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如挖井

閒來無事,隨便翻閱組裏以前發表的論文,頓生感觸----科研如挖井,而出成果則如打出了一口好井;要得到汩汩甘泉,不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選址,還要鍥而不捨地在同一片土地上辛勤耕耘.

更多的時候,努力比方向更重要,所以在選址的時候要有類似地質學家的敏銳目光,確定這片土地上勞動一段時間一定會找到水源;不過做研究生的時候大部分方向 都是老闆定的,眼光卓越的老闆一般會告訴你,這個課題做出來一定能發很高檔次的文章,而一般的老闆則可能說,咱先做吧,看看會出什麼結果.選好地址後,只 有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才能找到水源,粗心大意的人則多數時候與甘泉失之交臂,沒有耐力的人往往半途而廢,而科研的棘手之處在於很難預測哪裏是"the end of the story".就我個人來說,很多時候,不知道是該另闢蹊徑,還是學習愛迪生的執著,相信在失敗999次之後的第1000次一定會成功地發明燈泡?這樣的 人力物力投資到底值不值得?這是我的大多困惑所在.

對於研究組來說,集中多數人力物力打一口井似乎是一種很高產的方式.老闆剛來時,組裏大部分研究生都集中在納米顆粒和嵌段共聚物的自主裝上,結果很快就發 了一篇Angew.Chem,接着又是Langmuir, JPCC,後來一個動手能力很強的研究生又在短時間內發了Small和JACS,並且這個課題目前還在繼續延伸.目前可以說組裏對這個體系的理解算是比較 透徹了.相反,同時起步的其他課題雖然也有比較大的進展,但是相比這個課題來說略顯零碎,不成體系,給人一種東打一槍西打一炮的感覺.不過老闆的這種決策 也不能說錯,她當初選址的時候可能想到惟有廣挖井才能保證實驗室整體在一定時間內有所產出,而不是在一棵樹上吊死(如果運氣不好的話).只是對於研究生來 說,是一種折磨.剛進組老闆就給你一個實驗室沒有人以前做過的課題,而你不知深淺地一腳踏進去,就只有看造化了---要麼運氣特好,要麼能力特強,纔有可 能短時間內出成果,而大多數人則鬱悶至極.

在挖實驗室工作這口井的同時,如果能夠在家裏另挖一口井以備不時之需就更好了.記得有這個一個故事,說兩個和尚一直到山下同一條井裏挑水,久而久之,成了 好朋友.有一天,其中一個和尚發現另外一個和尚沒有來挑水,他想,可能是他病了吧;但是接下來好長時間另外一個和尚都沒有來挑水,他感到納悶,就跑去問那 個和尚.那個和尚指着院子裏一口井說,這些年來我每天做完必須的功課後都會在這裏挖一挖,幾個星期前我終於挖出水來了,以後再也不用到山下挑水了.每天努 力一點點,長期以來,終於有了自己的井,再也不用依靠別人了,這樣也很不錯嘛!更何況我們有研究生這樣漫長而穩定的階段去準備自己!不論朝哪個方向挖井, 幾年下來,相信收穫都不小!

發佈了169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20 · 訪問量 42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