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避暑神器,令人震驚的冰箱、風扇、空調房!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安得萬里風,飄颻吹我裳。”

杜甫的《夏夜嘆》,纔是今年最有味道的詩。

雖已入秋,但三伏天末,仍讓出門的男生瞬間變暖男,熱到你走出半生,歸來全熟。


今年7月到8月期間,日本出現“奪命高溫”,一週熱死57人;印度出現打破記錄的50.6度高溫,甚至高溫引發世界多地山火。

這樣的天氣,空調成了“保命”利器。

反思古今,是不是很久以前天氣更涼爽一些呢?

根據中國氣象學家的考證發現,古代不定比現在涼快。在中國歷史近5000年的氣候變化中,總共經歷了“四寒四暖”的階段性變化。

乾隆八年出現的酷暑天氣,在《續天津縣誌》中記載“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

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古代人遇到奇熱無比的季節,又會創造出哪些出人意料的“方法”呢?

-綿竹纏絲制竹蓆-

現在,人們擁有空調、風扇等降溫工具,但依然有很多人用到涼蓆。

涼蓆分草編和竹編兩種,相傳是古代一個叫姚煥奎的人上山砍柴,遇到綿竹就做成了細蔑絲念成繩子。這些繩子後來被用來編制席子、草鞋等。

真正意義上的古代涼蓆,當屬在浙江考古中發掘的石器時代河姆渡人用的席子。

這些席子在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被考古學家發掘,距今已有7000年曆史。這些古席隸屬於河姆渡文化體系,同時也是河姆渡人的生活用具。

河姆渡席子是國內迄今爲止最早的涼蓆,根據專家對席子殘片的鑑定發現,這些席子的工藝均爲蘆葦莖稈編織而成。

那麼,發現的這些席子究竟是不是用來乘涼避暑的涼蓆呢?

根據專家對席子表面的附着物進行分析後,發現了上面有糧食殘留;再根據席子的形狀可以推測這些是河姆渡人用來鋪在地上當做涼蓆的草編席。

-江河破冰儲凌陰-

又經過三千多年的演變,人類從石器時代進入到文明和制度更發達的商周——一段君主聯邦分封制時代。

周朝夏季酷熱難耐,當時周武王姬發定都鎬京,也就是現在陝西西安附近;東周時成王定都河南洛陽,兩個地方都是火爐之地。

爲了避暑消熱,周朝人開始鑿冰儲存, 每逢冬季人們就進入冰封的江河進行鑿冰,並將冰塊儲存到深山背陰的地方,這個地方就叫“凌陰”。

爲此,西周還專門設立了一個職位——凌人。

他們專門負責王室夏季用的冰,並奉上牲畜、黍米、羔羊等祭品,獻給風雪之神——司寒,讓冰塊得以保存。

難怪詩經中有這樣的兩句“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

因爲周朝人這種冬天挖冰塊儲存,夏季用來消熱的方法,在當時還出現了早期的“冰鎮飲料”。不過,這種待遇也只有皇宮貴族能夠享受。

西周之後,春秋戰國時期,爲了應對炎熱的酷暑天氣,又有人創造了新的“神器”。

-青銅鑄鑑存玉漿-

1977年,考古人員在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挖掘出了一款造型精美的青銅器。

這個青銅器長76釐米,寬76釐米,高63.2釐米,身的四面和四棱上,共有八個拱曲的龍形耳鈕,鈕尾均有小龍纏繞,又有兩朵五瓣小花立於尾上。

這樣造型精美的一件青銅器是用來做什麼的?

原來這款青銅器在歷史中的名字叫冰鑑,它的作用類似於現在的冰箱,是用來冰酒的器皿。

冰鑑中有方壺,上有鏤孔蓋,鑑、壺之間可置冰;四足獸、八龍耳,八接檐,蟠螭紋、勾連雲紋,這種古代手工打造的器物實屬精緻無比。

古代夏天,人們喜歡和冰酒,冰酒可以降溫避暑。

《楚辭·招魂》中就有“挫糟凍飲,酎清涼些。”的描寫,意爲夏季飲酒時,撈淨糟沫後進行冰鎮,喝起來清涼味甘,煞是舒服。

-羽扇綸巾風自生-

冰鑑這種高檔手工雕刻鑄造的青銅“冰箱”畢竟只是少數有錢人才能用得起的。

面對炎炎夏季,珍貴的冰塊和冰鑑都用不起,該怎麼防暑降溫呢?

羽扇應時而生。

大約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漢末時期,人們開始用鳥的羽毛製作工藝品——羽扇。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的正是一把羽扇,羽扇綸巾,很儒雅。

羽扇屬於手工藝品之一,它的製作流程要經過採羽、選羽、刷羽、洗羽、理毛、修片、縫片、裝柄、整排、飾絨等諸多工序。

因每把羽扇兩邊的排列必須整齊,所以羽毛一般都是從一隻禽鳥身上左右兩翼同位置拔下來加工的。

中國製扇文化源遠流長,成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集成部分。

從“五明扇”到摺扇,從禮儀工具到扇動風生,扇子綜合了雕刻、編織、編結、書法等多種藝術的技法,是手工藝術的文化之一。

-葉輪拔風臥石牀-

僅僅羽扇並不能解決長久的炎熱,於是在漢代有人發明了葉輪拔風。

《西京雜記》中有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戰。”

這段文字不但給我們一個機械拔風的畫面,更展示了漢代機械發明創造的璀璨歷史文化。

相比於“羅扇輕搖,徐徐清風”的扇子,葉輪就相當於風扇的鼻祖。

當然,這種高貴的發明,在當時只有皇宮貴族才能享受得起。

這些貴族不但可以享受葉輪拔風,還派能工巧匠修建清涼殿,清涼殿中設有石牀和冰塊。

石牀不易導熱,夏季睡在上面極爲舒適,加上旁邊的冰塊助力,整個清涼殿就像一個冰庫。

《漢書》中記載“清室則中夏含霜,即此也。”這就是最早的“空調房”。

-水推車轉化雨簾-

到了繁華盛世的唐朝,防暑降溫上的工藝更加先進。皇宮貴族爲了避暑降溫,遣人修建“涼屋”。

“涼屋”通常傍水而建,採用水流推動水車,水車連接的扇葉轉動產生風;還有一種方式是用機械將水送到屋頂,然後沿檐而下形成水簾。

這種“涼屋”的發明,先比之前的人工風扇和葉輪拔風效果要好很多。

無論是從科技角度還是工藝創作的文化角度,“涼屋”的建設都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當年大詩人白居易就山崖旁造了間草屋,他將刨開的竹筒串起來架在高空,讓山崖上的泉水沿着竹渠順流而下。

水流直接流在屋頂飛瀉而下,由於竹管很小,引來的泉水很細,飛灑下來不會使屋子過於潮溼,卻又有水氣浸潤,暑氣全消,涼爽一夏。

-風吹花香沁滿殿-

唐後大宋,手工業的繁榮,讓貴族避暑有了“新法器”——鼓風機。

宋代鼓風機的基礎是建立在唐朝“涼屋”之上的,宋朝鼓風機的風扇以鼓風機帶動,鼓以風輪。

這種風輪又叫做“扇車”。

宋朝理學家、福建建州崇安人劉子翬《夏日吟》描寫到:

“君不見長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車起長風,冰檻瀝寒雨。重櫩邃屋晝生陰,反易天時在談吐。又不見五陵富豪兒,炎天多快意。”

皇宮貴族還將這種降溫神器放在門口,在大殿中擺上數百盆鮮花,讓鼓風機吹動鮮花,滿殿飄香。

御座兩旁,“各設金盆數十架,積雪如山。”,這樣鼓風吹動冰渣,就生成了習習涼氣。

宋代,還有很多消暑解渴的美食,《東京夢華錄·卷二州橋夜市》寫到過:冰雪冷元子、綠豆冰雪甘草湯、涼水荔枝膏。

宋朝之後,爲了降溫避暑人們還發明瞭瓷枕、竹夫人、涼榻等來避暑消熱。

這些創作,不但集結了他古代人的智慧,更體現了時代文化特點;是手工、藝術、智慧和文明的象徵,更是歷史長河中璀璨的一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