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銷韓國,拒絕央視,抖音獲贊556萬的神仙美傘,長啥樣?

說起油紙傘,人們最先想到的或許是小學課本里的那首《雨巷》,一個彷彿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在我們眼前飄過;又或者想到白娘子和許仙,在斷橋邊上緣起於“借傘、還傘”的美麗傳說......

近現代的人們對生活用品實用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價格低廉、便攜的工業雨傘成爲了人們的首選,傳承了千年的手工油紙傘也就慢慢地遠離我們的日常生活。

而近幾年來,隨着年輕人的漢服、COS、國風遊戲的亞文化圈在社交媒體的日益壯大,大家對一些諸如油紙傘之類的民俗之物已經有了比較好的接受度,油紙傘似乎在以一種新的生命形態在復甦。

對於那些撐着漂亮的油紙傘,穿着漢服行走在街上的小姐姐,大多數人們都會忍不住嘆一聲:“好美!”

手工制傘大師聞士善說他永遠忘不了那幅畫面:那個穿漢服的大學生,拿着我的油紙傘去拍照,我看着她們撐傘的樣子,真的是太漂亮了。他不由感慨:還好自己當年沒有放棄。

半個多世紀前曾盛極一時的富陽制傘村,現如今只剩下聞士善一人還在做傘。他將自己制傘的一些畫面上傳到抖音平臺後,半年多時間就吸引了60萬粉絲,獲贊556萬。

聞士善說:“我想通過抖音,讓更多的年輕人來記住和傳承這項‘非遺’!”他的作品被粉絲們親切地稱爲:“聞叔的傘”。

聞士善生於富陽導嶺自然村,導嶺多竹,而竹子恰好是製作油紙傘的主要原料。聞士善的父親曾經就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制傘匠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着尼龍鋼架傘的出現,油紙傘漸漸退出市場,迫於生計,聞叔的父親也放棄了繼續做傘。

直到村裏的老書記去懇請他復興這門傳統工藝時,中間已經斷層了20多年。聞士善高中時纔開始學制作油紙傘工藝,沒有完整的制傘工藝可以參照,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去摸索,改進,去別處請教,重新去尋回失傳了20多年的手藝。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通過不斷摸索,聞士善將父親那時的72道工序改進爲現在的106道工序,在選材和製作工藝上更加精益求精。

鋸竹筒、切片、打洞、開槽、做傘盤、穿傘架、調色、糊傘面、穿裝飾線、油漆、燙頭、鋸爪、折傘……經過層層疊疊的百餘道工序後方算是完工。

他曾說:“我給自己定的標準是50年不蛀蟲,並且承諾終身免費保修。”在嚴控質量前提下,手工油紙傘的製作過程就更加繁瑣了,所以平時廠裏會請10多個人來幫忙,但一些關鍵的工藝只能由自己來完成。

前次,颱風利奇馬席捲浙江一帶時,聞叔還專門發佈了一個他的傘抗風水平測試,和普通的工業雨傘相比,高下立見。該條視頻短短2天獲贊八十幾萬網友點贊。

中國油紙傘的歷史很悠久,從東漢蔡倫改良紙後,就出現了刷桐油來防水的油紙傘。而後發展中,文人雅士在傘面上題詩作畫,以遣情懷。

油紙傘曾在唐朝傳入日本、朝鮮,早期在日本被稱爲“唐傘”,後改稱“和傘”。在日本,傳統婚禮和傳統舞蹈中經常會用到油紙傘作爲道具,並日益民族化,成爲日本歌舞伎樂的一個重要符號。

1987年,杭州和日本岐阜曾經有一個友好項目,其中就涉及到了紙傘。日本人找到了聞師傅做傘,但是一開始他們並不滿意中國的油紙傘。他們嫌棄其工藝過於粗糙,骨架不夠結實,還專門請了技術人員指導。

經過相互借鑑和學習,日本的制傘技術和中國傳統工藝相互結合下,傘的質量得到認可,深受日本客戶歡迎,併成功打開了在日本的市場。

韓國紙傘協會在網上看到聞叔的作品後很心動,邀請他們夫婦倆去韓國電視臺進行相關拍攝,被聞叔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聞叔在抖音裏說:“他們把我的機器、設備買過去之後,這把油紙傘是他們的了,他們要去申請非遺了。”一句簡單直白的話,表明了自己堅守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也獲得了網友的35萬點贊。

其實,不僅是韓國電視臺想拍攝被拒絕,連十幾年前央視想拍攝聞叔制傘都被拒絕過。那時候聞叔覺得反正自己的訂單多,尤其是海外訂購,所以他不需要太多的曝光和名氣,同時也是擔心自己的關鍵工藝被泄密,於是四川、福建等地拍攝。

後來,瀘州油紙傘名揚天下,並申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其間數年,聞叔一直在默默無聞地做着自己的傘,直到2014年才獲得省級非遺稱號,後來想一想心裏也是有點小後悔。

2108年10月,在一次非遺活動中,視頻製作機構尋古MCN創始人張建華找到聞叔,尋求短視頻平臺合作。

聞叔不想再犯當初拒絕央視採訪的錯誤,覺得自己錯過了一次正名的機會,不想再錯過這第二次,而且想要更多的中國年輕人關注到中國傳統油紙傘之美。(此前聞叔的傘只要銷往日韓歐美,國內市場幾乎沒有人關注這個,這點令他很苦惱。)

從第一條視頻發佈到現在,不過8個月左右的時間,“聞叔的傘”就積累了60萬粉絲,獲贊556萬。平臺數據顯示,單條視頻最高可達6萬元的銷售額轉化,很多人開始在短視頻連接下直接購買。

“原本國外市場的單子都接不過來了,現在還要處理國內的單子,訂單已經排到明年了。”訂單太多,生產速度跟不上,又不能流水線生產,買賣雙方就容易扯皮。

聞叔對此也是有憂慮的:“訂單太多也不是什麼好事,豎立品牌幾十年,萬一砸了,可能就幾個月。”操之過急,過於市場化,可能就是好心辦壞事了。好的工藝匠人本來就不缺市場,認真做好東西纔是真,不能爲了增加創收而改變自己做傘的初衷。

“很多人建議我多花功夫在美觀上,實用性不用太強,這樣做得快賣得多;其實說的也對,非遺應該順着時代改變,可是油紙傘以前就是實用性的的生活用品,如果這方面改變了,本來的味道就沒有了。

我怕幾十、幾百年之後,後人都不再知曉它的工藝,而以爲油紙傘只是美觀拍照用的。

俗話說,“人紅是非多”。除了工藝和產量的控制問題,還有人質疑他拍視頻的動機,說他編故事、賣情懷,而聞叔直接一句很樸實的話就說服了很多人,他說:“如果我是瞎編亂造的,村子裏的鄰居和朋友是要笑話我的。

現在,聞士善還在一所大學授課,他給學生上的第一堂課的第一個問題便是“你知道中國的油紙傘嗎?”他想讓更多年輕人來認識和傳承這項“非遺”。

“本來還在擔心無人繼承這項技藝,沒想到年輕人願意主動來學了。聞叔對此感到很欣慰。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就應該在更多的年輕人手上發揚光大。

(部分文字資料來源參考《富陽日報》、《錢江晚報》,部分圖片來源花瓣網,侵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