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各類研發團隊模式現狀

大學中各種大小的項目林立,因此也造就了各種規模的研發團隊,下面介紹從3-5人的小作坊到數百人的大團隊。

1、小作坊模式

團隊領導:一般爲普通教授/副教授,單個項目經費規模爲幾十萬至幾百萬級;

人數規模:團隊領導 1個,老師 1-2個,學生 3-5個左右;

外部力量:如對系統界面要求較高時,需請專業點的美工設計美化界面,做好表面功夫;

團隊領導的最大任務是負責想方設法的接項目,這些一般稱之爲橫向課題。各種圈子是獲取項目的主要渠道,如同學圈,學術圈,師生圈,老鄉圈,朋友圈等。團隊領導拿到項目以後,協調各種關係,分配利益收入,具體事務交由下面的講師負責。在這些關係庇護下,只要做出來的系統不是太差,能正常運行,一般這些項目都能順利結題,拿到項目經費。當然,這些系統最終的用處多數屬於演示驗證,能實際日常使用的幾乎沒有。這還達不到我所說的信息系統成功的第一個層次。

講師負責項目的具體事務,如項目管理,需求分析,系統設計,人員安排,經費使用,指導學生學業,項目驗收評審等內容。

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主要負責功能模塊開發,一般是博士生帶着碩士生開發。使用學生的好處有三一是聰明,學習能力強;二是聽話,單純,畢業的事情老師管着,工作經歷基本沒有,學生間沒有利益衝突;三是基本免費,不用開工資,最多年底發幾千塊錢辛苦費。同時,經過項目的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大幅提升,逐漸掌握一門專業的技能,而不是紙上談兵,落在書本上的知識,從而開始學以致用的第一步。

這種模式能夠存在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項目本身對信息系統的質量要求不是很高,允許學生們一邊學一邊開發提高,最終做出的系統能運行演示,不是太難看,也就能交差了,因爲最終這些系統也不會實際日常使用,而是封存於某個計算機中的文件目錄下,用不着符合工業產品級的標準和規範。

2、中型團隊

團隊領導:一般爲系所級領導的教授博導,單個項目經費規模爲千萬級

人數規模:團隊領導 1個,老師 3個,學生 5個左右,程序員10~20個

此時,項目的活太多,老師和學生們基本幹不過來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會選擇下面的一種或多種:

l 一、自己主導系統的設計研發,招聘程序員隊伍,如聘用項目經理,前後端工程師,UI設計師等與學生組成開發團隊,學生在這些項目中承擔開發任務的同時,尋找研究方向,作爲自己的研究課題;

l 二、與外面的公司合作,將技術輸出至外面的公司,同時將系統開發任務外包;

l 三、按需做一些必要的採購,如採購相關軟件,開發包,服務器、專用設備等,此時一般會採用項目管理軟件進行系統研發的管理。

3、大型團隊

團隊領導:一般爲作爲院校級領導的教授博導,單個項目經費規模爲上億級

學校團隊人數規模:團隊領導組5個,老師50個以上,程序員50個以上,協作單位10家以上,可能其中包括多個副總師單位

此時一般爲大型信息系統,大多是跨學院、跨學校,多單位的聯合項目。整個團隊可以分爲學校內部團隊(由多個學院內的中型團隊組成),體制內協作單位團隊,地方的協作單位團隊(外協單位),上層有需求團隊,使用團隊等。

項目的協調管理,總體設計由技術總體(大學)負責,由於單位多,分系統多,集成聯調都比較複雜,進度、質量等都參差不齊,如果再加上項目管理者經驗和權威性不足,項目的最終結果有時也並不太好。當然如果系統要支持日常使用,就必須不斷的完善改進,只是建設的週期會有點長。

這種情況下,學校內部團隊主要是學校的老師(大部分是年輕的講師)和工程師團隊參與。老師主要負責需求對接和系統設計,工程師團隊負責開發。當情況緊急時,學校也會派出大量的學生(如大四、碩士研究生等)作爲程序員參與系統的編程。但一般來說,學生由於不具備長期持續性,一般不涉及核心業務編程,主要是系統測試維護等外圍工作,或者做些論文相關的研究。

發佈了39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1 · 訪問量 6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