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救世主

            《遙遠的救世主》是一本具有濃厚批判色彩的當代思想寫實小說。就像這本小說的題目,豆豆不但告訴了我們,這個世界真正的救世主,只有你自己,而且還深刻的地揭示出將希望寄於旁物,求助於外,終究會被現實所拋棄。說起與《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的緣分,這還得感謝知乎網友們的推薦,當時這本書評價很高,於是決定開始看。後來得知這部小說被改編成電視劇《天道》,特意在網上找來看,緊接着書和電視劇來回切換着刷,就這樣書和電視劇前前後後都刷了不止三遍。看完至今,時不時在閒暇之餘品味着書中所詮釋的思想。當然這其中的思想並不是看完了就代表吸收了,要想吸收這部書的價值,不在於讀而在於品,這個需要反覆咀嚼思考。它就好像打開一扇窗,會讓你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原來人還可以有這樣的活法,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越來越深刻理解這些思想。

          我想只要看過這本書或者電視劇的人,或多或少都會被書劇中的人物情節、經典臺詞以及書中詮釋文化屬性等思想震撼到了。這種震撼源於對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以及西方文化等哲學思想的存在的“糟粕”精彩詮釋,借主人公之口,說出了一些別人不敢說而又被人經常忽視的東西,整篇小說都在講一個概念——文化屬性。反映在具體事物上,同一事實,不同人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跟一個人的觀念和覺悟有關,跟個人的思維方式和修爲境界有關,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 我想這也是這本書所要傳達的思想之一,也是我覺成功的地方。當然它最成功的地方我想已經超越了傳統小說的桎梏,沒有太多感情糾纏,整本書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是一部立意高遠、格局頗高的藝術。不管是在講文化藝術還是生存藝術,都無時無刻在告誡我們:有道無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什麼是道?道就是按照事物發展客觀規律來辦事,如果一件件平淡無奇,按照客觀規律,一件件踏踏實實來實現,那麼串聯起來就是一個神話。人人常常羨慕神話,殊不知神話只不過是常人無法理解的事實而已,也就是認知覺悟問題。這本書有以下幾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個情節就是丁元英和韓楚風在酒店裏喝酒聊天,講傳統文化的詬病。比如中國人喜歡“依靠”: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關係、找靠山等大家習以爲常的觀念,正由於這種“依靠”文化形成了中國特有的“人情社會”。當然還有從古自今都存在的“青天大老爺”的文化,老百姓很多時候把自己的命運,放在一位小概率出現的青天大老爺身上,小概率發生了,自己纔有可能被公正的對待。

          其實靠誰都不可靠,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纔是自己的救世主,自己學習到能產生價值的知識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自己鍛鍊得到的健康身體纔是自己的救世主,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當你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鍛煉出來後,那時候是企業靠你!那時候你就是別人眼中的救世主!

        第二情節是丁元英父親重病臥牀,丁元英關於養兒防老的論述,在家庭會議提出養兒防老是一個遠期交易。如果父母養兒是爲了防老,那麼父母對於兒女的愛就不是無私的。說實話當時聽到這句話確實雷到我了,本書用了我們過去從未想過的概念來解讀親情,估計看過的人跟我一樣產生巨大的心理震撼,對價值觀衝擊巨大,這也是很多人所說的顛覆價值觀的地方。

         第三個情節是關於聖經的論述。《聖經》神學是關於人類精神的學說,是關於人的靈魂淨化、昇華學說。她的教義如果不能經受邏輯學的檢驗,在實踐上就會存在障礙。如果經受了邏輯學的檢驗,那表明神的思維即是人的思維,就會否定神性。神性如果附加上人性的期望值,神性就打了折扣。然而神性如果失去了人性的期望值,那麼人還需要神嗎?一味地攻擊或捍衛神,都是愚昧的表現。前者沒有理解基督教的社會價值,後者沒有理解基督教的真正境界。基督教的應許不以現實利益爲交換,不參與社會利益的分配,這使得她能適應不同的生存空間,而她對信徒的道德要求無疑具有社會價值。基督教相信,太高的道德平臺需要太複雜的煉造過程,是一道靠人性本能很難邁進的窄門。於是,基督教便有了神與人的約,讓凡夫俗子因恐懼和嚮往而守約。這是智與善的魔術,非讀懂的人不能理解。但《聖經》告訴世人了,要進窄門。不因上天堂與下地獄的因果關係而具有的極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門。窄門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價值。進了窄門,神立刻就會告訴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但是,證到如此也並不究竟,神是什麼?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第四個情節就是本書的精華所在,五臺山論道,論道的過程其實是爲了引發輿論爭端的,讓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對比的論點浮出水面。  釋、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學派,支撐中華民族走過了幾千年的文明歷程,是偉大的文明。但是,社會在發展,傳統文化畢竟是以皇恩浩蕩爲先決條件的文化,講的都是皆空、無爲、中庸的理,以抑制個性而求生求解。當今社會已經發展到了市場經濟的民主與法制,諸家學說也面臨一個如實觀照而俱進的課題,是傳統?還是傳承?統則僵死,承則光大。”

          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碦。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無是名究竟圓滿。佛教以次第而分,從精深處說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從淺義處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衆生相,即是文化。從衆生處說是以貪制貪、以幻制幻的善巧,雖不滅敗壞下流,卻無礙撫慰靈魂的慈悲。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爲成佛,在求。悟爲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慾無不欲,無戒無不戒,如是涅碦。        

           第五個情節就是樂聖敗訴之後的最後的得救之道的討論。  民無“主”,並非真的無主,而是沒有對客觀規律認識的“主”,只有依賴強者道德的“主”,即爲“你要爲我做主”,等待父母官的拯救。殺富可以濟貧,但本質是濟,不是得救。基督教讓他們靠上帝,佛教讓他們靠佛恩,傳統文化給了農民什麼?誰來給農民做主?農民的得救之道在哪裏?

          “扶貧不是給予,不是慈善,是向農民輸入一種市場經濟的生存觀念,建立市場經濟的生存方式,丁元英先生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才從產權的根本上讓農戶獨立。王廟村窮是客觀條件,過去幾十年輸血式的扶貧爲什麼越扶越貧?就是因爲農民在等救世主。丁先生用產權獨立的方式告訴農戶,從來就沒有救世主,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靠農民自己。轉變了觀念的農戶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正是我們黨一慣倡導的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
           計劃經濟制度,政治是人的最高價值,獲取社會財富和社會地位的惟一通道是首先得到權力。市場經濟制度,經濟是人的最高價值,獲取社會財富和社會地位的通道多種多樣。獲取平等的社會值,就必須付出惰性的代價;獲取活力的社會值,就必須付出等級的代價。這是由人的自然屬性決定的,這就是天道,就是客觀規律,而社會利益調節機制的制定則有賴於強勢羣體的道德價值指標和對社會穩定的天然需要。


經典臺詞  

    1、  更高級的哲人獨處着,這並不是因爲他想孤獨,而是因爲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2、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越是頭腦簡單的人,越需要點綴和填充;而頭腦複雜的人,則對簡潔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

    3、 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因此人的命運就是自己文化屬性的產物。強者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爲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

    4、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客觀發展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支配人的價值取捨行爲的那個東西就是文化屬性。強勢文化在武學上被稱爲“祕笈”,而弱勢文化由於易學、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種。  

    5、強盜的邏輯,是直接獲取,冒險、刺激。”“強盜的本質是破格獲取。破格獲取和直接獲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你們沒有自信和強者在同一規則下公平競爭,這隻能說明你是弱者。因爲弱勢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價值就是破格獲取。所以,強盜的邏輯從本質上講,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學。

    6、救主,自救。殺富富不去,救貧貧不離,扶貧是不治之治,不解決造血問題。救主不是人,是道,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嚥,是覺悟。

    7、 “我違約了,你們還賠我違約金,那不行。誰的面子,也不能這麼辦事啊。”“這個事情要辦了,就得有一方違約,不是你違約就是我違約。誰違約都得付違約金,那塊地方想租的人多着呢。我必須是爲了照顧關係,纔不惜跟你違約,租給他人。不違約就不夠意思,違約才有價值。你要是不想害我呢,就接受違約金。這個錢是承租方出,我不會有任何損失,承租方出了錢還得感激我。不出錢反而不是個人情了。”“長了一回見識,真黑呀!”“不是咱想黑,是不黑不行啊!這個世界,要不是黑白顛倒,那還叫衆生嗎?那該叫天國了。”

    
PS:後續丁元英的兩首小詩

                                                                 《自嘲》

                                                              本是後山人,

                                                            偶做前堂客。

                                                          醉舞經閣半卷書,

                                                              坐井說天闊。

                                                              大志戲功名,

                                                              海斗量福禍。

                                                       論到囊中羞澀時,

                                                            怒指乾坤錯。

  

                                                               《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經。

                                                           一悲一喜一枯榮,

                                                              哪個前生註定。

                                                              袈裟本無清靜,

                                                              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剎千年鍾,

                                                              都是癡人說夢。



發佈了123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53 · 訪問量 59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