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傳播

摘自:http://218.244.250.72/xiangguanziliao/B56.htm

技術傳播是一個社會系統內的個體或組織成員,在一定的時間內,通過特定的渠道傳遞技術創新知識,並採用新技術的過程(Rogers, 1995)。創新傳播的理論非常豐富,基本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可參閱國外一些專著,如Brown (1981)、Davies (1979)、Mahajan和Perterson(1985)、Rogers (1983, 1995)等。

    技術傳播包含四個主要的要素:技術發明、交流渠道、時間和社會系統。技術發明被潛在用戶採用的機會與它的一些特點相關,如相對優勢(relative advantage)、兼容性(compatibility)、複雜性(complexity)、可測試性(trialability)、可觀察性 (Observability)、再創新性能(reinvention)。交流渠道指個人或組織間的通過一定的渠道進行信息/知識交換,如個人間的交往、 公司間的合作、學術會議、大衆傳播等。潛在的用戶接受到了新技術的存在,並獲得和積累了一定的信息和知識,然後可能決定採用或拒絕該項新技術。當代的通訊和信息基礎設施,特別是Internet技術,對於新技術的傳播影響非常廣泛。另外,技術傳播是在一定的社會系統中完成的,其經濟水平、制度設置、管理傳 統、價值觀念對於技術的傳播會產生比較長遠的影響。

    時間是一個重要的傳播要素。一個創新決定過程包括知識階段(獲得知識、尋求信息、評估)、說服階段(從自己的處境評估創新的優缺點,減少不確定性和風險,產生接受或拒絕的態度)、決定階段(採用或拒絕的決定)、實現階段(使用)、確認 (改變原來的決定)。而從一個社會系統的整體上,可以按時間序列將採用者分類爲:發明創新者(innovator)、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早期主體(early majority)、後來主體(late majority)和跟隨者(laggards)。也可以將整個擴散過程大致劃分爲早期準備、起飛(take off)、增長、穩定、下降幾個階段。技術傳播速度(rate of adoption)體現在"S型"傳播曲線上,有的傳播曲線陡(快)一些,有的平緩(慢)一些。

 現代傳播理論,對經典的理論進行了批判與擴展。第一,不能忽略親創新傾向(pro-innovation bias)和責備個人傾向(individual-blame bias);第二,新技術的使用者是組織,而不是個人,但個人也在多方面(如決策、再創新等)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現代新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使傳播網絡和渠道變得非常快速和有效,當用戶數目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critical mass)時(如10%、15%或20%的普及率),傳播速度會迅速加快。
發佈了24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3 · 訪問量 15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