翻譯,文詞生硬,有些字句根本解釋不通。我看了第一冊的前面十頁,越來越糊塗,最後決定不浪費時間,乾脆把這套書捐給圖書館了。

至書買書的優惠活動什麼,我就不多說了。

閱讀

當我從快遞小哥的手裏接過沉甸甸的一袋書,心裏既歡喜又沉重。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我也是這種人!可是,書籍和珠寶不一樣,並不是你佔有了,你就擁有了。

書籍,是需要你花上時間、眼力和精力閱讀,你才能擁有它所講的知識點。

閱讀的速度的快慢,因書而異。有的書一小時就翻完了,比如《碎片化學習》;有的書看了一年還不到一半,比如《劍橋中國文學史》。

一般來說,三天時間我都把一本書看完。三天,並不是指整天都在看書,我一般都是上午兩個小時閱讀,下午兩個小時,晚上則隨意了。

有人看書快,我並不反對。我反對純粹爲了快速閱讀而囫圇吞棗,這就跟吃飯一樣,吃跟沒吃一樣餓。

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尋找心動句子的旅程。

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之所以會讓你心動,可能是它給了你某種啓發,可能是它說出了你心底裏想說但沒來得及整理的信息,可能是它幫助你看透了某件事的真相。

碰到心動的句子,用彩筆劃線就對了。畢竟,想要回味纔能有跡可尋啊。

收集素材

收集素材,其實是構思書評的開始。

我一般會去搜集這本書的作者信息、寫作背景和動機、國內外報紙的評價等。掌握相關的信息量越多,出書評的效率就會越高。

收集素材最難的是案例。現在的人大多喜歡聽故事,最好是當下發生的熱點新聞。可是,並不是每一個熱點都適合我想要寫的書評。因此,平時看到自己覺得可能會用上的新聞,我就會點“收藏”或者整理成WORD版。

書評初稿

書評,就是你對一本書的看法。好,究竟好在哪裏;不好,短缺點在哪。

這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通常先了解這本書的章節分佈、邏輯結構,然後梳理小說情節,尋找亮點,最後逐條地做筆記。如此一來,我對整本書有了輪廓性瞭解,至於掌握的信息量不到一半呢。

找到一本書的亮點,也就是你認爲這本書寫得好或值得探討的所在,此時就可以下筆了。語言,就像西伯利亞吹來的風,源源不斷地從腦海裏浮起,跟着這種感覺走就好了。

或許你會說,你這個寫書評的過程太感性了,根本不像一些寫作班上教“程序性”的快速寫作。

在此,我還是強調一個觀點:寫作是一件私人的事,寫你想寫,說你想說,你的寫作個性纔會因此而舒展。至於市場上很多觀點文,他們很努力在寫稿、修改,爭取過稿,固然值得敬佩啊。

但是,如果文學有鄙視鏈的話,觀點文可能是最底端了。

好了,至此一篇新鮮書評寫完了。千萬不要抱着完美主義的念頭,完成比完美重要。曾經,我想着一篇寫完就是成品,結果頭髮被抓掉了一大片,一個字都沒有寫出來。

修改

跟着感覺走,先把書評初稿寫完了,自己覺得不太滿意就放上一兩天,或者下樓去散個步再回來修改。修改到什麼時候爲止?我覺得這已經是我能寫的最好水平了,也可能是我改不動了。香港電影王晶都拍了很多爛片纔出了一兩部好片,對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寫作者也可以抱着這樣的想法。

從購書、閱讀、收集素材、書評初稿到修改定稿,每個步驟都有自己的方法,展開地講都可以寫成一本書了。至於寫書評的時間,快的話三天時間,慢的話半個月,甚至更久。

當初註冊“悅讀越歡喜”這個公衆號,我還沒有想明白自己要發表什麼。等我集中於書評寫作時,我才發現書評的寫作週期根本不能讓我實現日更啊。因此,有人建議說,那你寫點隨筆啊、讀書筆記,知識卡片分享也行啊,對此,你們怎麼看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