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传播

摘自:http://218.244.250.72/xiangguanziliao/B56.htm

技术传播是一个社会系统内的个体或组织成员,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特定的渠道传递技术创新知识,并采用新技术的过程(Rogers, 1995)。创新传播的理论非常丰富,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可参阅国外一些专著,如Brown (1981)、Davies (1979)、Mahajan和Perterson(1985)、Rogers (1983, 1995)等。

    技术传播包含四个主要的要素:技术发明、交流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技术发明被潜在用户采用的机会与它的一些特点相关,如相对优势(relative advantage)、兼容性(compatibility)、复杂性(complexity)、可测试性(trialability)、可观察性 (Observability)、再创新性能(reinvention)。交流渠道指个人或组织间的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信息/知识交换,如个人间的交往、 公司间的合作、学术会议、大众传播等。潜在的用户接受到了新技术的存在,并获得和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和知识,然后可能决定采用或拒绝该项新技术。当代的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Internet技术,对于新技术的传播影响非常广泛。另外,技术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系统中完成的,其经济水平、制度设置、管理传 统、价值观念对于技术的传播会产生比较长远的影响。

    时间是一个重要的传播要素。一个创新决定过程包括知识阶段(获得知识、寻求信息、评估)、说服阶段(从自己的处境评估创新的优缺点,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产生接受或拒绝的态度)、决定阶段(采用或拒绝的决定)、实现阶段(使用)、确认 (改变原来的决定)。而从一个社会系统的整体上,可以按时间序列将采用者分类为:发明创新者(innovator)、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早期主体(early majority)、后来主体(late majority)和跟随者(laggards)。也可以将整个扩散过程大致划分为早期准备、起飞(take off)、增长、稳定、下降几个阶段。技术传播速度(rate of adoption)体现在"S型"传播曲线上,有的传播曲线陡(快)一些,有的平缓(慢)一些。

 现代传播理论,对经典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与扩展。第一,不能忽略亲创新倾向(pro-innovation bias)和责备个人倾向(individual-blame bias);第二,新技术的使用者是组织,而不是个人,但个人也在多方面(如决策、再创新等)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现代新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使传播网络和渠道变得非常快速和有效,当用户数目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critical mass)时(如10%、15%或20%的普及率),传播速度会迅速加快。
发布了24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3 · 访问量 15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