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高興的一首詩,明代狀元評價:驚天地,泣鬼神

李白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李白的詩,非常容易感染人。

讀李白的詩,對於他的快樂和悲傷,你也能感同身受。這正是李白詩的魅力。

今天,詩詞君要分享一首李白最高興的詩,這首詩是李白58時寫就的,被選入小學課本,小學生都會背,這首詩就是《早發白帝城》。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是李白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

清晨,告別在彩雲之間的白帝城,千里之外的江陵,只有一天時間就能回還。沿江兩岸的猿不停啼叫,但輕快的小船已駛過萬重青山。

歷代的詩評家們盛讚這首詩,寫舟行之快,峽江之險,如在眼前,人們稱李白爲天才之筆。

李白是高興的,“彩雲間”、“輕舟”似乎就是他的心情,明媚、輕鬆,快樂。

李白是急切的,“一日還”、“已過萬重山”,可見李白的迫切心情,他恨不得生出一雙翅膀,回到荊州。

明代詩人、學者楊慎,是正德年間的狀元,在文學上,造詣很深,楊慎在《升庵詩話》中曾這樣評價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時,行舟朝發夕至,雲飛鳥逝,不是過也。太白述之爲韻語,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早發白帝城》確是傑作,可隱藏在這篇傑作背後的是李白在苦難過後,依然充滿激情,洋溢着瀟灑。

這首詩寫於李白58歲的時候,在此之前,李白剛剛遭遇了牢獄之災。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因爲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走到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了被赦免的消息,李白驚喜不已,他隨即乘舟東下去荊州,在途中寫下了這首詩,因此,這首詩又名《下江陵》。

在古時,人們生活水平較低,此時,58歲的李白已經算是高齡的老人了。

即使已經年邁,可李白對於夢想的追求,卻一直沒有斷過。

安史之亂髮生後,李白重燃建功立業的夢想,在選擇中,他加入了永王李璘的軍隊。在政治鬥爭中,李璘事敗,李白也被牽連,流放夜郎。

李白一生,都想要建功立業。他以大鵬自居,表達自己想要翱翔九天的夢想。可現實卻一次次地跟他開玩笑。

在一次次的受挫中,李白卻從未放棄對夢想的追逐。

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真正的勇士,是看穿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

李白,這位曾在大唐苦苦追尋夢想的人,一次次地失敗後,依然堅持追夢的信心。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值得人敬佩。

《早發白帝城》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後突然迸發的一種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歡悅。

這是李白在千年後,留給世人的一首快意詩作,是李白在苦難後,在看穿人生本質後,依然飽含對生活的熱情的見證。

我們想念李白,想念這樣不屈的靈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