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痛苦

摘選自(丹增嘉措活佛 著的文章)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有着各種各樣的事物。然而,人們有一個共同之處,
那就是不論其民族、性別、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等有什麼不同,但都希望幸福平
安,而不願意遭受苦難與不幸。因此可以說,人們彼此之間都具有共同的目標,
同時也具有共同的願望,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滿幸福和美好,可是人們在這個世
界生存期間,又難免地要發生一些不希望出現的事情,因而人們的期望往往會落
空。雖然人們的地位有高有低、能力有強有弱,不過都有自己的相應位置,高者
可掌握國政,而低者可以是乞丐,甚至更低;但是高者也罷,低者也罷,都會遇
到人生中許許多多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痛苦,這是不可避免的。在這種情況下,
大多數人的日子都處在愁悶和焦慮的境地,時常會覺得憂慮、壓抑、無奈、寂寞,
有時甚至是灰心喪氣,完全失去了生活的勇氣。作爲人,一生隨時都會感到勞累
和睏倦,這就不能不讓人經常去思索、去探討人究竟應該選擇什麼樣的道路,怎
樣更好地度過這一生。

現今社會,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的確解決了人們生活中的許多問題,然而,
很顯然,並非所有問題都能解決的。假設人類科技真的是一切問題的終極答案,
那麼,現代科技發達國家的人們的臉孔都應該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但事實並非如
此,在那些國家裏確實存在着許多社會問題。例如,離婚、暴力和自殺等的比率
仍高居不下。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現在仍有許多人類最基本的問題沒有得到妥
善地解決。因此,僅僅依靠物質文明的發展是不夠的,還必須依靠內心世界的發
展才能會找到圓滿的解決方案。進而言之,人類有着其它動物無可比擬的崇高智
慧,我們若能訓練自我內心,就會發現心靈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通過這種方法,
我們可以正確面對自己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和困難。甚至,可以積極地面對即將來
臨的死亡。所以爲什麼不在這一領域去探索追求呢?

1987年的正月初一,我最可愛的祖母離開了人世。我自己從此也將孤身一人
留在這個世界上,踏上一條新的人生道路。祖母不在了,我再也沒有心思在家鄉
繼續呆下去。由於自己過去就非常想去尋訪法王仁波且,所以我在祖母去世後不
久,就和家鄉的一些僧人朋友結伴,離開了家鄉,前往五臺山朝見法王仁波且。
這是我第一次離開故鄉雪域去那麼遠的地方,也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
界。

在行途中,失去祖母的痛苦和沿路的艱辛交織在一起,經常使我感到無依無
靠,一股孤獨的寂寞和悲傷時時襲上心頭。

我還清楚地記得,一天,我獨自一人去五臺山東山附近的一個屍林。我把用
祖母的骨灰做的“擦擦”像放進一個石洞裏,當我爲祖母祈禱後,心裏才稍微輕
鬆下來,並陷入了沉思。我想起了祖母--想起自己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一直養育
自己的這個大恩人,想起了她的言行品德和慈愛……這時自己眼前好像真的出現
了她的身影。我想,死!的確是太神祕了!“她真的是永遠離開我了嗎?”連我
也向自己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可是當我再一想,才深知自己在今生是不可能和
她重逢了。自從她去世後,她不光真的走了,而且自己連看看她影子的機會也不
會再有了,甚至就連那個用祖母骨灰做的“擦擦”像,恐怕今後再也看不見了!


想到這裏,撫景傷情我真不願就此與祖母的“擦擦”像告別,終於,在行途
中積存下來的眼淚忍不住流滿了一臉。

 我回憶童年的時光,向你們述說那段抹不去的經歷,你們能得到什麼樣的感
受?也許你們會產生一些和我相同的體會。

今天的我確實是快樂的,通過修持佛法後,我的生命逐漸有了活力,雖然長
時間以來,我的肉體上受到疾病的折磨,但我的精神仍然很飽滿,這都是佛法賜
予我的。我作爲一個凡夫,深深地體會到佛法崇高的加持力。

〖關於痛苦性質的認識〗
首先我們討論痛苦的性質。我們應該懂得:在沒有解脫之前,痛苦是輪迴中
生命的一部分,在凡夫人的一生中,要想遠離痛苦是不可能的。如果掌握了這個
道理,遇到了痛苦,就會認爲這是一種必然,而不是意外的事,就能正確地對待
它,即使面臨了痛苦,也不會大驚小怪。因而,在遇到痛苦時就可以做到隨遇而
安。

有一些人喜歡大力渲染和誇張那些充滿幸福和歡樂的種種言辭,並將之用來
形容現實生活。他們認爲,這樣才能使生活充滿活力。這種觀點,在暫時沒有遇
到痛苦和困境時,有其積極的作用,但是這種觀點忽略了生活的另一面。假如突
然遇到一些挫折和稍微嚐到一點痛苦的滋味,他們內心就感到震顫,以至無法接
受這種事實而變得驚慌失措,完全失去了與痛苦搏鬥的勇氣和能力。他們不光苦
惱傷愁,還會陷入危險的境地。因此,我們應該理智地去認知生活的每個層面與
角落,而不應該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

佛教非常重視對痛苦的認識,佛陀在初轉法輪時,一開始就強調認識苦諦。
有關對苦的認識,佛經中一般分爲苦苦、壞苦和行苦三種層次。在此我們依次闡
述:
第一是苦苦,即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衆所皆有的身體上和心理上出現的痛苦。
比如疾病傷痛和心靈創傷等。這種痛苦一產生,包括動物在內的所有衆生都能明
顯感覺到是難以接受的,屬於粗大之苦。
第二是壞苦,即暫時以爲快樂的,但過
段時間就變成痛苦。比如美食華衣等,最初帶來滿足榮耀感,隨着時間的推移,
卻很可能引發痛苦。所有世俗的快樂,我們自以爲是快樂的,但事實上只要我們
還處在迷惑的狀態中,這些都不是清淨的,而終究會帶來痛苦。這種苦在產生時,
是不易覺知的,所以,它屬於細微之苦。
第三是行苦,即此苦沒有諸如苦苦和壞
苦的明顯苦樂之感,但它是這兩種痛苦的基礎。至於我們生命本身的運作,在剎
那剎那地變化,極不穩固,導致了痛苦的形成。這種苦是通過分析生命的細微變
化過程而確立的。因此,它屬於極微之苦。在認知了行苦的本質與道理之時,就
可以說掌握了苦諦的實質。

〖佛教徒對待痛苦的特點〗

日常生活,人們有多種面對和消除痛苦的方法。社會上普通人他們所使用的
消除痛苦的方法,只能暫時解決一點問題。比如,消除飢餓就要吃東西,防禦寒
冷就要增添衣服,去除病苦就要服下藥物,消除貧困就要去賺錢……由此,人們
消除每種痛苦就要採取不同的方法。但這些都不完善,亦不完全可靠。有人說:
“要消除飢餓,可以吃東西和喝水。”但是靠吃喝只能解決飢渴的痛苦,而對其
它痛苦則沒有辦法。用一頓餐,喝一次水,的確可以消除一次飢餓的痛苦,卻不
可能永遠消除飢渴,因爲用不了多久,人們又會象以前那樣重新感到飢渴。不僅
如此,吃一頓飯,消除一次飢餓,這也不是絕對有保證的,也有可能吃了飯會消
化不良,而增加新的痛苦。總的來講,凡夫人所使用消除痛苦的方法,都是暫時
性、強制性和侷限性的。這些都不是從根本上徹底消除痛苦。就象吃止疼藥,暫
時起了點作用,可是稍微過了一會兒,又依然如故地疼痛起來……諸如此類情況,
僅僅是權宜之計,是不能消除痛苦根源的。

當人們內心生起粗大煩惱時,就會採取一些不明智的手段來暫時緩解自己的
心緒。這些手段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很多人會把困境的因素輕率地歸結於別人,
進而用暴力的手段報復他人、陷害他人,企圖以此手段暫時地壓制自己內心的痛
苦;一些人會用酗酒的方法來麻痹自己的神經;一些人把自己家的東西都砸了,
希望通過這種發泄的方式來化解痛苦;一些人則摧殘自己的身體,在比較嚴重的
情況下,甚至自殺,認爲這樣就可以消除痛苦了……

根據佛教的觀點,這樣做只是雪上加霜,根本不是消除痛苦的方法,就像砍
樹不把根剷除一樣,它還會生長出枝葉。同理,如果不把痛苦的根源徹底切斷,
今後還會出現其它痛苦,無論你怎麼去排除它們,它們還會在別的地方重新滋生
的。

我們應該懂得,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來自於內心不自在才聚集而成。因此,
我們應該從這方面着手採取相應有效的措施。人不是機器,可以借用別的力量來
控制操縱,並使其本性徹底地得到根本改變--但這是不可能的。僅僅想憑藉外
部世界的某種手段,去強行消除人們內心深處的種種問題,當然是相當困難的。
因爲痛苦主要是由心聚集而成,所以應該依靠心來使自己安祥和平靜,應該依靠
產生痛苦的心識本身來消除痛苦,而不能依靠粗暴的行爲來消除痛苦,解鈴還需
繫鈴人。例如可以用修無常、禪定、如夢如幻等內在的溫和的方法,將痛苦徹底
消除。這種觀點與人們的意願與主張是相適宜的。從根本上而言,也是有別於其
他方法的。

用這些方法來消除煩惱的根源--我執心,內心的痛苦就會自然緩解。再進
一步將痛苦轉爲道用--加以利用,亦可提高慈悲心和修行層次。用自他相換的修
法,就可以替代他人的痛苦……等等,佛法中有着許多類似的利用痛苦作爲增上
修行的方法。這些,都是以最終消除人們內心中的“執愛自心”爲目的。我們普
通人,考慮問題往往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而佛教的觀點則恰恰與此相反,
它們二者不僅在消除痛苦的方式上有所差別,而且在一些重大的問題上,其看法
更是大相徑庭。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認爲,“執愛自心”不但不會給人們帶來幸
福安樂,相反它是痛苦的根源。

    只有克服和拋棄了“執愛自心”,用“執愛他心”去代替它,這樣才能獲得
真正圓滿的幸福安樂。所以,必須完全徹底地拋棄造成痛苦的“執愛自心”,這
纔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執着痛苦〗

我們要知道正確地對待痛苦與不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們若不去控
制它,它就會反過來控制我們。因此,不論遭遇多麼大的痛苦與不幸,我們都要
敢於正視它。

這裏最爲重要的是,採用什麼樣的方法把纏繞我們的痛苦及其根源執着心解
脫出來。如果對痛苦的執着心越強,對待痛苦的忍耐力就越弱,如此下去,最後
連忍耐一點點痛苦的能力也失去了。或者說僅有的一點忍耐能力也全部變成了煩
惱。他們要麼是抱怨社會,要麼就是抱怨朋友家人,甚至自己抱怨自己,最終,
自身受到傷害,從而走向毀滅。

比如我們在平時接觸到的人羣中,有一部分人無論在什麼地方和場合,一和
別人接觸時,總是心情煩躁不安,不愉快……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主要是過分執着自己的痛苦以及痛苦的根源--自我意識使他們的思想發生了混亂。
正如章巴甲熱曾說,“執着心很大的人們終日被痛苦、慾望所困繞,明瞭心情寬
鬆的人纔不會與大樂分離”。卡巴格西也曾說:“若未駕御自心念,則做何事
皆不適,智者知曉心念事,相遇逆緣亦轉安。”

全知麥彭仁波且也講過一句與這種錯亂思想有關的箴言:
    迷亂之心未消前, 何生所爲皆痛苦,
    漂泊不定諸有情, 自在安樂永難覓。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不從錯亂的幻覺中解脫出來,無論你出身高低貴賤,
無論你怎麼做,痛苦都會紛至沓來。

對於痛苦的蹤跡過於敏感,這不僅不能消除和克服原有的痛苦,反而會因爲
自己執着錯覺的緣故,又增添新的痛苦。人們都想離苦得樂,爲什麼還要去尋找
第二個痛苦呢?!

一些人會想:用嘴說說容易,但現實生活中真的遇到非常不幸的事情時,就
會手忙腳亂,所以,產生痛苦是必然的。的確,除了內心已經獲得了自在的人以
外,一般人在遇到不幸的事情時,痛苦確實無法避免,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
是進一步思考就會發現,感受痛苦的大小,完全取決於個人。

    例如,各方面的處境相同的兩個人,雖然他們遇到了完全相同的不幸,可是,
他們兩人在心理上具備承受和抑制不幸的能力是有區別的。實際的情況就是這樣,
所有的結果最終會根據他們各自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素質的不同而有所區別。爲什
麼這麼說呢?一個人沒有面對痛苦的勇氣和經驗,思想就不可能開通;相反,另
一個人具有面對痛苦的勇氣和經驗,思想就會很開通,這就是他們二者的區別。
如果痛苦不在於人們的內心而完全依賴於外界,是一種獨立存在,那麼當相同的
痛苦和不幸出現時,他們爲什麼沒有出現相同的壓力與痛苦呢?因此痛苦的大小
取決於對心的所持態度和方法。關於這一點,早有例子進行過說明。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個人爲了考驗佛陀,他來到佛陀跟前。那個人胡言
亂語講了半天,最後佛陀問他:“如果施主給的東西他人不接受,那麼它該是誰
的財產呢?”這個人心想:那當然還是屬於施主的。於是他就說道:“應該是施
主的財產!”佛陀說:“說得對,你所說的粗言穢語,我一點也沒有接受,當然
還是屬於你的。”

因此,我們也應該向佛陀學習,努力設法使痛苦不要加害於我們。基於此,
我們就應該生起正見。如果換個角度,換一種思維方式來觀察,那麼對事物的本
質就會有新的認識、新的體悟。

一般來講,凡夫在看待事物時,往往帶有個人的感情色彩,並認爲那就是世
界的本來面目。因此,他們在看待那些傷害自己的人時也是這樣--這種狹隘思維
方式只會給自己帶來內心的不安,不會有任何益處。所以即使是傷害過自己的人,
也要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待他,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新習慣,對自己對別人都會有
很大的利益。

 不論是什麼人,前世的業力、現世的生活環境、人生的經歷和人的個性等都
迥然不同。因此這個世界的性質就必然是多元的。每個人都依循自己的方式去生
活,我們不能強求人人都適合自己的意願。假如認識到了這一點,就可以大大地
開啓自己的智慧之門,當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就有勇氣面對和承受;再進一步
說,滾滾紅塵中每個凡夫人的生命都被煩惱所控制,有時做一些無知的事情當然
是再所難免的。但是,應該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分析它們,應該懂得這不是人的
錯,而是他的內心煩惱造成的錯誤。只有這樣的認識,我們的思想纔不會狹隘,
我們的思路纔會變得開闊。

當人們的內心被慾念、怨恨、嫉妒等煩惱緊緊纏繞時,必然要產生難
以忍受的痛苦與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傷害父母、傷害妻兒、甚至傷害自
己,對他人也會做出一些不合情理的事情,這是情有可原的。因此,當別人攻擊
我們時,應該想到這並不是人的過錯,而是煩惱的過錯。因此我們應該竭盡全力
使自己生起忍耐心。


可是有些人不同意把人和煩惱分開,他們認爲把人和煩惱分開來講這種觀點
純屬是胡說。在他們看來,煩惱大,這就是人的過失,假如像你所說的那樣去寬
恕他,對方這些壞習慣一旦養成,就會無所顧忌放任自流,對你什麼事都幹得出
來……這時,難道你還要容忍嗎?

    把人和煩惱分開這種觀點有不少的理由和例證。我們若深入地分析,衝動與
憤怒是我們清淨心被煩惱之垢所染污而出現的,都是不明智之舉,只會令事情愈
加複雜化。我們應當用智慧觀察分析,處理問題。修習忍辱並非別人說的統統都
對,我們都去接受。每個人都擁有追求真理的權力,假如我們站在真理的一邊時,
就應該保留自己的觀點。爲了實現理想,甚至在必要時可以用非暴力的手段來進
行強烈的辯護。爲什麼要把人和煩惱分開呢?爲了正確地瞭解別人,令自己心胸
變得更開闊,而減輕內心的種種痛苦。我之所以這樣講,目的就在於此。

上面這些說法都與大乘佛教的理論觀點有關。不論顯宗還是密宗,都認爲心
的本性是清淨的,一切衆生皆是因地佛。煩惱等缺點都只是暫時存在於衆生的心
裏,並沒有進入他們的本性。因此,從心性的角度來看,都具有清淨的佛性。所
以,要對包括微小生命在內的所有衆生都不應該輕視和踐踏。

顯宗的觀點是把衆生觀想爲自己的父母,密乘更進一步把所有衆生觀想爲佛
菩薩,這些都是在前面的理論基礎上得來的。因此,應該對所有的衆生生起善心
和慈悲心,尤其是我們人類具有辨別和判斷善惡的能力,在修行的道路上具有得
天獨厚的優勢,所以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人的權益,並用愛心和寬容來對待他們
……這就是大乘佛教的基本人生觀。


我們凡夫平時在思考問題時,常會持這樣的態度,即喜歡把別人及其缺點過
錯混在一起,這些偏見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正因我們常常看到對方的過錯,即使
對方有很多優點,也不會信任他,總認爲他非常壞,總想這個壞人會傷害自己。
人們不去責備人的缺點過錯,而是去責怪人本身,導致自己的內心煩亂髮怒,最
終陷入痛苦的境地……

認真分析這種觀點,與我家鄉的一個笑話極其相似:有一個傻瓜在家裏看電
視,當看到一個不合自己心意的畫面時,暴跳如雷,他立刻毫不猶豫地用石頭把
電視機砸爛了。雖然電視節目不好,但只是電視節目的過錯,而與電視機毫無關
系,這個道理即使一般的人也都清楚。可是他連這麼簡單的事理都分辨不清,才
做了這樣的傻事。

這個笑話很能說明一個道理,人本身或人的心性就像電視機的屏幕,而人的
各種煩惱缺點就像電視節目,把人本身和人的缺點、電視機和電視節目混爲一談,
心自然會煩亂髮怒,這是二者共同的地方。

如此,解釋或許就會發現我們的思維和看法上肯定會有很多錯誤成份。雖然
從理智上明明知道自己有錯誤,但是面對現實的時候就無法顧及這一點。把人本
身和人的缺點混爲一談的做法是長期以來形成的錯誤觀念,它具有很大的影響,
需要一定時間才能改變。儘管如此,平時我們的思想中並不是沒有正確的東西,
在多數人平常的言行中也會說,“他是一個好人,不過缺點就是性子稍微有些急
躁。”“不是對他本人有看法或意見,而是不同意他的說法。”等等……諸如此
類的說法是符合道理的。分析這些話的核心意義,某些地方是有問題的,我不敢
苟同,然而,他們並沒有完全徹底地否定一個人。

    “不徹底否定一個人”這個道理,人們往往不能舉一反三,在某個特定的範
圍內,還有一定的侷限性。如果我們的理解能夠超越這個範圍,並將這個道理經
過一定的深化,使之逐步適用於更大範圍的話,即使別人要傷害自己,思想上也
會想得開,心理上也會出現一些不同於以前的微妙變化,這一點有修行經驗的人
都有體驗。在煩惱逐漸減少後,人的本性力量就會逐漸顯現,使自己的痛苦逐漸
減少,懂得了這個道理是極其重要的。

    平時因痛苦而產生的壓力大還是小,主要取決於對觀念想法的理解。自己若
對事物能夠忍耐,就會找到正確觀察和理解事物的方法。在這個前提下,不論遇
到多麼惡劣的境遇,心裏都應清楚一點,那就是即便焦慮萬千也無濟於事。正如
古印度的佛學大師寂天菩薩所說的,遇到不好的境遇時應該這樣想:對不好的境
遇,自己能夠改變也罷,不能夠改變也罷,最終的結果僅僅是這兩個。假如自己
能夠改變的話,就不要焦慮;假如自己想改變它,但又無能爲力,焦慮又有什麼
用處呢?!我們應該想到,除了正確面對痛苦外,不會出現任何有益的東西。我
們只有持這樣的觀點態度,心理上纔會大有裨益。

    若事尚可救, 云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 不樂有何益。

這是寂天菩薩所寫的頌詞,我們應該牢記它的意義。

〖痛苦並非是永恆不變的〗

正如釋迦牟尼佛所指出,佛教所有觀念中,認識無常是最殊勝的修法之一。
無常的觀念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在遇到坎坷境遇時,它是分析痛苦必不可少的
理論依據。

    世界上很多痛苦都是因爲“境”和“有境”不平衡所造成的。就像“境”在
不停地變化一樣,對有境--心的認識也應該相應地把握,這樣,進退取捨的操
作纔會與實質規律相複合。由於不瞭解這種情況,“境”雖然在無常、雖然在變
化,然而,心卻以爲是永恆不變的,並用此說法來加以否定諸法無常。正因爲這
兩者不諧調,在自己的面前留下了事先沒有遇料到的許多事物,從而使自己心灰
意冷……一切都是無常的,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出現意外與不幸,應該深刻認知這
個道理,並在自己的思想上有所準備。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像處在波浪之上一樣,都是在運動、發展、變化的,未
來的世界也同樣不會停止不前,也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在這種千變萬化的大潮
流中,人的身心也會每時每刻不停地變化。並且隨着人類社會的演變,人們的觀
念、思想、行爲也在變化。

 回過頭來,想想從小到大所發生的一切變化,有時連我們自己也不會相信。
比如,像我們自己小時候,偶爾發現一種新的玩具,由玩玩具所得到的快樂現在
要找根本就找不到。丟失了這種玩具的痛苦,現在同樣也找不回來了。

如果再看看孩提時代的種種幼稚想法,除了感到可笑之外,再也沒有別的東
西。可是深入思維,就會發現我們現在的想法和孩提時代的想法是一樣的。儘管
我們現在不會再去玩那些兒童玩具,但是,工作、家庭、感情等又何嘗不是一種
玩具,而人們平常去玩這些玩具時是非常執着的。

    如果我們對變化無常的現像有一些認識,當遇到不好的境遇時,自己的想法
就會有別於一般人,就會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就會這樣想,痛苦也是無常的,它
不會永遠困擾自己,是可以擺脫的。痛苦會隨着外部世界的遷變而變化,會隨着
內心世界的演變而變化,更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

    痛苦並非永恆不變的存在。我們應該懂得以“永恆之心”來執着無常的事所
造成的粗猛焦慮,這是毫無意義的。我們應該用無常的觀點來調整自己的內心,
如果能夠使外部世界的變化和內心世界的變化保持一定平衡,我們就生活的比較
瀟灑自在了。

〖痛苦是一場噩夢〗

所謂痛苦,是依憑於某種條件相對而存在,並不是一種實有恆常不變的存在。
從我們日常生活經驗來看,痛苦的確是依賴於其它條件相對存在的,對於這一點
是很容易理解的。

比如,要是一個陌生人對我們講了一些不堪入耳的話,我們心裏會感到不舒
服,感到難受,可是,當聽到自己的親密朋友也對自己說如此壞話時,陌生人說
自己壞話所造成的難受,就算不上什麼了。而對朋友,我們會說:“別人這樣說
我不怪他,但是像你這樣的好友也這麼說我,這是不應該的!”於是動怒心煩,
遭受痛苦的折磨。如果那個親密的朋友是依靠狡詐、僞善的手段進行欺騙,使自
己遭受到巨大損失和災禍的話,同樣,“親友僅是在語言上說說所帶來的痛苦”,
情況又無所謂了,對此,我們就會說:“因爲是朋友,當面說些難聽的話,是可
以原諒的。可是,靠這種欺詐手段來傷害,這令我無法忍受。”然後,自己感到
心如刀割,怒不可遏,痛苦難忍……


再舉個例子,當我們身體的不同部位受到不同程度的外在痛苦時,我們對痛
苦的感受也同樣是相對存在的。我們不妨做個假設,先在腿部紮上一根針,會立
刻感到針刺之苦。接着,用比針還粗的錐子,紮在手臂上--感到這個疼痛,針
刺之苦就會微乎其微。如果再用匕首刺入腹部,所感受到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而錐刺之苦與針刺之苦,那就根本算不上什麼了……

的確是這樣,通過上面三件煩惱事情的例子和身體上發生不同程度痛苦的假
設,經過逐一對比,我們就不難發現,痛苦的存在是相對而言的。

如果痛苦本身能獨立存在,它便不會因爲觀待對象的改變而有所改變。也就
是講,微小痛苦的存在,不應該因強烈痛苦的出現而受到影響。但是,事實卻非
如此。我們所見到的情況是,在微小痛苦出現時,會感覺到,並有所執著。但當
劇烈痛苦產生時,我們會立刻對前者微小之苦棄之一邊,無所感受,從而執著感
覺劇烈之苦--這就是觀待對象轉成劇烈痛苦後,對待痛苦的感受也同樣改變了。

事實證明,痛苦除了相對存在之外,它的實質是難以成立的。因而痛苦只是
一種虛假的存在。所謂虛假,就是如夢如幻的觀念,這種觀念是有着極其深奧內
涵的。

我們要想達到真正的如夢如幻的境界,只有在證悟空性之後,才能夠獲得。
然而,對於一般人來說,在某種程度上,相似的如夢如幻的感受,是不難得到的。

這一相似的感受,從我們自己人生歷程中就可以找到。回顧過去歲月的許多
前塵往事,尤其是自己所經歷的痛苦等,我們會發現它們就如同昨夜的夢境,這
兩者是如此一致。我們就會認識到,雖然痛苦正在發生時似乎真實存在,但時過
境遷,卻都只留下一點痕跡--片影鴻爪。

如果我們再深入地分析,就會發現,我們所謂的漫漫人生路,其實就是沉痼
之長夢。這期間所經歷的幸福與歡樂,卻是一場美夢,而經歷的痛苦,卻是一場
噩夢……

可是,在一般人眼裏,因爲眼前這一切可以親眼目睹,所以必然是一種真實
存在,不可能等同夢境。然而,我們都知道,在夢境中,眼前一切也能感到是確
確實實的存在,無論是喜怒哀樂,還是希望與焦慮,都猶如白晝一樣真實。但是,
這夢中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同樣,白天所發生的一切也是如此。

《禪定王經》中曾提到,有一少女在夢中生了一個可愛的男孩,不久男孩就
夭折了。先是在小孩出生時,少女心裏有着難言的歡悅,然後小孩死了,又揪心
裂肺般的悲痛……在她夢醒之後,這一切又都煙消雲散。小孩根本就沒出生,哪
來的死亡?對夢中所發生的一切,少女已不再有喜怒哀樂的執著。只是在心中留
下了對夢中憑空產生出如此多幻象的一種莫可名狀的感覺而已。

    同樣,眼前發生的一切看上去似乎真實存在,快樂和痛苦也是一種無可否認
的事實,但當我們的心從執著中解脫出來後,才發現這一切如同夢境,只是自己
的幻覺而已。

    這兩者一爲睡着的夢,一爲醒着的夢,無論是哪種夢,在本質上都不存在。

而一般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執著已經根深蒂固。所以,雖然我們能從睡眠之夢
中醒來,但醒着的夢卻一直難以甦醒,在一次又一次的迷失中,我們承受着無休
無止難以忍受的痛苦。如果通曉了這個道理,就會明白這一切都是如夢如幻。在
自己遭遇不幸時,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會想到再沒有必要去執著於不切實際的
幻想,執著之心逐漸得以淡化,痛苦也就隨之減少,這是必然的。

西藏的大德無著賢菩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指出:

    “諸苦猶如夢死嬰,實執幻象徒勞累,
      由此遭遇違緣時,領悟幻境佛子行”

    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人也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對於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來說,生活應該是實實
在在,不應該是虛無漂渺的,爲什麼去觀修如夢如幻呢?我認爲,修習如夢如幻
並非使你的生活變得虛假,恰恰相反,會使你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而且還會促
使你消除生活中的虛假成份,進而充分把握生活的實質。由於我們沒能認識內在
實質,導致我們無論在生活態度上,還是在生活方式上都出現許多錯誤,從而,
會遭遇到許多困難與不幸。有時,自己明明知道不該執著的事,反而執著,造成
內心的創傷……這些都是本性中不存在的虛假成份--無明的垢染。假如你追求真
實的生活,而且想要明白其中的真正價值,那麼,你就應該用各種方法(如夢如
幻的修法等)來消除虛假的垢染。

    這樣,你的生活纔會變得豐富多彩,完美無憾了!

〖受苦受難的“我”到底在何處〗

寂天菩薩曾說:“世間諸災害,怖畏及衆苦,皆由我執生,此魔何所需。”
由此在現實世界,災難和痛苦都是因爲我執而產生的。所謂的“我執”,不是指
的別的,就是指平時我們內心中存在的自我意識,由於這個緣故,我們自身被一
種有別於任何東西的執著方式所牢牢束縛。


 所以,我們會說:“他對我不好,我忍受不了,我太痛苦了。”對於所有的
東西都想以我爲中心加以控制,並想據爲己有;甚至於別人說了一點點不好聽的
話,都會斤斤計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映,多數人每天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直接
或者間接地爲了自我;別人的大多數行爲都被視爲對自我的威脅,從而極度煩惱
……諸如此類的痛苦,藉助於我執的力量,還會被無端地擴展下去。

心理上的痛苦,顯而易見是由我執造成的,但生理上的痛苦也肯定與我執有
關係。這一點,討論起來稍微有些難度,然而,仔細分析就會發現,生理上的痛
苦,也與自我有關。“我執”的習氣特別執著自我肉體,從而形成了一種壞的習
慣。所以,在經受生理上微小的疼痛時,自我的感覺是很靈敏的;反之,換了與
自己相續無關的人,若受到攻擊或傷害,因爲自己的我執侷限於自身,他人受到
傷害與否,就與自己毫無關係了。由此看來,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一切痛
苦與問題都是從我執中產生的。對於所緣境的我--“我的概念”,若用佛法中
分析勝義空性的邏輯推理加以判斷的話,確確實實客觀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執
著於“我”的觀念,是完全錯誤的。倘若有所謂"我"的存在那也是存在於自相續
的蘊體之內,因而我們用分析勝義空性的邏輯來分析是尋找不到的。如果我們認
爲它是存在於身體中手足等每一部分則都是“我”,那就有許多“我”,可以說
多如牛毛,這就不符合情理了;如果身體的每一部分不是“我”,從其它地方就
更找不到“我”了,所以是構不成所謂的“我”了。


〖如何利用痛苦〗

首先,我們應該放棄不願接受痛苦的心念。否則,在面對痛苦之際,心中就
自然產生煩惱,導致承受力變得脆弱,因此,逃避痛苦是消極的,我們應該對這
一點引起足夠的重視。

痛苦本身,不一定都是有害的,它可以轉化成力量。如果我們正確地利用這
種力量,就能夠使惡緣變化爲順緣。一般來說,無論做什麼事情,不會一帆風順、
輕而易舉的。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既然違緣不可避免,在面臨挫折時,不要使
自己的精神崩潰,應該鼓起勇氣去堅強地面對。在遇到困境之際,我們的注意力
不應該集中在痛苦之上,而應集中到如何運用轉化痛苦的力量上。


〖內心的安詳與快樂〗

在這個世界上,人們普遍認爲快樂是存在於外在物質上的,從而引發盲目衝
動地去貪戀、去執着追求。不過,追求外在物質所產生的快樂並不可靠。一切外
在的物質,都是虛假的世俗法,它們往往欺騙着我們從眼識(以及耳識、鼻識、
舌識、身識)乃至到意識間的感官。那些未證悟的人們,會經常跟着外在物質的
假相跑,變得迷惑彷徨……

我們所處的這個花花世界極具誘惑力,而人們的心也是飄搖不定毫無主見,
導致心識被外境物質所控制,極不穩定,變化很大。舉個例子來說,回憶自己從
童年到現在的經歷,思想認識的更替變化是如此頻繁。過去判斷爲千真萬確的事
情,現在很多都成了錯誤的;過去認爲是真理的,而現在有許多變成了謬誤;過
去認爲是謬誤的,但現在有許多變成了真理……由於看到如此變化的現像,不禁
使人感到,過去和現在的想法的確是不同的,去年和今年的想法也不一定是相同
的。不光如此,昨天和今天的想法,甚至早上與晚上的想法也不一定相同。由此
可見,我們已經被心欺騙了多少次呀!誠如佛經中說,“眼耳鼻及舌身意,此等
功用非正量,如若感官皆正量,聖者之道有何用?!”

從無始乃至於今天,外境欺騙了感官,感官欺騙了我們……這一道理就如同
西藏諺語所言,“仇人欺騙兒子,兒子欺騙父親”。因此,不牢靠的基礎--感官,
依虛假世界所產生的身心感受,是非常不可靠的。

    下面我們先從身識--身體的感覺說起。例如,當感到寒冷而難受時,就希望
得到熱的溫暖,稍微享受了一下溫暖,就感到舒服。但是,如果時間長了感到十
分煩熱,進而身體就難以忍受了--由此可見,從熱的溫暖所產生的安樂也不是
絕對的。再比如,坐久了會感到煩躁,就想出去走走,活動活動,由此會覺得舒
服。然而,走的時間長了,舒服感會消失,又想回去坐坐……所以,依靠外在形
式所得來的安樂感只是暫時的相對的。

 從以上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知道,假如從熱的感覺中得到的舒服是絕對的快樂,
那麼,即使處在燥熱的環境中,也應該感到安樂,事實並非如此。這種快樂的產
生又需要在某種條件--冷氣的加入下才能重新獲得。從行走中得到舒服感,就
必須以長時間久坐爲前提條件……否則,安樂怎有可能產生呢?

如果存在絕對的安樂感,就不應該需要其它條件。因爲,其本身自可產生快
樂。但是,實際情形不是這樣。這種世間的快樂,在龍樹菩薩所著的《寶鬘論》
和聖天菩薩著的《中觀四百頌》中都取名爲“改變痛苦形式的快樂”。它意思是
講,某種痛苦僅僅是改變了形式,即成爲所謂的快樂,其實,它本身並非是真正
的快樂。

    同樣,意識的感覺也是十分不可靠的。例如,從感情方面說,有些年輕人遇
到了稱心如意的朋友,最初時,對方的每個言談舉止都是那麼的可愛且百看不厭,
彷彿世間所有美好的東西都集中到了她(他)的身上,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要
是沒有了對方,就會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臉上也失去了笑容。和對方在一起的
情意綿綿歡樂幸福,好象用世間所有美妙言辭都無法表達,對未來充滿了美好憧
憬。但是,在漫長的生活道路上,還需要面臨許多考驗……一般人的內心世界根
本不自在,他們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無法和諧統一的。事實往往是這樣,當
熾熱的感情稍爲冷卻,而理智戰勝感情時,也許你就會發現對方發生了許多難以
預料的變化。“以前的人怎麼會變成另外一個人了”--此時,一看到對方,就
心厭情忿。以前依靠對方所產生的快樂,現在則完全被痛苦所取代。因爲誤會而
結合,因爲理解而分開。最終事情到底是否如此,只要問一問那些離了婚的人士
就明白了……

的確,我們一般人的心理感受都是隨着外境的變化而變化,甚至,這種變化
也是非常迅疾的。所以,凡夫之人不論何時何地,永恆的安祥是難以獲得的。如
此看來,我們的心理感覺並不是一牢永固,如果真正的快樂存在於外境當中,那
麼,用遊戲和歌舞的歡樂,對於那些因失去兒女而感到痛苦不堪的父母們來講,
也應該使他們心生歡喜。但事實上卻是恰恰相反的。如果給他們這樣做,必然會
加劇他們的痛苦,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假使欲令他們快樂,那所必需的首要條
件就是先要他們心情開朗--把心鎖打……由此看出,所有的外在事物,僅僅是生
起快樂的次要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

    人們因爲愚昧的緣故,自以爲一切快樂都能從外境獲得,這種習氣已經根深
蒂固。人們往往極力追求外在物質的歡樂,這有巨大的危險性。因爲,他們的內
心世界根本不自在,即便獲得了少許快樂,也極易被外境所轉,而最終成爲痛苦。
他們追求外在快樂的行爲,往往都以失敗而告終。米拉日巴尊者曾說:“內在歡
樂尚未得,外在快樂皆苦因。”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今這個時代,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但是,物質方面的
進步,與精神方面的發展是十分不平衡的,由此造成了許多問題。在當今社會,
競爭局面與日俱增。爲了追逐名利,人們不擇手段,爭前恐後。在如此激烈的競
爭中,我們不可否認,有的人採用合法與不合法的手段,的確獲得了些許成功。
這些人的富有生活,對於弱小貧窮者來說,都是夢所不及的。有的人對他們羨慕
不已,會不由自主地蜂擁而上,迎合奉承、諂言獻媚……實際上,那些權利與金
錢,正如借來之物一樣,你僅可以暫時享用,但並不能永遠屬於你,對於這個道
理又有誰能夠知曉呢?

無論擁有多少財富,仍沒有滿足之時,這是凡夫之人共有的特性。某些已有
很高名利地位的人,他們慾望膨脹,對外在物質的貪婪達到了極限,而這種貪慾
卻永無休止……在此情況之下,若失去了地位,耗散了財富,那些災難又接踵而
至……這時,以前所有的歡樂幸福都變成了記憶中的痕跡,是再也回不來了,除
了能增加自己的痛苦之外,是毫無益處的。親朋好友會遠離,而圍聚在自己身邊
的人卻是相互譏諷責怪,喋喋不休……此時此刻,這個人內心中熊熊燃燒着悔恨
之火,所有希望都變得十分渺茫,最後連活下去的勇氣也喪失了。另外一部分人,
雖然暫時沒有喪失名利地位,但是,他們的心思不分白天黑夜都在考慮着利害得
失,一直都被焦慮所困擾,從而在精神上不斷地遭受痛苦的折磨,他們不僅迷失
了前進的方向,而且在前進過程中愈加感到惶恐不安。他們的內心總覺得如履薄
冰,心驚膽顫。雖然儘可以得到現實生活中的豐富物質享受,但他們的內心深處
已經很難再出現真正的安祥與恬靜。因此,外在物質的快樂並非可靠,它是不健
康的快樂。

有人會問,既然這樣,是不是我們完全不可以追求外在物質的快樂呢?我想,
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期間,完全不享受外在物質的快樂是不太現實的,對此我並
未加以否定。我想強調的是,要想獲得健康的快樂,必須依靠內心這一主要因素,
而外在物質是次要的。所以,一定不要對主要的追求和次要的追求在認識上出錯,
這是十分重要的。爲什麼這樣說呢?假如我們以內心爲主要目標去追求,由此獲
得自在的話,那麼,即使受到外部世界的干擾與刺激,也不會產生痛苦,而且,
自然而然,就會在人生之路上充滿了快樂與幸福。又有人會想,追求內心快樂是
否妨礙到享受外在物質的快樂呢?我認爲,這不僅沒有妨礙,反而是有助益的。
假若我們的內心沒有安祥自在,那麼,不管外在東西多麼美麗漂亮,也會感到索
然無味。假若我們的內心已然悠閒自得,那麼,對於外在物質品味,自然會感到
快樂。

獲得內心真正安樂的人們,無論怎樣做,對他們來說都是歡樂的。即便他們
缺吃少穿,沒有可親可愛的親友,也許甚至飽受飢渴與寒風刺骨的折磨,但他們
內心仍然是喜洋洋樂融融的。此時,是真正達到了“樂中最殊勝,內心即安祥”
的境界。

內心得到大自在的修行者,無論遇到什麼境遇,都不會受其挾制和役使,就
象尊者米拉日巴一樣,他是我們真正追求解脫的所有修行者的楷模,他的一生是
輝煌的歷程。對於這樣的一位勇敢者,無論是什麼樣的痛苦和傷害,都無所畏懼。
在這種修行者的人生旅途上,內心永遠是安樂的。他們實現了永久的理想,而對
於世間任何快樂都無所羨慕,從而,達到了最高境界。正如尊者米拉日巴所說:

    遠離嗔恨損害得安樂,
    拋棄傲慢嫉妒獲安樂,
    平等安住萬法亦安樂,
    以心觀心即得此安樂,
    無別智慧法界中安樂,
    自然而然本性之安樂,
    此樂於我樂樂有許多,
    無所希盼世間之歡樂!

發佈了124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0 · 訪問量 26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