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是雲計算?

   

從IT走向KT

如果從1911年IBM的前身——“計算製表記錄公司”(CTR)成立算起,到現在整整一個世紀,信息技術(InformationTechnology, IT)是已垂垂老矣,還是仍如日中天?事實上,IT真正革命性的序幕纔剛剛拉開,而前行的方向就是知識技術(Knowledge Technology,KT)。

我們來看一組數字:工業革命後西方以文字爲載體的知識(書籍等)約每十年翻一番;1970年以後,知識大約每三年就可以翻一番;IDC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信息總量如今每年就增長一倍。美國南加州大學Martin Hilbert博士的團隊在一份報告中也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數據,整個人類已經存儲了295EB容量的信息(僅指世界上的圖書館、電腦、DVD和報紙所包含的數據量)。如果我們將人類的信息數量與地球上的沙粒進行比較的話,那麼人類的總信息量是其315倍。如果將295EB的容量完全寫入CD光盤中再將所有的光盤一張張疊加起來,那麼這樣一個光盤疊加起來的圓柱體的高度將比地球到月球的距離還要長。

近一個世紀前的1912年,英國皇家海軍面臨一個選擇:英國艦隊的未來動力是用本土煤,還是新科技進口油。當時的海軍大臣丘吉爾力排衆議,成就了以油爲動力的皇家艦隊的海上霸權。“如果信息和數據就是IT時代的海洋,那麼雲計算就是使得人類能夠在這個海洋中遨遊的石油。”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曾這樣斷言。而這個動力之源,將推動人類駛向知識新時代。

如同在工業革命以前,人類已經積累了對煤炭、石油,以及物理、機械方面的知識,而只有真正大規模地運用這些能源,或者對能源成功進行轉化,實現大規模的社會化生產創造和使用,才意味着工業革命的成熟;我們今天的信息革命只走了前半程,也就是信息的累積、創造的手段和技術的儲備,伴隨着雲計算的誕生,已經走到了大規模知識管理、分享、應用和再創造的時候了。

試想一下,難道我們真的需要每家每戶都保存一堆硬盤,甚至是DVD刻錄盤才能夠收藏數據,需要有一臺甚至幾臺裝着一大堆需要不斷增減或者更新的軟件的電腦?難道我們真的確信,不同地域之間永遠要存在巨大的差別:小城註定閉塞,邊遠代表落後,農村一定就是文化的荒漠?還有我們的生活方式、知識傳承、財富創造、時間、空間、身份背景和文化環境,所有的這些能否被技術創新有效打破?伴隨雲計算而來的不僅是技術上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創新思維的方式:正如“蘋果”所能改變的我們的世界一樣,一切皆有可能。

 

爲什麼是雲計算?

對於雲計算的評論,在參加過的種種會議和活動中存在兩種最典型的質疑:一是雲計算概念模糊,應用存疑。即便存在着很多業內很工整的答案,諸如雲就是資源網絡可以按需使用、隨時擴展的模式;諸如雲服務就是虛擬化,是網絡計算;諸如雲計算就是IASS、PASS、SASS,等等。還可以詳細描述雲計算就是信息社會的動力系統,類似人類城市化過程的自來水系統,電氣化革命中的電力系統。打開龍頭,水流出現;按下開關,黑洞洞的房間立即明亮起來。正如1949年約翰?馮諾依曼曾經說過的:“我們用計算機技術所取得的成就似乎已經達到了極限;不過,人們下這樣的斷語時應該小心,因爲這種話往往在五年之後就會顯得相當愚蠢。”

雲計算作爲一種技術趨勢,而不是單一的技術,虛擬化、大數據處理僅是它的一些方面,關於雲計算的未來,我們現在還遠不能斷言。目前的情況正如互聯網剛剛出現的時候,我們能夠看見Email、看見門戶、看見論壇,但是我們看不到Google、Twitter、Facebook,今天的雲,我們能看到Amazon、Apple、Salesforce,看到雲端存儲,看到虛擬化,看到終端應用,但在這新舊交替、旭日初昇的時候,遙遠的地平線上,雲疆域的版圖還遠未完整呈現出來呢。

另一種意見就是雲計算只是傳統IT下創造的新概念,沒有特別創新的東西,遠不如對量子計算機這樣的東西的探討來得興奮。事實是這樣嗎?自工業社會以來,一般都認爲財富的創造是與對能源等生產要素的運用能力聯繫在一起的,隨着知識社會的曙光降臨,數據和信息無疑將成爲知識時代起決定作用的生產要素,而數據和信息就是雲端的構成主體,也將成爲其化云爲雨,以知識普惠社會的根本。可以說,未來社會的大腦和中樞神經,很可能就是一朵朵的雲,整個信息社會的大地,將成爲一片片的雲,所有的應用和創新,都將搭載其上。這很像《阿凡達》中仙境一樣的懸浮山,雲平臺有可能成爲IT結構的基礎單位,雲時代的每一個人,也都同時成爲知識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這是人類知識生產和消費方式顛覆性的變革,因爲其所能帶來的變化也必然是顛覆性的。

 

建造“通天塔”

《聖經?舊約?創世記》第11章寫道: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爲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因此失敗,人類自此各散東西。通過雲計算,人類自己搭建起五彩祥雲,和知識時代這個上帝對話。當知識成爲社會創造力的源泉,雲計算以及隨之而來的知識技術(KT)改變這個世界的能力,也許將比工業革命來得震撼得多,它將實現人類知識的大會聚、大整合、大分享和大創造,它就是人類社會另一座通天塔。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雲計算不但將改變知識創造、記憶、分享和增值的方式,雲也將成爲信息社會的本身:雲是集羣社區、是智能城市、是教育、是醫療,是娛樂、是交通,還是創造的平臺,現實社會的種種投影,都將在雲端得以呈現;這將是一種知識民主化的過程,社會知識地圖的架構、知識資源的分配、人羣屬性的重建、知識體系的重建都將在雲上得到呈現。

同時,以云爲基礎的知識技術也將改變經濟定律,如規模經濟,定製化的成本降低(例如Apple Store、Cloud TV等);還將改變衆多產業的模式,以往電視、電腦終端到達客戶手中,也許可以意味着銷售行爲的終結,現在,一切纔剛剛開始呢;知識技術甚至將改變工業社會約定俗成的東西,勞動力、甚至資本的重要性,都可能在知識資本的光芒下黯然失色;企業組織形式、企業結構和管理方式也會隨之改變。而至於現實社會中困擾已久的教育、醫療、就業等各種社會鴻溝和資源分佈的不合理,也將在雲的時代獲得根本改變的可能。

彼得?德魯克曾堅定地指出,知識就是一切(Knowledge is all)。阿爾文?托夫勒在《財富的革命中》也說道:“第三次即最近的一次財富浪潮,用愈加精深的知識替代工業生產、土地、勞動和資本等各種傳統因素。”他提出,知識就是明天經濟的“石油”。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中描述到“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發展時也說:“在信息社會中,我們將知識生產系統化了,並擴大了我們的腦力,借用一個工業上的比喻,我們不久就會大量生產知識,而且這些知識是我們經濟的驅動力。”在三位大師看來,我們的社會最終必將是“知識大生產的社會”。

正如傳統機械、電力的發明延展和解放了人類的手腳,雲的誕生將更大範圍地延展和解放人類的智力。當我們把爆炸性的外部數據儲存量(Big Data)和我們所有60億人大腦裏的知識都加在一起時,我們就能得出我們人類的“知識資源總量”(Aggregate Supply of Knowledge,ASK)。並且,我們不單單是在擴大知識資源總量,而且還在改變它的組織、獲取的方法。這樣一個信息結構、資源和形式重新分類、構造、索引的過程,也是社會知識系統自然進化的過程。

借用德魯克先生的名言:“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人類社會將變得非常不一樣。”當然,通天塔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們邁向知識社會之路也不會一馬平川,這一過程中最大的約束永遠不是單純的技術,而是想象力、智慧和信心的積累。

      更多內容,詳見:http://www.ciodongcha.com/plus/view.php?aid=795

 

發佈了0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 · 訪問量 1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