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讀後感

這本書,算是這幾本書看下來,乾貨滿滿的一本了,尤其是最後一章的臨界知識和第二章的學習心態,完全改變了我的認知.

收穫一: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纔是知識.
我們平時會瀏覽到大量的信息,但其實這些都是垃圾信息,我們還誤以爲自己是在學習,感動了自己.
我們也看過很多道理,以爲自己看過之後就懂了,其實並沒有真正改變自己的行爲.
只有那些改變了我們行爲,改變了我們認知的信息纔算是知識.

收穫二:一個概念:臨界知識: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臨界知識其實就是底層規律,俗話說的好,萬變不離其宗,很多東西都是在底層原理的基礎上進行千變萬化.
二八定律告訴我們: 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 你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上, 通過掌握臨界知識做到遊刃有餘。
平時學習也是,多掌握原理和概念性的東西,別光追求那些花裏五哨的東西.

收穫三:努力的誤區
我們一直把時間花在想辦法提升“技術效率”上, 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認知效率”。
技術效率: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不斷掌握應對具體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 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術效率。 在這種模式下, 我們遇到每個新問題都要學習新知識。
認知效率: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瞭解問題本質, 瞭解解決方案的底層規律, 能夠讓我們認清楚問題表象背後的實質, 那我們就是在提升認知效率。
在這種模式下,很多看似全新的問題,其實只不過是狡猾的舊問題換了一身裝扮再次出現而已,
我們的學習層次一直無法提升,就是因爲我們掉進了追逐技術效率的遊戲圈套,我們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越多,這讓我們看起來一直在努力,其實是在原地打轉.
所以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認知效率上,去了解問題的本質.因爲具體工作場景的問題和方法是學不完的.
20%的知識比80%的知識更有用, 我們要做的是花80%的時間, 用在這20%的關鍵問題上, 而不是平均地把時間花在各種知識上.

收穫四: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提升認知深度,不僅僅要學習專業領域知識,還要多元跨界,但是不能盲目的多元
想要做到極致,不是說只學某個專業的知識就夠了,也不是簡單地這也學學, 那也學學, 而是要學習與解決某一類問題相關的所有核心能力。
真正牛逼的人,都是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一個人能幹完整個隊伍的活,
以前我只想好好學習Java,好好學習後端,只要專研下去就夠了,不學習前端,但現在發現不能這樣,我應該學習這一類問題的所有能力.當然了,是精通後端,瞭解前端即可.

收穫五: 切勿盲目多元學習,得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纔能有話語權.
在今天這個人才高度流動、 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時代, 競爭越來越激烈, 你必須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 對它的認識足夠深刻, 纔有可能獲得真正的話語權。
盲目追求多元學習, 兼職變現, 表面上看是在提升能力, 其實都是膚淺地拿時間直接變現而已。

收穫六:低水平勤奮陷阱:摘記更多的知識
我們原來的讀書方法太原始
從上學開始, 老師教給我們的讀書方法似乎就是: 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 遇到有啓發的句子就畫線或者摘抄。 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記錄新知識的過程。
可那些摘抄下來的名言警句, 讓我深刻地理解了什麼是“聽過了無數大道理, 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在原始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努力, 就是低水平的勤奮。
原始的讀書方法低效的原因:閱讀+畫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
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 我們讀書的目的, 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
而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的信息, 可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高效行爲。
事實上,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信息與舊經驗聯繫起來。

收穫七:讀書方法的升級: 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
我們記住新知識更好的辦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
大腦這種通過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的特性, 除了能夠幫助我們記憶之外,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 我們可以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絡。 通過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網, 我們便能夠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個知識進行分析, 從而加深我們的理解和認識

原始的讀書方法是:花很多時間去閱讀一本新書, 去記錄新的名言警句, 卻從不花時間去加工這些信息, 將其和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
我們看似節約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時間和精力, 以便能夠讀更多的新書, 但卻是買櫝還珠, 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把最有價值的工作放棄了。

收穫八:讀書的方法:讀書的時候放慢速度,讓讀書事半功倍
讀書一定要花時間、 耐心和思考力, 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絡狀的聯繫。 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纔有可能內化知識, 形成新行爲的暗示。
我會刻意放慢速度, 花時間記錄讀書筆記——不是僅僅摘記名言, 而是描述讀書後受啓發的內容, 這些啓發和我過去的哪些經驗相關。
在記錄和尋找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過程中, 我常常會驚喜地發現一些過去不曾注意的規律, 也發現很多能夠直接改進工作方法的辦法。
讀書成效進入了一種產生複利效應的狀態。 也就是說, 我讀過的所有書都將爲我未來獲取新的知識提供幫助。
爲什麼這個簡單的讀書方法卻很少有人踐行? 或許是因爲我們大腦的習慣是尋求新刺激,快速把書讀完……我們都希望讀完書獲得新知識, 因此不斷快步向前去獲取更多、 更多……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及時複習, 溫故而知新, 可以爲師矣
現在的我, 在讀書時既不追求數量,也不要求讀完。
我的做法是: 當我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 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 去觀察——作者用什麼樣的思路解決問題? 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後, 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 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 應用在什麼領域?
這種狀態, 呈現出來便是舉一反三的能力。 在別人眼裏, 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識解決問題。
因此讀書不在於多少, 而在於你有沒有通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發現臨界知識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收穫九:學習的心態:綠燈思維,以慢爲快
影響學習效能的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當我們遇到與過去認知不一致的新觀點時, 就會觸發我們的習慣性防衛。
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理學現象。 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觀點、 尊嚴可能會受到挑戰的時候, 我們第一個反應不是思考對方的挑戰和質疑是否合理, 而是: 有人敢反對我, 和他幹! 這時候, 我們的習慣性防衛就產生了
當一個問題出現在別人身上的時候, 我們習慣把這個問題歸因於別人, 是那個人自身有問題。 而當同樣的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 我們就不這麼想了, 反而會把問題歸因於外部因素。
當我們自己遭受挑戰的時候, 會下意識地向外部找原因。 當我們把外部原因當真之後, 別人針對我們的意見就顯得更不合理了。
防衛性的心理使我們失去檢討自己想法背後的思維是否正確的機會。 對多數人而言, 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種威脅, 因爲我們害怕別人會發現它的錯誤。
紅燈思維就是一聽到不同的觀點就消極處理, 準備防衛: “你不瞭解情況。 ”“你先聽我說! ”這是我們在紅燈思維下大腦所處的狀態。
紅燈思維:遇到與自己不一致的觀點, 第一反應是找理由反駁。
綠燈思維是, 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不同的意見時, 第一反應是: 哇, 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麼用它來幫助自己?
以在理解新觀點的用途和價值之後, 再去分析這個觀點可能的不足, 想辦法完善它。 這樣進步就會快很多.
快速學習的前提是要能夠做到: 結硬寨, 打呆仗。
真正高效的學習,其實是知識融會貫通的結果。 有了對重要的、 核心知識的深刻理解, 我們才能運用起來遊刃有餘。
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 阻礙我們融會貫通的原因, 恰恰是我們在學習中遇到了一個“阻塞”, 沒有“結硬寨, 打呆仗”地把它攻克,導致我們一直有“自以爲知道, 其實不知道”的“知識阻塞”, 也就沒辦法實現融會貫通的效果。
所以, 我們想要快速提高, 努力的方向應該是花大力氣打通那些知識阻塞, 而不是追求看起來很花哨的新方法、 新技巧。 底層堵住了, 新方法和新技巧學得再多, 也都是表面上的花拳繡腿。
我讀書的目的是: 打通知識的阻塞, 實現融會貫通。
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把時間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 有啓發的觀點和自己沒想明白的問題上
真正阻礙我們的是我們的不確定和恐懼。 我們擔心, 我這樣放慢了學習, 真的就能夠學得快嗎?還有那麼多東西要學, 能來得及嗎? 萬一我的慢功夫用錯了地方怎麼辦?
總結:掌握臨界知識, 首先要在學習新知識時有綠燈思維, 而在具體學習時, 又要有以慢爲快的心態, 把慢功夫用在真問題上, 比如學習掌握臨界知識。

收穫十: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爲
我們會把別人對我們觀點的質疑, 理解爲對我們自己的否定。 換句話說, 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把“我”和“我的觀點/行爲”綁定在一起。
要改變這種狀況, 我們就要明確“我”和“我的觀點/行爲”是不一樣的——我的成長來自“我的觀點/行爲”的改進和提升, 而別人對“我的觀點/行爲”提出意見, 正是我們能夠從不同角度獲得啓發和成長的機會
聰明人知道尊嚴不是在別人駁倒自己時去維護面子。 真正的尊嚴是發現改進和成長的機會, 成爲更好的自己。

收穫十一:黃金思維圈
黃金思維圈的最基本應用便是: 你遇到每一件事情, 首先問“爲什麼”, 也就是, 問自己爲什麼要做這件事。
當我們能夠從why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時, 我們顯然能夠和別人更好地建立信任和共識。
通過why層面來思考問題,我們更能透過問題的表象來看到問題的實質.

收穫十二: 人脈
事實上誰認識你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誰願意幫助你。 就算你認識了一萬個弱關係, 但是沒有人願意幫助你, 也是沒有用的。
和弱關係進行1對1的深入交流。 要想把網友轉變成生產力, 你就必須花專門的時間和他們溝通。
有兩個方法能夠幫助你和對方更快地建立信任 :1.自我暴露,2.做一個給予者
大多數人思維過於狹窄, 太看重金錢、 社會關係、 技術、 信息等顯性資源, 卻忽略了感恩、認可和聲譽等隱性利益。
你對別人真誠地感恩, 也能夠讓對方收穫很大的價值 , 所以, 如果你能理解他人的價值和獨特性, 你的認同和讚揚對別人也是很有意義的.
在和朋友溝通的過程中, 有三個黃金問題必須要問。
第一個是: 我怎樣才能幫到你? 主動地去詢問別人, 我怎麼做可以幫助你, 這就是一個給予者的心態與行動。
第二個是: 你能給我什麼建議嗎? 我們主動向別人尋求建議和幫助, 既認可了別人的價值,也爲自己帶來創造新機會的可能
第三個是: 你覺得這件事情還應當再去諮詢誰? 通過這個問題, 可以獲取新的人脈線索。 有朋友幫你介紹朋友, 溝通起來信任成本更低。
所以, 當我們花時間和重要人脈進行深入的一對一交流, 堅持做一個給予者、 真誠待人並主動分享自己的能力時, 我們就能夠和我們的人脈圈共享資源和能力。

收穫十三:反思的重要性
反思在學習的過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
1.發現知識誤區;
2.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
3.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雖然收穫不算特別多,但都是營養豐富的乾貨,這本書看得值!

發佈了47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7 · 訪問量 4586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