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 考研 發展 規劃

前天下午和人聊了很多,一句話:感慨萬千。我想,就目前中國的現實國情,做科研的出路,大概有三種:第一種是有權的,權利和關係保障了他們對科研課題的資源基本上是手到擒來的,這一類是讓別人幹活的;第二種是有水平的,學術造詣和創新思維給了他們很大的迴旋空間,這一類是告訴別人應該怎麼幹的;第三種是有具體能力的,基礎知識和技術經驗保證他們可以勝任具體技術的實現,這一類纔是具體幹活的。以上三種能力都具備的,就目前來看,幾乎沒有。具備第二第三種能力的也是少之又少。一般來說,第一種是當官的或者是學術界有地位的;第二種是學術上很厲害的,甚至有些天賦;以上兩種我們大概是很難一天兩天成就的,也許絕大多數人一輩子也走不到。所以,我們現在只能做第三種人,好好把基本的知識和技術掌握了,沿着別人指出的路子走。我這裏說的是科研,就是科學研究,不談去公司打工的。大家看看吧,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  

現在我談談一個人怎樣會有好的發展。就我們這個社會而言,大家會看到很多不堪入目的事件和人,感受着某些制度的缺陷所帶來的不平。但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可能更多的是在於個人的修養,或者說是人的素質。可在人的原始理性來看,生存絕對是優於發展的。所以,在中國目前這個發展階段,在相當多的人羣還在爲生存擔憂時,過於關注人的修養或者忙於提高人的素質還是沒有足夠的生長土壤的。但這是對整體而言,不是對所有人來說的。對於現今的大家,我想,提高一下個人的修養是必要的,也是會受益終身的。對於念研究生,獲得暫時高於別人的外在尊嚴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提高自己的修養,亦或說綜合素質,纔會在大多數情況下把握更多的可持續發展的機會。無論是做科研還是到公司打工,做得好的人總是有一些相通的東西。我的研究生英語老師在課上說過一句話:人生而富貴,或者生而貧窮。我當時與她爭論了很久,認爲這是唯心的宿命論。但經過了一些事和人,慢慢體會到這句話的意義,其實是在說:有些成功的人所具備的素質,不僅僅說明了他們現在的成功,無論做什麼,他們成功的機會總會比別人大,無論在什麼領域,他們都會更接近成功;有些失敗的人所仰仗的品性,不僅僅證明了他們現在的失敗,無論做什麼,他們失敗的機會總會比別人大,無論在什麼領域,他們都會更接近失敗。有人戲說:成功是一種習慣。這是有道理的,個人的素質基本上是兩個方面的:一個是客觀的勤奮與努力,這是態度;一個是具備的知識視野和道德修養,這個是內涵。這兩個東西缺了哪一個都不行,但只要有一個也會讓你變得優秀。大家讀了這麼多年書,看到自己身邊的同學,可以衡量一下,成績好的或者說優秀的學生,要麼是勤奮的,要麼是具有某種知識悟性的。對於做科研,這兩者就更需要緊密的結合。目前中國的科學工作者們爲什麼越來越少有甚至絕跡於大師級的人物,一方面固然是科學的更艱深發展,另一方面卻是目前理工科功利化傾向的教育。絕大多數理工科學生最缺乏的不是科學知識,而是藝術修養,或者說不太懂得欣賞美、感受美、享受美。做科研是要憑着興趣纔能有更大的發展,而且我們現在缺的就是發現興趣。當然,學術道德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其實做科研或許和到公司打工一樣,成功的地方是相通的。今天說了很多,大家自己鑑別,我說的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  

今天的所得,都是靠過去點點滴滴的艱苦付出積累而來,決不是簡簡單單的隨意自然。很多事情不是我們看到的那麼簡單和堂皇,背後總有我們無須知道的艱苦和不明。所以,無論是看一件事,還是看一個人,都不要妄下斷論。每個人都有優點,相信自己。每個人都有缺點,反省自己。好了,就到這裏。說得有些枯燥或者索然,不知大家是怎麼想的。說說看  
發佈了32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3 · 訪問量 9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