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1.阿德勒認爲的目的論:所有的人都是爲了某種目的而活着,然後根據這個目的採取相應的行動.

2.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無論之前的人生髮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

4.生活方式可不是先天被給予的,而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選擇自己的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5.很多人不斷說着想要馬上改變,但是始終沒能改變,原因就是你在不斷地下着不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決心.
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始終認爲保持現狀更加輕鬆,更能安心.這就是跳出舒適圈的問題了.

6.如何改變生活方式:首先要做的就是有擯棄現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其次是要有所發展,勇敢邁出第一步,勇敢去做.
如果始終活在"如果怎樣怎樣"之類的假設之中,就根本無法改變.因爲"如果可以變成Y那樣的人",正是你爲自己不做改變找的藉口.

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7.爲了達到不要喜歡自己的目的,所以我們只看到了自己的缺點而不看優點.因爲你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
你害怕被別人輕視或拒絕,害怕心靈受傷,你認爲與其陷入那種窘境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與任何人有關聯,你的目的是避免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受傷.
如何實現這種目的呢?只要變成一個只看自己的缺點,極其厭惡自我,儘量不涉入人際關係的人就可以了,如果已來,只要躲在自己的殼裏就可以不與任何人發生關聯,而且萬一遭到別人的拒絕,還可以以此爲理由來安慰自己:因爲我有這樣的缺點纔會遭人拒絕,只要我沒有這個缺點也會討人喜歡.

8.在人際關係中不可能不受傷,你也會傷害到別人.這是不可避免的.

9.我們應該摒棄自卑感,進一步向前:不滿足於現狀,不斷進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這樣的自卑感反而是好事.

10.很人多無法認清:情況可以通過現實的努力而改變這一事實,根本沒有向前邁進的勇氣.他們什麼都不做就斷定自己不行或是現實無法改變.

11.可以有自卑感,但是不能有自卑情結.
利用好自卑感,讓它成爲努力和進步的契機.
自卑情結則是把自己的自卑感當做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比如:我因爲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等.比如"因爲有A所以才做不到B"這樣的理論就是自卑情結.
這種想法的人,不是不能成功,而是根本不想成功.他們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願意爲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即使有些不滿或者不自由,也還是更願意維持現狀.

12.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人生的價值在於自我超越.

13.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14.如果能夠體會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那麼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

15.你不是因爲無法容忍A的缺點才討厭他,而是你先有了要討厭A這個目的,之後才找出了符合這個目的的缺點.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逃避與A之間的人際關係.

總結:自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因爲自卑,就給自己找藉口,認爲自己就是不行,不喜歡自己,這纔是最可怕的.
應該利用自卑感,好好努力,不斷進步,相信自己.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而是自我超越.
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把他人都當成自己的小夥伴,不要擔心會被別人傷害,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爲你也會傷害別人.
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比如父母,出身等待,但是生活方式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這纔是會影響我們今後生活的重點.

區分好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

16.我們並不是爲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着,所以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同理,如果別人的行爲不能滿足你的期望時,你也不應該憤怒,因爲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別人也不是爲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的.

17.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就會捨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18.新概念:區分好人生課題,把自己的人生課題和他人的人生課題區分開,不要干涉他人的人生課題.
辨別是誰的人生課題,就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19.倘若無視本人的意願而強迫改變,帶來的結果就是日後更強烈的反抗.可以施加援手,但是不能強制干涉.能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20.干涉別人的課題也會讓我們的人生變成沉重而痛苦,所以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這不是我的課題,然後丟開他,減輕人生負擔.

21.關於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是選擇自己認爲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22.人爲什麼會如此在意別人的評價?就是因爲你還不會課題分離,把原本應該是別人的課題看成了是自己的課題.

23.不要去幹涉他人的課題,也不要讓他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24.真正的自由就是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的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的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

總結:我們並不是爲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着的,別人也不是,所以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同理,別人沒有滿足我們的期待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應該生氣.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爲別人也不是爲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的.

區分好人生課題,不要干涉他人的人生課題,可以施加援手,但是絕不能干涉.只有自己能改變自己.而且干涉他人的人生課題也會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痛苦,及時丟開他,減輕自己的人生課題.更不要讓別人來干涉我們的人生課題.

別人如何評價你,是別人的人生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所以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價.區分好人生課題就好,做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無愧於心.

真正的自由就是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的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的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味在意他人怎麼看的生活方式正是隻關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自卑感原本就是縱向關係中產生的一種意識.只要能夠對所有人都建立"雖不同但平等"的橫向關係,那就根本不會產生自卑情結.

人爲什麼會想去幹涉他人?正因爲把人際關係看成縱向關係,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纔會想要去幹涉.

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是不能強迫其喝水.

橫向關係的鼓勵法:用"謝謝"來對幫助自己的夥伴表示感謝,或者用我很高興來表達自己真實的喜悅.最重要的是不評價他人.

你把人際關係看作是縱向關係的話,如果你把對方看得比自己高,你就會有自卑感,如果你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你就會想要去幹涉他人.,所以應該建立"雖不同但平等"的橫向關係.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要學會自我接納,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多去關注能夠改變的事情.

他者信賴是指: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就是無條件的信任.
也許會被欺騙,被背叛,但決定背不背叛是他人的課題,我只需要考慮我該怎麼做.
"如果對方講信用,那我也給予信任"這是一種基於條件的信用關係.不是信賴.
注意:不是讓你基於道德去無條件信賴他人,這種無條件信賴只是一種搞好人際關係和構建橫向關係的一種手段.

如果不敢去信賴他人,那最終就會與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關係.
關係淺,破裂時的痛苦也小,但是這種關係讓你在生活中獲得喜悅也小.只有通過"他者信賴"進一步加深感情後,人生的喜悅也會因此增加.

如果真的被背叛了,該悲傷的時候就盡情悲傷唄,但是不要因爲想要逃避痛苦或悲傷,就不敢付出行動,以至於與任何人都無法建立起深厚的關係.

他者貢獻:對作爲夥伴的他人給予影響,作出貢獻.
他者貢獻並不是指犧牲自己而爲他人做出貢獻,而是爲了能夠體會到自我價值而採取的一種手段.

不要老想着他人爲我們做了什麼,而是多想想自己能爲別人做什麼.並積極加以實踐.只要擁有了這種奉獻精神,把他人都看做是夥伴,眼前的現實就會有截然不同的色彩,也能獲得歸屬感.

缺乏人生和諧的生活方式:只憑事物的一部分就來判斷整體的生活方式.
注意:任何情況下都只是攻擊我的那個人有問題,而絕不是大家的錯.

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

幸福即貢獻感!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我對別人有用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但是這種貢獻也可以通過看不見的形勢實現,只要有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覺,即貢獻感就可以.如果能夠真正擁有貢獻感,那就不需要他人的認可.

人生不是一條線,而是點的連續,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計劃式的人生根本不可能.
不要用線的方式去看待人生,看到達了哪裏,而是應該去關注如何度過這一剎那.

活在當下,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
過去發生了什麼與你的此時此刻沒有關係,未來會如何也不是此時此刻要考慮的問題.

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它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無論你過着怎樣的剎那,即使有人討厭你,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那麼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麼都可以.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而且一定能夠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

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每一剎那,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

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應該由你開始,不用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請不要用“行爲”標準而是用“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不以別人“做了什麼”來判斷,光憑他本身的存在,就值得讓人表達喜悅和感謝了。存在即是合理,存在即是有意義的.

發佈了47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7 · 訪問量 458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