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移動通信,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Part.1:電報電話,近現代通信的開篇

 

通信的歷史,從人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就開始了。

 

在原始社會,部落成員進行狩獵活動時,就會互相通信。不過當時的通信方式較爲落後,“基本靠吼”。

 

隨着歷史車輪緩緩向前,人類社會組織規模不斷擴大,出現了城邦甚至國家。通信技術也隨之不斷演進,引入了很多新穎的通信方式和工具。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烽火旗語、擊鼓鳴金、驛站書信等等。

 

這些通信手段雖然落後,但是加強了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繫,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到了19世紀,隨着電磁理論的出現和成熟,通信技術終於迎來了跨越式的發展。

 

1837年,美國人塞繆爾·莫爾斯(Samuel Morse)發明了莫爾斯電碼和有線電報。莫爾斯的發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讓人類獲得了一種全新的信息傳遞方式,這種方式“看不見”、“摸不着”、“聽不到”,完全不同於以往。

 

塞繆爾·莫爾斯(1791-1872)

 

1839年,全球首條真正投入運營的電報線路在英國出現。這條線路長約20公里,由查爾斯·惠世通和威廉·庫克發明。

 

39年後的1876年,美國人亞歷山大·貝爾(Alexander Bell)申請了電話專利,成爲了電話之父。雖然真正的電話之父應該是安東尼奧·穆齊(Antonio Meucci),但他當時一貧如洗,連申請專利的錢都沒有,導致被貝爾撿漏。

 

亞歷山大·貝爾(1847-1922)

 

1896年,意大利人伽利爾摩·馬可尼(Guglielmo Marchese Marconi)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無線電通信,通信距離爲30米(次年達到2英里)。

 

伽利爾摩·馬可尼(1874-1937)

 

至此,人類敲開了“無線”通信世界的大門。

 

▋Part.2:蓄力爬坡,爲了更完美的綻放

 

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電子技術成熟度和材料工藝方面的限制,通信技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發展緩慢。尤其是無線通信方面,通信距離、安全性、容量和穩定性的問題始終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直到30年代末,終於有一個極具新意的通信工具出現,那就是步話機。

 

二戰期間,美國軍方意識到戰場無線通信的重要性,牽頭髮明瞭世界第一臺無線步話機SCR-194。後來,摩托羅拉公司參與了這個項目,研發了後續型號SCR-300和SCR-536,成爲了那個時代的標誌。

 

摩托羅拉公司SCR-300軍用步話機

 

軍用步話機是無線通信技術的一次重大創新。它的出現,讓人們開始憧憬無線通信能夠帶來的美好生活。

 

二戰結束後,有兩個重要的事件,爲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一個事件,是信息論的提出。

 

1948年至1949年間,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美國數學家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先後發表了兩篇劃時代的經典論文——《通訊的數學原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和《噪聲下的通信(Commun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oise)》。

 

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1916-2001)

 

在論文中,香農詳細且系統地論述了信息的定義,怎樣數量化信息,怎樣更好地對信息進行編碼。香農同時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用於衡量消息的不確定性。香農還提出了香農公式,闡述了影響信道容量的相關因素。

 

這兩篇論文宣告了信息論的誕生,也爲後續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正因爲香農的傑出貢獻,他被稱爲“信息論之父”,也被公認爲通信行業的“祖師爺”。

 

第二個事件,是半導體晶體管的發明。

 

1947年,同樣是來自貝爾實驗室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約翰·巴丁 (John Bardeen)和沃爾特·布拉頓(Walter Brattain),共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半導體晶體管。

 

 

晶體管的發明,開啓了集成電路的時代。電子元器件的體積和性能,開始朝着摩爾定律的方向發展。

 

信息論和晶體管,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對於通信技術來說,它們加速了第二次技術飛躍的“蓄力”過程,爲移動通信大跨越提供了可靠保證。

 

1958年,蘇聯工程師列昂尼德.庫普里揚諾維奇發明了ЛК-1型無線電話。這個電話雖然只能裝在汽車上使用,但是已經有了移動電話的雛形。

  

列昂尼德·庫普里揚諾維奇

 

到了60年代,以摩托羅拉和AT&T爲代表的科技公司,非常看好民用小型無線通信設備的市場潛力,開始加大對移動電話的研發投入。

 

終於,進入70年代後,在半導體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共同刺激下,人類迎來了民用無線通信技術的大爆發。

 

▋Part.3:從1G到4G,波瀾壯闊的通信技術跨越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紐約街頭,掏出一個約有兩塊磚頭那麼大的設備,並對它說話,興奮得手舞足蹈,引得路人紛紛側目。

 

這個人,就是馬丁庫帕,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師。而他手上的設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手機。

  

馬丁庫帕和他發明的手機

 

馬丁庫帕當時撥出的第一通手機電話,打給的是他在貝爾實驗室的一位競爭對手。對方當時也在研製移動電話,但尚未成功。庫帕後來回憶道:“我打電話給他說:‘喬,我現在正在用一部便攜式蜂窩電話跟你通話。’我聽到聽筒那頭的‘咬牙切齒’——雖然他已經保持了相當的禮貌。”

 

手機的發明,標誌着1G時代的開始,也標誌着移動通信時代的開始。

 

1G時代,處於行業領導地位並且擁有話語權的,是美國的摩托羅拉公司和AT&T公司(當時貝爾實驗室屬於AT&T公司)。

 

1978年,貝爾實驗室在芝加哥完成了先進移動電話系統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的實驗,並且在1983年投入運營。AMPS 就是世界上第一批1G通信系統。它採用的是頻分多址(FDMA)技術,基於蜂窩結構組網,可以支持手機在整個服務覆蓋區域內自動接入公用電話網。

 

在AMPS之後,陸續有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出了自己的1G標準,例如北歐的NMT、英國的TACS、西德的C-Netz,還有日本的JTAGS。這些都是國家標準,並沒有進一步形成國際標準。

 

1987年11月18日,在第六屆全運會開幕前夕,我國第一個TACS模擬蜂窩移動電話系統在廣東建成並投入商用(採用的是瑞典愛立信的設備),實現了我國移動電話“零”的突破。

 

中國第一個無線基站

 

雖然1G在很多國家開花結果,但是事實上,它並不是一個成熟可靠的技術。主要是因爲它採用的是模擬信號技術,這種技術導致通信系統的保密性差,容量低,通話質量差,信號不穩定等一系列問題。

 

80年代後期,隨着大規模集成電路、微處理器與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的更進一步發展和成熟,人們開始研究將數字技術引入到移動通信系統中。

 

於是,很快我們就迎來了2G。

 

1982年,爲了改變美國在通信標準領域一家獨大的現狀,歐洲郵電管理委員會成立了“移動專家組”,專門負責通信標準的研究。這個“移動專家組”的法語縮寫是GroupeSpécialMobile。後來,這一縮寫的含義被改爲“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s),也就是大名鼎鼎的GSM。

 

GSM的成立宗旨,是要建立一個新的泛歐標準,開發泛歐公共陸地移動通信系統,並提出了高效利用頻譜、低成本系統、手持終端和全球漫遊等要求。

 

隨後幾年,歐洲電信標準組織(ETSI)完成了GSM 900MHz和1800MHz(DCS)的規範制定。1991年,GSM系統正式在歐洲開通運行,標誌着移動通信正式步入了2G時代。

 

此後,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基於GSM技術建立起自己的移動通信網絡,GSM變成國際上最受歡迎的移動通信標準。

 

與此同時,另一個2G通信標準也被逐漸發展起來,那就是CDMA。

 

CDMA所基於的擴頻技術其實在二戰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當時的好萊塢女星海蒂·拉瑪和鋼琴師喬治·安太爾合作,發明並申請了擴頻通信的專利。海蒂拉瑪也被後人稱爲“CDMA之母”。

 

海蒂·拉瑪

 

但是擴頻通信當時並沒有引起美國官方的重視,只是在二戰之後的冷戰期間,被用於軍用保密通信。

 

到了80年代,美國高通公司發現了擴頻通信的商業價值,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CDMA通信技術。

 

高通創始人埃爾文·雅各布(Irwin Jacobs)

 

1991年,高通正式開展了CDMA系統的現場試驗。1993年,CDMA被作爲美國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標準IS-95A。1995年,CDMA系統在香港、韓國首先入網使用,然後在美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推廣。

 

此時,全球移動通信領域就形成了GSM和CDMA進行全面競爭的局面。

 

GSM的核心是TDMA(時分多址)技術。CDMA的核心是碼分多址。從技術的層面來說,CDMA比GSM更爲優秀。它的容量更大,抗干擾性更好,安全性更高。 

 

但是,CDMA起步較晚,GSM已經在全球佔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是事實上的全球主流標準。再加上使用高通的CDMA,需要繳納鉅額的專利授權費。所以,雖然同屬2G標準,CDMA的影響力和市場規模和GSM無法相提並論。

 

1993年9月,我國在浙江嘉興正式開通了國內第一套GSM移動通信系統,設備由上海貝爾公司和阿爾卡特公司提供。

 

GSM開通典禮現場

 

此後,全國各地都採用GSM技術和設備進行移動通信網絡建設。

 

1999年,國家啓動CDMA網絡的建設。2002年1月8日,聯通CDMA網絡正式開通。至此,我們國家就有了GSM和CDMA兩種2G網絡。

 

在2G高速發展時期,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發生,那就是互聯網的爆發。

 

80年代,計算機技術日益成熟,計算機網絡技術也隨之得到蓬勃發展,相關基礎理論逐漸完善,並最終催生出強大的互聯網(Internet)。

 

互聯網崛起之後,數據通信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長。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人們通信的主要傳輸內容爲話音。互聯網出現之後,通信網絡的主要傳輸內容開始變成了計算機數據報文。這些數據報文,也就是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文件的載體。

 

傳統的2G網絡,以語音業務爲主,無法滿足用戶對數據業務的需求。爲了改變這一局面,讓用戶可以用手機上網,整個通信行業加緊了對3G的研發。

 

1996年,歐洲成立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MTS)論壇專注於協調歐洲3G 的標準研究。以諾基亞、愛立信、阿爾卡特爲代表的歐洲陣營,清楚地認識到TDMA不是CDMA的對手。於是,他們開始拋棄TDMA,擁抱CDMA,開發出了原理相類似的W-CDMA系統。

 

爲了能夠和美國抗衡,歐洲還聯合日本等採用GSM標準的國家和地區共同成立了3GPP組織(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合作制定全球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

 

反觀北美陣營這邊,內部意見存在分歧。以朗訊、北電爲代表的企業,支持WCDMA和3GPP。而以高通爲代表的另一部分勢力,聯合韓國,組成了3GPP2組織,與3GPP抗衡。他們推出的標準,是基於CDMA 1X(IS-95A)發展起來的CDMA2000標準。

 

中國在這一時期,也推出了自己的3G標準候選方案(也就是大家熟知的TD-SCDMA),共同參與國際競爭。這是有史以來我們國家第一次在世界通信領域提出自己的標準。

 

經過激烈的角逐和博弈,最終,ITU國際電信聯盟確認了全球3G的三大標準,分別是歐洲主導的WCDMA,美國主導的CDMA2000,還有中國的TD-SCDMA。

 

 

從名字也看出來了,三大技術都和CDMA有密切的關係,都是基於碼分多址(CDMA)技術的。

 

在碼分多址(CDMA)技術的加持下,3G網絡的速率相比2G有了大幅的提升,達到了14.4Mbps(WCDMA理論下行速率),可以滿足基本的多媒體業務需求。

 

雖然3G標準被很快被確定下來,但是並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應用和建設。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爲2000年左右的全球金融危機,互聯網泡沫破碎,很多IT和通信企業元氣大傷,要麼倒閉要麼裁員,無力進行3G的建設。另一方面,是因爲當時用戶對3G的需求並不強烈。那個時候,普通用戶手裏的手機基本上以功能機爲主。這些功能機,根本用不到那麼高的網速。

 

終於,到了2007年,喬布斯帶領下的蘋果公司成功推出了iPhone智能手機,打破了僵局。Iphone的高清觸摸屏,還有App Store(應用商店),讓所有手機用戶耳目一新。谷歌公司緊隨其後推出的安卓操作系統,也進一步刺激了智能手機的普及。

 

智能手機需要更高的網速,於是,3G開始走出低谷,成爲各國運營商爭相建設的“香饃饃”。智能手機+3G網絡,開啓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的生活開始隨之發生鉅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iPhone拯救了3G,也拯救了當時的通信行業。

 

智能手機的發展速度實在太快。沒過多久,人們就發現,即便是3G,也不足以滿足網速需求。於是,4G標準的制定,也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大家現在都知道,我們目前全球使用的4G,基本上都是LTE技術。但是,LTE成爲4G全球標準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2003年,負責制定Wi-Fi標準的IEEE(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引入OFDM(正交頻分複用技術),推出了802.11g標準,大幅提升了Wi-Fi的傳輸速率(達到了54Mbps),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於是,以英特爾爲代表的IT廠商們,針對蜂窩移動通信市場,推出了802.16標準,意圖和已有3G標準進行競爭。這個802.16,就是當年火遍全球的WiMAX。

 

面對WiMAX的挑戰,以3GPP爲代表的傳統通信行業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於是,他們在3G基礎上,加緊了技術研究和標準開發。

 

2008年,3GPP提出了長期演進技術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作爲3.9G技術標準。後來,在2011年,3GPP又提出了長期演進技術升級版 (LTE-Advanced) 作爲4G技術標準。不管是LTE還是LTE-A,都採用了OFDM技術,也算是師夷長技。

 

各個網絡制式的速率對比

 

 

就在3GPP大力發展LTE的同時,以高通爲首的3GPP2也沒閒着。

 

2007年,高通提出了UMB(Ultra-Mobile Broadband)計劃,作爲CDMA2000的下一代演進。但是因爲高通在3G時期的專利實在太過昂貴,所以UMB並沒有得到多少企業的支持。大部分運營商和設備商都投入到3GPP的LTE陣營。

 

後來,因爲UMB實在無人問津,所以高通乾脆停掉了這個項目,自己也加入了3GPP。

 

前面說的挑戰者WiMAX,後來也因爲產業鏈和兼容性等等原因,發展過程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最終整個陣營分崩離析,樹倒獼猴撒。

 

於是,經過激烈的角逐,LTE笑到了最後,成爲了世界上最主流的4G移動通信標準。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今天。

 

▋ 篇後語

 

從電報到4G,我們經歷了將近兩百年的時間。正如前文所說,這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通信的內容從文字到語音,再到多媒體數據。通信設備越來越小巧方便,通信的資費也越來越低廉。

 

從技術的角度來說,通信實現了從有線到無線,從模擬到數字,從頻分到時分,再到碼分、正交頻分,從語音交換到數據交換。移動通信系統的容量不斷提升,安全性和穩定性也不斷提升。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所有這些成果和進步,都是無數通信人一點一點努力奮鬥換來的。

 

如今,我們處於一個通信極爲便利的時代,移動互聯徹底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也極大地推送了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接下來,通信又將走向何方?萬衆期待的5G,能不能延續通信的榮耀和輝煌?讓我們拭目以待!

發佈了180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72 · 訪問量 25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