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网学习笔记(5)—— MAC协议的设计目标 和 LEACH协议


一、无线网络的设计目标

1、通用无线网络
 ① 存在问题:无线网络需要满足众多终端节点的上行或下行链路传输需求。
 ② 目标:高公平性、高吞吐量。(强调节点公平的最大化通信带宽利用率)
 ③ 追求:节点的数据能高速且完整地传输给接收方。
 ④ 默认条件:每个节点都有充足的能源供应。


2、无线传感网络
 ① 存在问题:无线网络整体需要更长的生存时间。
 ② 目标:高能量效率、高适应性、高可靠性、可扩展性、低延时和可预测性。
 ③ 追求:节点间协同完成一项任务。
 ④ 默认条件:每个节点都有能源限制。


二、MAC协议的设计目标

 MAC协议的设计目标是依据无线传感网(WSN)中存在的问题而设定的,MAC协议是构建WSN的基础,当MAC协议能够实现高能量效率、高适应性、高可靠性、可扩展性、低延时和可预测性,实质上也就实现了WSN中的设计目标。


1、针对能量效率的MAC协议设计

  • 目标1:实现动态能量管理(使节点在不同的状态下进行切换)
      ① 工作状态(Active Mode):消耗能量较大,如发送数据时。
      ② 空闲状态(Idle Mode):消耗能量较低,如节点无任务时。
      ③ 睡眠状态(Sleep Mode):消耗能量极低,可被唤醒并转至其他状态,如节点不收发数据、不感知环境时。

  • 原因:WSN中的流量通常既有周期性突发的特点,因此动态能量管理是一种有效的节能方式。

  • 目标2:降低MAC协议的开销(使MAC协议在交互过程中的协议开销降低)
      ① 精简报文头的设计
      ② 降低交互过程的时间周期
      ③ 精简报文交互的步骤
      ④ 控制交互过程中所使用的报文数量
      ⑤ 提高交互过程中逻辑的可靠性

  • 原因:WSN中的MAC协议直接控制着物理层空口的使用,因此MAC协议的优良设计可以提高能量效率。

补充:空口即空中接口,是基站和网络节点之间的无线传输规范,定义每个无线信道的使用频率、带宽、接入时机、编码方法以及越区切换等内容。


2、针对可扩展性的MAC协议设计

  • 目标:使用分布式的MAC协议(依赖局部信息进行无线资源的接入控制)
      ① 每个节点依据自身感知到邻近节点的信息,然后控制自身信道的接入。当无线网络达到收敛后,达到信道利用率的次优解。
      ② 网络被分层管理,形成多个簇,簇内使用星形拓扑,而簇间可以使用点对点拓扑(Ad hoc)或星形拓扑。

  • 原因:WSN中通常采用多跳和对等的通信与组网模式,大部分节点的能源受限,网络规模经常发生变化,集中式管理的MAC协议一般难以在WSN中良好工作,因此需要采用分布式MAC协议。

补充:收敛对于路由协议,表示的是网络上的路由器在一条路径不能使用时必须决定替代路径,并且是在最佳路径的判断上所有路由器达到一致的过程。


3、针对适应性的MAC协议设计

  • 目标:使用动态的MAC协议(基于当前的需求和网络状态实现介质访问控制)
      ① WSN需要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可以根据网络的变化做出动态调整。(如拓扑结构、网络规模、节点分布密度等)
      ② MAC协议需要适应网络的变化而不是显著地增加开销。

  • 原因:WSN中的网络变化会影响网络整体的介质控制,从而产生大量的开销,固定的MAC协议一般难以在WSN中良好工作,因此需要采用动态的MAC协议。


4、针对低延时和可预测性的MAC协议设计

  • 目标:使用时延约束的MAC协议(传感器数据的采集、汇聚和传输等过程需要尽可能在时延截止期内完成)

  • 原因:WSN中的时延控制需要全局考虑,许多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时延,并且确定理论的时延上界需要考虑网络的整体设计,因此需要采用时延约束的MAC协议。


5、针对可靠性的MAC协议设计

  • 目标:使用高可靠的MAC协议(着重关注节点失效和信道传输错误,能够检测和恢复传输差错和传输碰撞)

  • 原因:WSN中需要一个可靠性高的环境,而MAC协议的设计会影响可靠性,因此需要采用高可靠性的MAC协议。


三、LEACH(Low 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协议

1、概念:一种面向微传感器网络的低能耗自适应分簇的分层式MAC协议。

2、特点:① 自适应、自动分簇
     ② 数据传输局部控制
     ③ 低能耗媒质接入
     ④ 可根据特定应用进行数据融合

3、协议流程:

Step1建立阶段(分布式分簇形成算法:无需全局控制、灵活、容错性高)
  ① 动态地自适应成簇,并且确定簇头。
  ② 每个簇建立自己的调度表。
  ③ 簇头能量消耗较大,簇头会轮换。

Step2稳定阶段(簇头协调簇内数据传输)
  ① 簇内节点发送数据给簇头,进行低能耗的通信。
  ② 簇内通信基于TDMA(时分多址)的无竞争MAC协议,无干扰,每个节点都被分配有固定的传输时隙。
  ③ 簇间通信基于CSMA(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的基于竞争的MAC协议,存在潜在干扰。

补充:通过直接序列扩频通信(DSSS)技术,将每个簇分配到不同的特定扩频序列,可以克服簇间的通信干扰。并且部分保留扩频序列用于簇头和基站之间的通信(采用结合DSSS的CSMA技术)。

4、改进方案LEACH-C协议(依靠基站确定簇头)

 ① 基本思路:在建立阶段,每个传感器节点都将自身的位置和能量信息传送到基站,基站根据收集的全局信息选择簇头,并通知其他节点按LEACH方法加入簇群。
 ② 优点:得到最优的分簇方案。
 ③ 缺点:需要使用到位置跟踪的方法,每个节点也需要与基站进行通信,扩展性不高,并且可能产生较大的控制开销。



发布了49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1 · 访问量 3043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