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复原400套汉服,《长安十二时辰》背后还藏着这样的宝藏团队!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在诗仙李白的这首《清平乐》的美妙歌声中,观众们迎来了大唐长安最漫长的一天。

根据文字鬼才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改编的同名古装悬疑剧,自开播以来口碑就极好,播完后依然稳在了8.4的高分。尤其是剧中快被吹爆的服化景,在社交朋友圈掀起一股唐风美学新潮。

如果说陈凯歌《妖猫传》里呈现的大唐是满是华丽和威严,那《长安十二时辰》就更添了些烟火气和人情味。

华灯初上的忙碌大街上,游玩民众、贩夫走卒、海外善贾、奇珍异宝、传教术士,各色人和物都被长安以博大的胸怀纳入其中。除了街道、建筑和布景,人物贴近“史实”的服装是最能直观表现大唐气象的事物,带来强烈的视觉提升。


《长安十二时辰》请来了日本殿堂级导演黑泽明的女儿、著名服装造型师黑泽和子参与服装造型指导,温陈华团队来做盔甲,除此之外,还有一群默默从事中国古代服装复原工作长达12年的民间团队,他们就是——中国装束复原小组。

初衷是喜欢和热爱

中国装束复原小组,成立于2007年,是一个专门研究和复原古代服饰的小团体。

团队志向于还原华夏服饰的真正风貌,从贵族到庶人,官宦兵卒,歌舞乐伎,宫廷仕女,市井农夫,都一一去考据并还原其风貌,再现汉人先祖的精神面貌,让更多喜欢汉服的人能够近距离地去了解它们。

团队的创始人刘帅,本来是学画画的,后来迷上了汉服,改行去学服装设计。最初想要成立复原小组的初衷,其实就是只是单纯喜欢和热爱传统的这种美。

那个时候从事中国古代服装复原的人很少,现代汉服复兴运动潮流也没有兴起,没有参考和仿照,只能自己去古书史籍和博物馆资料、壁画、陶俑中去摸索、考证,慢慢地才开始做点真正的东西出来。

“历代的舆服制、考古发掘报告,再加上唐墓壁画、敦煌壁画、金乡县主墓女立俑、新疆阿斯塔那唐代女俑、武惠妃棺椁线刻、唐惠陵让皇帝李宪墓壁画、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唐代服饰等,都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参照。”

谈及参考资料时,团队的美术组组长如数家珍般地说道。

中国装束复原团队成立12年,目前已经复原出的服装和妆容已经多达400套,已出版《中国装束》和《汉晋衣裳》两部作品集。

复原服装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复原一件古代服饰,除了一开始要做大量的考据工作,它还涉及到很多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整套服饰的制作工艺要经历很多复杂的工序,复原考证、样式设计、纹样修复、定制面料、版型还原、制版、多次试版、制衣等。

光定制面料一个环节就极其的困难。历史年代稍久一点的真实的织物,在出土时大多是碎片了,颜色也基本氧化掉了,所以它在当时是什么颜色只能根据古书记载加以推测,大多数都是要自己手工去草木染色,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给纺织品上色。

面料生产技术绝大部分已经和古代完全不太相同,要复原一件古代服饰可能要涉及到织物纹饰和材质、印染和固色手法、刺绣装饰等各种现如今很难去完成的工艺。

现在很多如纐缬制作和传统生丝织物捶练等传统手工艺就很少用到,需要跑遍中国各种大大小小博物馆和丝绸布料市场去找,找不到只能靠他们自己去做。

复原小组想要做的是尽可能原汁原味地还原其面貌,所以只单单做衣服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衣服,还有鞋帽巾冠,发型妆容,饰品挂件等等。由于很多早期资料的缺失,他们也只能是在错误和不完善中不断地尝试和改进。

虽然制作的过程很艰难,也很少有人能关心和理解他们做的东西,但他们依然坚持了十几年。

在他们看来,我们中国古人的审美是很高级的,很多东西里面都包含了很厚重的文化意义,只是年代太久远,而现在的中国人把那些传统的东西都忘记了。他们想要做的,就是把他们一一寻找回来。

现代的“汉服热”和文化自信

近几年在一些年轻人群中,汉服热已经蔚然成风,现在穿个汉服出街已经是很常见的打扮,路人们也不再像过去一样误以为是韩服、和服,甚至是戏服。

官方媒体也在渐渐开始关注汉服文化,从去年的央视的热门文博综艺《国家宝藏》中精美绝伦的汉服秀场,到今年火爆整个暑期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在服化上的专注,都已经表明汉服文化已经不仅仅在局限于民间小团体。

中国的传统服饰是被现代人肯定的,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面对古今变迁,汉服着装审美标准也不可避免会产生变化。为了符合现在人的审美和方便日常出行,很多汉服商家在型制上也做了一些改良,由此就引发了一些汉服同袍之间的“派系”争端。

关于汉服改良问题,复原小组也都很乐观地接受,他们觉得衣服是人穿的,是以人为本的,古人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需求去作出改变。汉服只要符合传统的审美,穿起来是好看的、整洁的,是符合的,就可以了。

“现在汉服改良款的出现,汉服同袍之间有‘派系’争端,如果各个派系都发展出不同的方向,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发展出适合社会的、适合当代年轻人穿的汉服,也挺好的。不管你是哪一朵花,开好了都是花呀。

改良我们能接受,不能接受的是改良得不好看。你一定要保证审美水准和质感,不然就叫改不良了。再怎么做,得有初心。”

复原小组也从来不是只知道埋头做研究,他们为了宣传汉服文化,也做了很多接地气的科普。

除了奔走在高校和博物馆、文物局做汉服秀展,还在年轻人喜欢玩的短视频平台,玩一把“最美毕业季”穿越回古装,向更多人展示汉服之美。

然后还有和湖南卫视合作的中秋晚会,为《长安十二时辰》提供服饰等,都是为了将汉服的文化底蕴推倒更多人眼前。

装束复原小组坚持了12年,一步步耕耘出现在的成就,从这群热血的年轻人身上,体现出了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对整个古代中华文化的信心。

“熙攘繁盛、光耀万年,再也没有比长安城更伟大的城市了。”李必对张小敬说。

“有服装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也再也没有比汉服更能表现华夏之美的衣服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