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線下聚會

上週日晚上,在羣裏發現王威戰友從德國回國休假,於是和他聯繫,瞭解到他第二天從老家回京,於是約下了線下見面的決定。007的傳統 線上作業雨上下樓點評,線下見戰友,左右手賦能。這裏面做的最好的是常清戰友。以前經常有精彩的分享。

下午約好了地方,吃烤串,找了個比較好火的地點,但是也等了1小時才吃上,好在大家反正都是聊天,在外面聊和在裏面聊都差不多。

王威戰友到的最早6點18分,拿了個22號前面還有14桌,我和歐明陽戰友6點40左右到的,7點20分左右拿到位置,也是22號,金超戰友10分鐘之後到。我們四個上次聚還是芙哥來京的時候,那時候王威還沒出國,大家聊的主要是幣,這次,雖然也聊了幣,但是更多的是生活方式。我們讓德國歸來的戰友講講有趣的事。

在德國,如果有人違反了規定,會有人站出來糾正你,會對你吼。狗狗不可以進打籃球的體育場。自行車要有燈。車票都是自己去打孔。這些平時沒有管,但是被警察發現會有很重的罰款。

因爲文化教育的關係,國外的女孩交往談戀愛的話會主要談戀愛,不圖你的房子和家產,單純就是談戀愛,最主要是不zou.

007現在班裏平臺期,不活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線下組織的少。

我也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一是我從18年到19年出了兩次國,法國和德國,我也能吃當地的餐食,還能適應長途飛行。給我個人的感受就是現在國內不比國外差,在國內做不好,出去也沒人慣着你。都是要做好自己的事,照顧別人的感受,就是關注哪些多而已。

在談到一個圈內大佬的時候,我的意見是他現在財務自由了,標準就是不用爲生計出賣自己的時間了。想做什麼都可以了,其實也不是什麼都能做了,畢竟人過了40。所以做什麼都很正常,畢竟我們都沒有財務自由,不能拿我們自己的想象去衡量別人。

下面是張遇升老師得到課程《給忙碌者的大腦健康課》關於社交對大腦好處的原理,粘過來分享給大家:

高質量線下面基的好處

要激發大腦的潛能有三個方法,一個是運動,另一個是學習。第三就是高質量的社交。

社交對大腦的挑戰

其實,社交對大腦的挑戰還挺大。爲什麼呢?因爲社交對大腦來說,是一個非常艱鉅的任務。

你想,你要跟一個人交流,需要注意他的語氣、語言、表情、聲調、情緒等各種各樣的信息,他說的話你要快速解讀,還要在一瞬間找到正確的詞語組成句子去回答,同時還要協調好自己的表情、聲調、態度和動作。

這一來一去,需要你大腦的語言中樞、情感中樞、邏輯思考中樞、控制動作和表情的中樞一起協調工作才能完成,而且還需要在一瞬間就完成。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陌生人,那未知就更多,挑戰就更巨大了。

你可能覺得,這也不是什麼難事啊,我們不是從小就會嗎?如果你這麼想,就低估了社交這件事的難度。

要知道,計算機雖然能快速地解決極其複雜的邏輯問題,但你要讓它看着一個人,根據他的表情、情緒,跟這個人進行連貫的、有意義的對話,現在全世界最先進的計算機都還達不到像人類這樣應對自如。

所以說,社交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它是一項對大腦非常艱鉅的挑戰。而經常對大腦發起這項挑戰,能幫你有效提高大腦的認知能力,降低患病的風險。

而且,跟不同的人社交,交流的內容不一樣,鍛鍊的腦區,也完全不同。如果說學習是在大腦裏修路的話,那社交就是在短時間內同時使用和加固多條道路。

給你舉個例子,美國的《公共衛生》雜誌上發表過一個研究,發現社交面比較廣的老年人,得老年癡呆的風險會更低。

這個研究連續四年,隨訪了加州地區兩千多名78歲以上的老人。這4年裏,總共有268名老人被確診患有癡呆。相比起那些社交圈比較窄的老人,社交圈比較大的老人患老年癡呆的風險會降低26%。而且交往頻繁的,比交往不頻繁的老人,患病風險還會再下降一半。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424087/

所以,要想擁有強大的大腦,就需要社交。但是,是不是什麼樣的社交都有用呢?你會發現,有些社交也會讓你覺得很無聊,一桌人坐在一起,都低頭看自己的手機。這顯然不是高質量的社交。

高質量社交的兩個標準

那什麼樣的纔是高質量的社交呢?我總結了兩個標準,供你參考。

一個是在過程中,你的大腦會被激活、會產生強烈的情緒,不會覺得無聊;

另一個是在過程後,這段經歷會存儲在你的腦海裏,未來還能被調用,能和新的記憶連接起來。

其實,一次社交的質量高不高,你自己是會有感知的,如果聚會以後,你回到家裏,整個人都處在興奮狀態,腦子裏還忍不住在回憶一些細節,那這樣的社交質量一定是高的。

但如果在社交的當下都覺得很無聊,結束之後也留不下什麼印象,那從刺激大腦的角度來說,這可就不是一段好的社交。

從這個標準來看,你會發現,和誰在一起、做什麼,遠比單單認識多少人、花多長時間在一起要重要得多。

比如,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解決一個問題,團隊齊心協力達到一個目標;和有相同愛好的人一起打一場球,跳一曲舞;或者和聊得來的朋友喝個酒談談心。

這些時侯,不僅在當下會讓你情緒高漲,也會在記憶裏留下很深的印記。所以,高質量的社交一定能夠讓你全情投入。

怎麼高質量地社交

好了,按照這個標準,我們具體該怎麼去社交呢?

我有一個經驗,叫作要尋找增量,激活存量。

什麼意思?尋找增量,就是你需要交新的朋友,而且是跟自己差別比較大的朋友。

如果你是老年人,能不能和年輕人一起多交流?如果你是做某一種職業,除了自己的職業圈子之外,能不能多認識一些圈子之外的人?這種跨年齡、跨種族、跨性別和跨職業的社交,往往能給大腦帶來新的認知和刺激。

咱們得到搞的得到大學,每個城市裏各行各業的人一起來學習和分享,就是一個典型的跨越了職業圈子的、很有意義的社交。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經做過一個老年志願者的研究,叫做Experience Core。他們研究的目的是給退休的老年人找到一些提升他們認知能力和大腦健康的方法。

研究找了一些退休老人,讓他們自願參加,輔導有閱讀障礙的小學生。志願者每週要抽15個小時,大概是三個下午的時間,陪着這些小朋友一起讀書,替他們解釋書裏面的內容。

研究持續了六個月的時間,結果發現,志願者自身的大腦狀態,包括意識、反應、記憶力、情緒、滿足感都有大幅度的提升。這也就是說,當你和不同年齡的人在一起,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對大腦是很好的鍛鍊,能夠延緩大腦的衰老。

那激活存量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合適的時候,你要主動聯繫一些老朋友,激活你社交網絡裏的存量資產。

請注意,這裏的老朋友可不是指那些認識很久的人,而恰恰是指那些好久沒聯繫的人。

爲什麼要這麼做呢?你可以想象,這些人的信息都存儲在你的記憶裏,在你的大腦的某個區域保留着。但因爲很久不聯繫,這些神經元的連接都有些退化了。而當你重新和他取得聯繫,這個人就像一個觸發器,你能通過他回憶起過去跟他相關的事,就能夠再次激活這一片腦區,讓大腦興奮起來。

最後,還有一點要提醒你的是: 不要過分依賴互聯網上的社交,用它來替代真實的社交。

當然,在網絡上社交比孤獨一個人要好,但比起真實的交談和溝通,網絡社交產生的刺激有限,有些時候,甚至還會產生負向刺激。

比如現在心理學裏就有一個新的症狀叫社交網絡焦慮症。什麼意思?就是在社交網絡裏花太多時間不會讓你享受到社交給你帶來的益處,反而容易讓人產生焦慮、抑鬱和注意力下降等問題。想想看,嚴重的情況是不是幾分鐘看不到手機或微信,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爲什麼呢?你可能也注意到了,社交網絡比如說微信朋友圈裏最多的就是兩類信息,一類是負面新聞,比如“哪哪哪又發生了惡性事件”,“某某公司又爆出了財務造假”,這一類新聞特別容易吸引人的眼球。

還有一類就是朋友曬的好消息,又去哪旅遊了,又升職加薪啦,又見到名人啦。太多這類信息,都容易給大腦造成負面的影響。爲什麼社會這麼多問題?爲什麼我的朋友都混得這麼好,我自己卻一事無成?這些信息都會讓你產生焦慮感、產生抑鬱感。

所以網絡社交,你可以參與,但也需要適度隔離。真實的社交纔是主要場景,網絡社交只能作爲補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