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過去,千尋還在,我們卻長大了!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來自:石墨社(smshe189),喜歡我的作品,記得點關注哦~


如果人生只有單程,你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前去嗎?

2001年,中國(大陸)的電影票房在進入市場化之後,一如既往的摸不着方向。

那一年,全年票房8.9億,但排名第一的《珍珠港》佔了1.04億,其次是《大腕》,4300萬。

但2001年是一個關鍵年,李安的《臥虎藏龍》在前一年上映,雖然國內折戟沉沙,卻在國際上狂攬2.05億美元票房,榮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4項大獎,也是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影片。

《臥虎藏龍》在國際上的成功,讓東方式武俠和高成本大片進入中國電影人的視野。

原來,電影還可以這麼玩。

2002年開始,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拉開了中國大片序幕,《英雄》《無極》《夜宴》等作品載入史冊。

2001年的中國大陸還比較平靜,但在隔海相望的日本,卻不這麼平靜。

宣佈了十幾年退休計劃的宮崎駿,又一次上演“真香”定律。

2001年7月20日,《千與千尋》在日本以及多個國家、地區上映,最終取得日本票房30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9億元)、全球票房2.7億美元的成績。

《千與千尋》也是唯一一部同時獲得奧斯卡、金熊獎的動畫長片電影。


1

2001年的時候,動畫片於中國大陸來說,就只是初中以下孩子看的教育片,劇情簡單,畫風簡單。

雖然都是講道理給孩子聽,但那時候的作品,道理就是那麼明顯,不用思考就被主角說出來了。

但對於宮崎駿的作品而言,卻有一種超乎想象的魔力。

從1982年開始,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其實基本沒有在中國大陸上映過,除了2部。

最近的就是正在電影院映出的《千與千尋》,再往前,就是去年10月份的《龍貓》。

但中國的孩子們,甚至是大人,彷彿約好了一樣,提起宮崎駿,都對他的作品如數家珍。

“看宮崎駿的電影,就像看到自己一樣。”

這是7年前,我的一個女性朋友跟我強力推薦宮崎駿的電影時,說過的話。

感同身受,大概是一部電影打動人最基本的手法吧。

就像這部《千與千尋》,宮崎駿曾說,這是給千尋這樣十幾歲左右的小女孩創作的作品,爲的就是讓他們認識自己的能力,不斷成長。

然而,事實上,大批涌進電影院的觀衆,都不是十幾歲的小女孩。

因爲,早在十幾歲的時候,遇見千尋,再次重逢,這些人都已經長大了,而千尋依舊。

十八年時間,我們似乎都忘了前進的方向,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


2

《千與千尋》其實與宮崎駿團隊其他作品有差異,體現在千尋這個角色,沒有其他作品中主角的果敢堅毅的性格。

恰恰相反,一開始的千尋,是一個膽小任性的女孩。

相比其他作品,主角認識世界,征服世界並拯救其他人,這是一種英雄壯舉。千尋的遭遇,更像是在拯救其他人的過程中,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所以,千尋的成長,更加像真實的我們。

從最初倍受寵愛,不希望與熟悉的朋友分開,到後來進入神的世界,父母遭遇不測,只剩她一個人去面對一個未知的世界。

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明顯的成長階段,在這個階段,父母的作用逐漸褪去,我們茫然地去探索一個充滿未知的世界。

曾經有父母無條件支撐,這之後,只能依靠自己以及遇到的朋友。

所以,千尋隨着父母穿過神廟大門,來到那片異世界開始,千尋已經被動地開始了自己的成長之路。

千尋是善良的,只是一直活在父母的溫牀裏,不肯接觸新事物,也不敢與生人接近。

當她意識到這個異世界充滿詭異,父母變成豬(失去家庭的支撐),而自己也即將變成透明消失的時候,她茫然無措,被嚇得瑟瑟發抖。

在小白的幫助下,她得以進入鍋爐房認識鍋爐爺爺,又通過小玲以及客人的幫助,來到樓頂找到湯婆婆。

在此之前,來自現實世界的千尋,是不敢去面對任何危險和陌生,更不用說當着一些怪異的人物堅持自己的想法。

在此之後,千尋成了神域的小千。面對湯婆婆的誘惑和威逼,她勇敢說出自己需要工作的願望。

如果說,隨父母踏進神廟,是進入成長階段,那從千尋變成小千,則是真正適應成長階段,並坦然接受這種變化。

雖然思念着父母,也對這個世界還是充滿着一絲恐懼。但她已經不再那麼猶豫。

包括努力工作,接待衆人嫌棄的客人河川主人,幫助他除去泥垢恢復真身。

爲了營救小白,隻身攀爬建築外牆來到湯婆婆房間。在這之前,小千可是連下個樓梯都害怕不已。

得知小白可能收到湯婆婆孿生姐妹錢婆婆的詛咒,毅然決然乘電車前去向錢婆婆道歉。

爲了解決無臉怪大鬧澡堂的危機,勇敢前去引出無臉怪。

澡堂的世界,讓小千見識了衆生,但最重要的是,讓小千學會勇敢。


3

成長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嗎?

以前我們不以爲然,終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自己再也不需要依靠別人,我們更喜歡一個人獨處,我們再也說不出小時候那些稚嫩卻真誠的話語時,原來我們早已經長大。

不像千尋,有一段明顯的成長遭遇。

在逐漸遠離父母的過程中,我們其實無時無刻不在成長。

只是,有些人從千尋變成了小千,就再也想不起自己原來的名字。

有些人,在澡堂裏認識了金錢的力量,變成貪得無厭、性格暴戾的無臉怪。

人生就是一張單程票,我們可以在路上選擇與人同行,但大家終歸要到站,最後只剩下我們自己,和最珍貴的人。

況且,這條線路沒有返程。

這些都是我們後來才發現的,就像十幾歲的我們,哪能想到父母終有一天會離開自己,曾經天馬行空充滿着夢想的腦袋,最終只剩下賺錢的念頭。

誰又能想到,我們沒有丟了自己的名字,卻丟失了原本的自己。一路走來,我們見證了失去,但失去永遠也回不來了。

所以,這就是《千與千尋》十八年後再度上映,給觀衆最直觀的吸引力。

與其在現實世界中苦苦找尋不到自己,不如在電影中,重溫十幾歲的“我”。


4

《千與千尋》是中國大陸的譯名,其日本原片名《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如果說《千與千尋》正好把千尋成長的蛻變表現出來,那原片名的“神隱”,則更像是爲這種蛻變提供了支撐。

“神隱”在日本文化中,代表被神隱藏的孩子,也表示孩子莫名其妙消失。

千尋進入神域,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被神困住了。

這種經歷,不是虛幻的。

因爲經歷了這麼多天的磨難,雖然最終一家人團聚離開神域,但父母卻絲毫記不起這些天的經歷。

然而,神廟外,自家的汽車已經覆蓋了一層樹木枝葉,車內沾了一層灰,曾經來時的路,也佈滿了雜草。

這場神隱之旅,像極了《愛麗絲夢遊仙境》,那一來一回的刺激冒險,其實是青春最殘酷的成長割捨。


5

我們終將長大。

十八年前,我們羨慕千尋的神奇經歷。

十八年後,我們看懂了千尋的堅持,看懂了小白、小玲、鍋爐爺爺等人的關愛,看懂了湯婆婆的“巨嬰”兒子的成長,也看懂了無臉男的孤獨。

甚至,我們明白了油屋裏的衆生相,有善良無言的客人,默默送千尋到最頂層找湯婆婆。也看到了貪婪的青蛙,被金子迷惑,最後帶着無臉男成爲了貪得無厭的無臉怪。

千尋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名字,她也幫助小白想起自己的名字。

湯婆婆的巨嬰兒子,最後終於能站起來,從最開始無理取鬧,到最後敢爲小千求情說話。

而本是孿生姐妹的湯婆婆和錢婆婆,一個被利益薰心,一個卻是善良溫和。

如同小千與千尋一樣,這個世界,我們終將割裂自己,幸運的是,有些人找的回自己,有的人,孤獨到底。

但大部分人,都迷失在現實的“油屋”裏,成了無臉怪。


這大概就是《千與千尋》時隔十八年依然那麼受歡迎的原因。

我們看的不再是千尋的冒險,而是那段回不去的記憶。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你有什麼想說的?

來自:石墨社(smshe18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