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程序員的真情告白:軟件行業和程序員職業

在這一篇中,作爲總結,想發表一下我對於中國軟件行業以及程序員職業生涯規劃的看法。

  一般,我們認爲這個世界上存在着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第三產業中,以服務業爲人們有最多體會。那麼,軟件應該算作那個產業?一般傳統認爲,軟件行業屬於工業。

  一般來說,軟件按照其最終用戶的不同,分爲兩種:面向個人用戶,爲個人提供各種服務或者娛樂的軟件,以及面向企業用戶,主要爲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的軟件。

  因此,當我們討論中國軟件行業的時候,我認爲有必要把生產這兩種不同軟件的行業分別討論。

  首先,面向企業用戶的軟件,我認爲,從本質上來說,是屬於潤滑劑產業。也就是說,此時,只依靠軟件本身,是無法產生任何利潤和價值的,軟件必須通過依附在某個傳統行業身上,才能夠體現自身的價值。舉例來說,不論CRM也好,ERP也好,還是DB,OA等等一切應用於企業的軟件,如果企業本身經營困難,生產汽車的賣不出汽車,生產電器的賣不出電器,那麼軟件再好,信息化再強,面向困難企業的軟件也一樣不會給軟件企業帶回利潤。因此,傳統企業經營狀況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面向企業軟件的市場的大小。

  也正因爲如此,雖然目前不論在全世界還是隻在中國範圍內,面向企業用戶的軟件行業的市場和總產值,要遠遠超過面向個人用戶的軟件,但是就侷限於中國軟件行業而言,至少在短期內,面向企業用戶的軟件,我認爲並沒有前途。

  是的,我知道如今響噹噹的軟件公司都是面對企業進行服務的,整個軟件市場,特別是e時代排頭兵美國的軟件市場,其絕大部分都是由面向企業的軟件構成的。如果面向企業的軟件沒有前途,那爲什麼作爲我們的榜樣,我們的前驅,處在世界最頂端的美國是這個樣子的呢?

  很簡單,因爲那是美國,不是中國。我認爲,先進的規則、方法,思想、觀念,儘可以先簡單照搬,有了實踐經驗之後,再進行探討和取捨。但是,對於奮鬥的步驟、過程,目標的設定,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

  我們知道,市場規模的大小,市場需求的大小,直接決定了產品的生產規模、成本和前途。我們無法想象,一個需求量長期爲100的市場,能夠容納10個以上的生產能力爲10的企業蓬勃發展。

  面向企業的軟件,其市場就是企業對於信息化的需求。而美國面向企業的軟件市場,就是建立在世界第一,佔全世界經濟總量30%以上(具體數字記不清了,如果有錯,請指正)的經濟實體的基礎之上的。同時,基於其商品經濟的發達,美國企業對於信息化的需求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強的。因此,美國才能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軟件市場,擁有全世界最多、最大的軟件公司專爲企業服務。

  而對於我們來說,社會上生產實際產品,滿足人民真正需要的企業的經營狀況決定了整體經濟的形勢,軟件行業只能順從這個形勢而不是相反。目前中國正處於整體的通貨緊縮,並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內尚看不到好轉的趨勢,整個社會的生產處於一種整體的生產過剩狀態。並且,我國的商品經濟尚處在極不發達的狀態,企業對於信息化的要求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極少數的企業,比如一些壟斷機構,一些經營狀況很好的特異分子,或者基於很特殊的原因,比如國家對於信息產業的扶持,電子政務的推行,纔有對於信息化的需求。整個軟件市場小的可憐。

  與此相對的,則是全國上下,多如牛毛,什麼都能做,什麼技術都精通,敢把牛皮吹得比神州五號還高的大小軟件公司,在小的可憐的軟件市場上進行惡性競爭。

  因此,我認爲,指望依靠面向企業的軟件行業,來達到人們所期望的所謂“作爲支柱產業,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目的,恐怕是不現實的。面向企業的軟件行業不可能脫離和超越整體經濟形勢,它的潤滑劑的性質就決定了它只能和整體經濟形勢一起前進,一起衰退。

  面向企業的軟件在中國難以發展的另一個原因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力資源成本很高,因此使用軟件的相對成本較低。而在中國,人力成本極低,用不用軟件,在成本上幾乎體現不出什麼差別,因此如果不是出於別的原因(政府推動,企業喜歡求新),一般的中國企業很少會有主動使用軟件的熱情。

  這裏附上一個從前一個投資人對於我的某個想法做出的分析:假設某經銷商每年產生14600張發票,他僱傭4個人爲他處理髮票,平均每人每天處理10張,假設每人工資爲2000元/月,一年的工資爲96000,也就是說,如果改用軟件來處理髮票,該經銷商所願意付出的成本不會高於96000元。也就是說,假設半年開發完成這個軟件,每個月的開發成本不能超過16000元,除去運營成本,這些錢能僱幾個程序員?軟件公司又能得到多少利潤?96000元,能開發一個什麼樣的軟件,大家心裏清楚。不要覺得處理髮票簡單,其實際的過程可能是很複雜的,對人來說可能不難,而軟件來做想做到不出大錯就很難說了。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自己找美國的例子進行分析。

  並且,就算以美國自己的形勢來說,IT產業的增長必然放緩,不可能再出現前幾年的高速發展。爲什麼?一開始,人們都以爲信息化是點石成金的魔杖,無理智的追捧促成了IT產業的大發展。而如今,很明顯,信息化並不是上帝。

  人們在最初實現信息化的時候,的確得到了極大的好處,比如,海量的數據由文件櫃裏變到硬盤裏的數據庫中,這是革命,是質變,不論付出多麼大的代價,都能夠獲得相稱的回報。但是,隨着信息化的逐漸發展,現在,IT整體的發展趨勢是在精益求精,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去追求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這當然是需要的,但問題是IT的技術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人們的需求,在很多領域裏,對於更先進的IT技術的追求,已經變得沒有實際的意義。打個比方,當初在DOS下編程,往往需要優化程序,提高程序運行的速度,但是,後來的Windows編程,人人都知道很多地方優化不再那麼重要,因爲用1秒還是2秒畫出一個窗口,效率差100%,但對於用戶來說,幾乎沒有意義。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對同一領域持續的投入,其邊際效益遞減,即越到後來,你投入相同的資金,得到的回報是越來越少的。對於信息化的投入也是如此,只不過,由於信息技術極高的發展速度,使信息產業邊際效益遞減的效應來得要遠遠超過其他行業。

  因此,目前,信息化的發展只是量變,企業對於信息化的投入必然因爲收益的越來越少而同樣呈下降的趨勢。不要被站在潮頭的IT巨頭們迷惑了雙眼,信息化的發展是不會單純隨着他們的指揮起舞的。

  綜上所述,我認爲,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內,面向企業的軟件開發前途有限。

  但是,在這其中,有一個特例。那就是爲國際軟件產業提供外包服務。有很多人瞧不起軟件外包服務,覺得那只是爲別人做苦力,自己掌握不了核心技術,終究不過是被人利用。這些並沒有錯。但是,目前中國軟件產業,最缺乏的,實際並不是技術,而是資金。如今IT產業的技術進步,實際上都是和成百上千萬的資金投入聯繫在一起的。沒有資金,是不可能研發出真正先進的技術的。而軟件外包服務,是目前來源最可靠,最穩固,能夠獲得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同時,還能夠鍛鍊和培養大批的專業人才。

  因此,我認爲,中國軟件產業當前的出路之一就是大規模的軟件外包服務,先期積累資金和技術人才,做外包爲了有一天不做外包,在有了足夠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積累時候,纔有可能研製自己的技術。

  特別是,目前日本軟件外包業務正方興未艾。對於美國客戶,我們比不過印度人,但是對於日本客戶來說,印度人是無法和我們競爭的(一箇中國人培訓幾個月可以看懂80%的日文文檔,印度人?算了吧)因此,配合當前日本製造業的整體輸出趨勢,對日的軟件外包業務是大有可爲的。

  讓我們再來看面向個人的軟件開發。幾年前,以金山詞霸的降價爲標誌,一般認爲國內的消費軟件市場已經事實上滅亡了。我贊同這個論斷。互聯網和自由軟件運動的蓬勃發展,編程技術的進步,決定了對於軟件公司來說,小型的消費軟件開發註定是一項事倍功半的事情。

  但是,消費軟件並不是面向個人的軟件的全部。我認爲,中國軟件產業當前除去外包業務的第二條出路,正是面向個人的軟件開發。

  隨着科學技術、社會的進步,人的慾望和要求是在逐漸增加的,並且這種增加是一種單調上升的過程。目前,隨着互聯網,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個人的信息化要求越來越多,而且隨着技術的發展,只會越來越多,而不會變少。並且,這種信息化的要求幾乎是以指數倍的速度在增長,其發展的迅猛程度,決不遜於計算機技術本身的發展。前面說過,市場的大小決定一個產業的前途和命運,因此,個人對於信息服務的這種增長極爲迅速的需求,決定了提供面向個人的信息服務,是一項極有前途的工作。

  我們只要稍微回顧過去幾年的歷史,就可以發現,當一種信息服務能夠滿足個人用戶的需要的時候,不論是即時通訊服務(ICQ、QQ、MSN),還是手機短信服務,等等,其發展的速度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一種近乎爆炸的程度。因此,我們絲毫不用懷疑這個飛速增長的市場是否能夠成爲軟件產業的希望。這種提供面向個人的信息服務的軟件開發,正是中國軟件產業的真正出路。

  當然,這並不是說,隨隨便便搞個什麼提供信息服務的軟件就能夠賺錢了。開發用戶不需要的東西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出路。重要的是開發真正能夠滿足用戶需要的軟件。

  那麼,什麼纔是用戶需要的?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任何書本能夠明確的告訴你用戶需要的是什麼。甚至用戶自己,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都並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至少不能夠清楚的描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即時通訊服務,短信服務在出現之前,也並沒有什麼用戶去明確要求這個東西。因此不要覺得現在好像用戶沒有什麼需求了,只是還沒有人發現而已。

  所以,在這裏,再沒有什麼比商業眼光,嗅覺,敏銳的察覺用戶潛在的需求更重要的了。我認爲,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帶來的普通用戶對於信息服務的不斷迅猛增長的需求,蘊含了無數的機遇與希望。

  普通用戶到底需要多少種,需要什麼樣的信息服務?沒人知道。這個產業的發展幾乎沒有任何的限制,成功的唯一要素就在於你是否能夠先於別人找到用戶真正需要、感興趣的東西,並且即時的把它提供給用戶。

  用戶的需求可能很難察覺,可能很複雜,但也可能很簡單,很明顯,捅破一層窗戶紙馬上每個人都明白。舉一個我mm在飯桌上提出來的意見:爲什麼手機短信服務不能跨越國家?我當時就一愣。這個難嗎?一點都不難,只要兩端的電信服務商達成協議,可以使用互聯網在電信網絡之間傳送信息,成本幾乎不會增加。當然我並不是說這個意見有什麼現實意義,因爲需要這種服務的人畢竟在少數(不然也不會隨便公開)。我只是想就這個例子說明,有時候,創意就在你身邊,只是你還沒想到而已。

  同時,這也是一個健康的、公平的市場,沒有長官意志,不用跑關係,成功就只依賴於你能不能取得用戶的歡心。

  當然,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在這個時代,好的創意很快就會被別人模仿,因此要注意自己提供的服務,要通過一定的方法和形式讓別人難以模仿。在這方面,很多商業教科書上會有專門的講授。

  綜上所述,我認爲中國軟件產業當前的出路就只有兩個:軟件外包服務和麪向個人的信息服務。

  然後,讓我們來討論程序員的這個職業的前途。

  坦白的說,雖然身爲程序員的一員,但是根據前面對於中國軟件產業的整體預測,我認爲,目前,中國程序員這個職業基本上可以說沒什麼前途。

  如果說軟件行業的興衰繫於整體經濟形勢的好壞,那麼,程序員個人的前途,就直接由軟件企業經營的好壞來決定。而很遺憾,目前中國本土所有的軟件公司,都處在資本的原始積累狀態。一方面,軟件企業需要通過軟件開發積累資本,求得發展,另一方面,市場形勢嚴峻,能不能在這樣的市場上發展起來,是絕對的未知數。兩相綜合,市場上沒有多少錢,軟件企業要賺錢,那麼,還能夠剩下多少殘渣,給軟件行業最底端的程序員呢?就算是那些大名鼎鼎的大公司,雖然在資金上可能比較寬裕,但是同樣因爲面臨着不知道該向什麼樣的市場發展,不能夠保證投入資金一定能夠得到回報,因此不敢在程序員身上投入多少資金。

  目前,大的軟件企業都集中在幾個主要的大城市。我在北京,就以北京爲例。相信大家也知道,北京的房價之高,不要說中國程序員,就是美國程序員要買到稱心的房子也需要咬咬牙。幾乎很少有軟件公司考慮過自己的員工公司之外的生活問題,爲了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都只會殘酷的透支程序員生命和生活,無限制的無償加班,超重的工作壓力,僅能餬口的薪水。程序員也是人,也需要自己的生活,要娛樂,要戀愛,要買房,要成家,要生小孩,就憑當前的形勢,過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幾乎是中國程序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因此,我認爲,當前我們的出路就只有如下這些。

  本科畢業,剛出校門不滿3年的同學,你還年輕,你的生命還有希望,你有權不屑的唾棄我的悲觀,你還能夠繼續承受簡單而清苦的日子。只要你對於你所在的公司有信心,就努力吧。通過你的奮鬥,像個苦行僧一樣,無慾無求一心工作,你也許能和你的公司一起成長起來,到那個時候,再來笑話我好了。

  其他所有的朋友們,像我一樣,年紀不小了,生存的責任和壓力越來越大。我們必須考慮一些編程以外的東西了。我認爲我們的目的應當只有一個,那就是找一份比較穩定,收入足夠支撐我們未來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要求我們像年輕人一樣過苦行僧生活的工作。

  結合前面我的分析,其實我們的目標已經很明確了:脫離中國軟件行業,努力爭取被外國資本家剝削,去外企工作;從事軟件外包業務;投入面向個人信息服務的軟件開發。

  外企工作好,人人都知道,外國資本家已經吃的比較肥了,不至於再跟我們這些小蝦米計較。如果從事軟件外包業務的話,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參加日本企業直接投資的企業,千萬不要加入中國人自己辦的公司,那裏的狀況和普通的公司不會有什麼區別。所以這個選擇從本質上講其實也是去外企。而最後一項,坦白的說,這是最有希望但風險也最高的選擇。您有權爲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而且,一旦成功,我輩外國資本家的奴隸是隻能仰望的。在這裏,先預祝您成功。

  因此,我想跟大家說的是,不要在國內衆多水平低下的軟件公司中浪費時間了,我們應該從現在起就立下一個目標,爭取上面三個歸宿中的一個。從今後,一切都要爲了自己的目標而努力,絕對不要再在國內的普通軟件公司身上浪費寶貴的青春,從一個垃圾公司輾轉到另一個垃圾公司了。程序員有權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生活要有目的性,讓我們一起爲了自己的未來而奮鬥!

發佈了31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3 · 訪問量 4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