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遭受排擠;兩院制;第一屆國會選舉;走向共和9…

民國383、袁世凱遭受排擠;兩院制;第一屆國會選舉;走向共和9…

“最爲重要的是,社會正在發生變革,但主要仍限於統治階層內部。《臨時約法》所體現的精神內涵並沒有形成爲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廣大農民的價值觀念,廣大農村對民主、共和的觀念還非常陌生…”現代學者最後說。

由於被革命黨人無視,袁世凱非常不滿;由於不瞭解議會制度、欠缺現代知識,袁世凱無法通過正當途徑維護自己 “出席議會”的權益。

“我不是無視他,我是怕他產生‘恢復帝制’的非分之想…”一位革命黨人說,“中國人從裏到外都充斥着皇權思想,稍有不慎,帝制就會捲土重來…”

“一個人擁有了翅膀,他會想飛得離太陽更近;有了預知未來的能力,他就會生活在對未來的恐懼當中;若給予一個人所有的天賦、超乎想象的巨大力量、他們就會試圖統治整個世界…”現代詩人說,“袁世凱擁有行政實權後,他會試圖當皇帝…”

袁世凱不是一個坐以待斃的人。

如果我坐以待斃…我早就死了。——袁世凱

袁世凱一直在積極嘗試。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在讓出臨時總統位置前,頒佈了對總統權力做出各種限制的《臨時約法》。

袁世凱對《臨時約法》限制總統權力的種種規定極度不滿。

袁世凱雖然不滿,但是…他忍了。

“不能忍又怎樣?事情已經這麼着了…”袁世凱說。

“我能做的,就是在明年召開的國會上,通過對我有利的憲法——不、是對我們國家有利的憲法…”袁世凱接着說。

“亡羊補牢…”袁世凱最後說。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53條規定:本約法施行後限十個月內,由臨時大總統召集國會。其國會之組織及選舉法由參議院定之。

歷史圍繞這一條規定向前推進。

1912年5月7日,北京臨時參議院議決國會採用兩院制。

兩院制:?

“兩院制是某些國家設上院下院並立,分擔議會職能的制度…兩院制最初產生於17世紀的英國,後被其他國家廣泛採用…”現代學者說,“兩院的名稱各有不同。如英國叫上議院(貴族院)和下議院(平民院);美國、日本叫參議院和衆議院;法國叫參議院和國民議會;荷蘭叫第一院和第二院等等…”

“上下兩院的組成和職權,有些方面是相同的…如兩院議員一般均經選舉產生並定期實行改選,兩院都享有立法和監督行政的權力等等…”現代學者接着說,“但兩院又有若干差異…上議院通常比下議院保守…上議院議員當選資格有更多的限制,任期也較長…”

“有的國家的法律規定:【議案必須經兩院分別通過才能成立】…因而上議院一般都有權拖延或否決下議院通過的決議,以牽制或抵消下議院的作用…如英美等國…”現代學者最後說。


1912年8月10日,臨時參議院制定並公佈了《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參議院議員選舉法》、《衆議院議員選舉法》、《籌備國會事務局官制》。此後,參議院又分別公佈了兩院議員選舉法施行細則。

“這些法律是我公佈的!是我!…”袁世凱說,“它們雖然不是我制定的,但是,是我公佈的!…請不要把我忽略了!”

“我很重要!…”袁世凱最後說。

1912年8月27日,臨時大總統袁世凱頒佈了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參議院議員選舉法》和《衆議院議員選舉法》,併成立了一個辦事臨時機構“籌備國會事務局”。

“根據《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國會分上下兩院:參議院和衆議院,”民國學者說,“參議員,22行省,每省各10名;內外蒙古、西藏、青海,各設選舉會,分別選出27名、10名、3名;另由中央學會選出8名;各地華僑選出6名…”

“按法定名額,參議員共有274人…仿照美國製度,參議員六年一任,兩年一選,以保持其新陳代謝…”民國學者補充說。

“衆議員的名額,依各地區人口多寡定之,每80萬人口選衆議員一人…但是,每省至少有衆議員10人,人口不足800萬的小省份亦照選…只有蒙古、西藏、青海,參衆議員人數相等…”民國學者接着說。

“22行省中,以直隸(河北)人口最多,有衆議員46人…人口最少的省份如新疆、吉林、黑龍江,各選衆議員10人…其他各省多寡不等…”民國學者繼續說。

“衆議員三年一任,三年一選…按法定名額,全國共有衆議員596人…參、衆兩院合計共有議員841人…”民國學者最後說。

“此次國會議員選舉爲有限制選舉…其限制包括性別、財產及文化程度等方面…衆議員的選舉人必須爲:1、男子;2、年滿21歲;3、在選舉區內住滿2年以上…”另一位民國學者說,“此外,還必須滿足下列條件之一:1、年納直接稅2元以上;2、有值500元以上之不動產;3、有小學以上畢業或相當之資格者…”

“這種對選舉人條件的規定,剝奪了婦女及窮人的選舉權,而且擁有流動資產而無不動產的部分小商人也難以獲得選舉權…”民國學者接着說。

“參議員主要由地方議會議員選出,而地方議會議員的資格也有限制…1912年9月4日公佈的《省議會議員選舉法》第4條規定:【當選省議會議員者必須爲年滿25歲以上的男子】,第54條規定:【省議員被選舉人必須爲列入‘選舉人名冊’者】,第3條規定:【列入‘選舉人名冊’者必須滿足下列條件之一:在本選舉區內住滿2年以上;年納直接稅2元以上或有值500元以上之不動產;有小學畢業或相當之文化程度…】…”民國學者繼續說。

 

“‘支那’起源於印度。印度古代人稱中國爲‘chini’,據說是來自‘秦’的音譯…中國從印度引進梵文佛經以後,要把佛經譯爲漢文,於是高僧按照音譯把chini翻譯成‘支那’。同爲印歐語系的古羅馬稱中國爲Sinoa,後來的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來自這個語源…

請看下集《民國384、孫中山的長處;“支那”的起源《大唐西域記》》”

人有人志,國有國魂。紀錄爲中國富強努力的人,紀錄近代以來的中國精神

歡迎關注公衆號“人性的遊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