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七年之癢

關於區塊鏈的探討和爭論從未停息。

或許從計算技術的演變歷史中能得到一些啓發意義。


上圖是筆者在某次交流會中提出的。

以雲計算爲代表的現代計算技術,發展歷史上有若干重要的時間點和事件:

  • 1969 - 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現代互聯網的前身,被美國高級研究計劃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提出,其使用 NCP 協議,核心缺陷之一是無法做到和個別計算機網絡交流;
  • 1973 - TCP/IP:Vinton.Cerf(文特•瑟夫)與Bob Karn(鮑勃•卡恩)共同開發出 TCP 模型,解決了 NCP 的缺陷;
  • 1982 - Internet:TCP/IP 正式成爲規範,並被大規模應用,現代互聯網誕生;
  • 1989 - WWW:早期互聯網的應用主要包括 telnet、ftp、email 等,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設計的 WWW 協議成爲互聯網的殺手級應用,引爆了現代互聯網,從那開始,互聯網業務快速擴張;
  • 1999 - salesforce:互聯網出現後,一度只能進行通信應用,但 salesforge 開始以雲的理念提供基於互聯網的企業級服務;
  • 2006 - aws ec2:AWS EC2 奠定了雲計算的業界標杆,直到今天,競爭者們仍然在試圖追趕 AWS 的腳步;
  • 2013 - cognitive:以 IBM Watson 爲代表的認知計算開始進入商業領域,計算開始變得智能,進入“後雲計算時代”。

從這個歷史中能看出哪些端倪呢?

一個是 技術領域也存在着週期律。 這個週期目前看是 7 年左右。或許正如人有“七年之癢”,技術也存在着七年這道坎,到了這道坎,要麼自身突破邁過去,要麼往往就被新的技術所取代。如果從比特幣網絡上線(2009 年 1 月)算起,到今年正是在坎上。因此,現在正是相關技術進行突破的好時機。

爲何恰好是七年?七年按照產品週期來看基本是 2-3 個產品週期,所謂事不過三,經過 2-3 個產品週期也差不多該有個結論了。

另外,先出現的未必是先驅,也可能是先烈。 創新固然很好,但過早播撒的種子,沒有合適的土壤,往往也難長大。技術創新與科研創新很不同的一點便是,技術創新必須立足於需求,過早過晚都會錯失良機。科研創新則要越早越好,最好像二十世紀那批物理巨匠們一樣,讓後人吃了一百多年的老本。

最後,事物的發展往往是延續的、長期的。 新生事物大都不是憑空蹦出來的,往往是解決了前輩未能解決的問題,或是出現了之前未曾出現過的場景。而且很多時候,新生事物會在歷史的舞臺下面進行長期的演化,只要是往提高生產力的正確方向,遲早會有出現在舞臺上的一天。


轉載請註明:http://blog.csdn.net/yeasy/article/details/51757953


發佈了125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46 · 訪問量 53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