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實證方法研究——兼與波特指標及產業分類法比較

評價中國製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實證方法研究——兼與波特指標及產業分類法比較
 
作者:陳立敏;譚力文 
【原文出處】:中國工業經濟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號】:200405 【原刊頁號】:30~37 
【複印期號】:11   【分類號】:F10 
【內容提要】:本文應用內容分析法,對近年來發表在國內權威和核心期刊上有關中國製造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的重要實證文獻進行了回顧與綜述,分析了這些實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可取之處,並就兩個關鍵點進行了探討:一是在進行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時,應該如何選取方法和指標;二是在對中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實證研究時,應當採用何種產業分類法.經過對產業競爭力四個層次的劃分及與波特方法的比較,得出對中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評價的方法結論:以產業利潤率、全球市場份額和勞動生產率/平均工資率三者爲評價指標;用相當於ISIC二分位的國內28個製造業部門進行產業分類。 
【文摘】:產業結構 
【英文文摘】:By using content analysis,we give a retrospection and review to important empirical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 domestic authority and core journals abou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valuing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We analyses the problem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se empirical research,and discuss two points of focus:how to select methods and indexes when valuing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nd which taxonomy should be adopted while studying Chinese manufacturing’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fter classifying of four competitiveness levels and comparing with Porter’s way,we get the correct method conclusion:select industrial profit radio,global market share and labor productivity/average wage as indexes,take 28 domestic manufacturing department which corresponding to ISIC two digit as classifying taxonomy. 
【作者簡介】:陳立敏,譚力文,武漢大學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正文】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80X(2004)05-0030-08
            一、研究目的與關注點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對評價中國製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實證文獻進行分析,對評價中國製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合適方法進行探討。根據社會研究的三個基本目的——探索、描述和解釋,本文屬於典型的探索性研究,即探討某個議題以提供有關的初步認識。
    我們的基本關注點有以下兩個方面:①面對不同的競爭力主體和不同的競爭力層次,如,國家競爭力、地區競爭力、城市競爭力、產業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產品競爭力,等等,存在着多種評價方法和指標。在評價產業競爭力時,我們應當選取什麼樣的方法和指標?②在對產業競爭力進行評價時,評價結果和我們選用的產業分類法息息相關。正如邁克爾·波特所說:“粗糙的產業分類對商戰實務並沒有意義,因爲不同產業的資源或競爭優勢,本來就有很大的差異”(波特,2002)。那麼,我們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產業分類法,以便對中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正確評價?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非介入性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即用成文文件對社會人和事實進行考察。抽樣方法採用目標式或判別式抽樣。分析單位是研究文獻,具體地說,是近年來國內權威與核心期刊上符合下述三個要求的實證文獻。
        1.文獻中關於國際競爭力的評價必須是針對中國的
    關於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力評價資料比較多,如,波特教授的《國家競爭優勢》中就收錄了關於美國、日本、德國等10國的評價內容。該書發表後,世界各地掀起了關於國家競爭力評價的熱潮,最著名的有世界經濟論壇的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研究院的《世界競爭力年鑑》,分別收錄了80個和49個參評國。但這些不屬於本文的研究範圍。
        2.文獻中關於國際競爭力的評價必須是針對製造業的
    去掉關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競爭力評價的資料,僅僅研究中國,我們發現很多關於產業之外其他層次和主體——包括國家、地區、城市以及微觀層面的企業、產品等的資料,例如,近年國內學術界結合長三角經濟和西部大開發等形成的省際競爭力研究熱點。這些也不是本文的研究範圍。本文關注的競爭力評價是產業層次的。做出這個主體選擇的原因是,產業競爭力與國家競爭優勢之間密切、直接相關,正如波特教授所說:“國家會影響到它的公司在某些特定產業的成功,而數以千計個別產業的競爭結果,又能折射出這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和進步能力”(波特,2002)。在產業中本文又選擇了製造業做代表,而放棄了一些其他產業或產品的競爭力評價文獻。一是因爲製造業之外的服務業、農業等由於產品運輸困難和即時消費的特點,國際性不明顯,區域侷限性大;二是因爲目前有關中國“入世”、世界製造業中心轉移、戰略機遇期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熱烈討論,使得有關中國製造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特別具有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3.文獻中關於國際競爭力的評價必須是實證性的
    在用“中國的”和“製造業的”兩個條件對有關競爭力評價的文獻做了篩選之後,我們還有必要應用另一個條件進行鑑別,以使本文的研究範圍進一步集聚,那就是:本文的研究只專注實證內容。由此將另一些關於中國製造業競爭力評價的偏重理論和方法研究的文獻剔除。
    根據這三個條件,本文對自己的研究範圍進行了定義和界定。
            三、編碼和分類
    這裏,筆者把1996—2004年發表在《中國工業經濟》、《管理世界》、《經濟管理》、《經濟研究》等國內重要權威和核心期刊的12篇論文,以及2本專著中關於中國製造業競爭力評價的研究報告,分類編碼後列示(表1)。這些研究都符合上節三個條件要求,同時在本領域中較有影響力,研究方法也具一定的創新性或代表性。對文獻內容進行分析與歸納,可以得到一些發現。
    表1 對我國主要出口產品及主要製造業部門進行競爭力評價的論文與報告
 
 
編碼   作者       分類方法                          評價指標                          期刊或專題報告
01     鄒薇     SITC一位數9類(不包括第9類未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經濟評論》,1999(5)
                   分類商品)
02     範愛軍  《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一位數)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中國工業經濟》,2002(2)
               10
03     範純增 SITC一位數9類(不包括第9類未       貿易競爭指數TC、顯示性比較優      《經濟管理》,2002(2)
      姜虹     分類商品)                        勢指數RCA、國際市場佔有率
                                                  MS、產業內貿易指數IIT
04     張其仔   28個製造業行業                    2級8類指標:靜態市場份額,靜
                                                  態效率(生產率、利潤、資金週轉    《管理世界》,2003(8)
                                                  率);動態市場份額,動態效率
05     任若恩   6個主要製造業部門,15個製造業主   相對價格水平、勞動生產率、單位    《中國軟科學》(1996)、
                要分支部門                        勞動成本、人均增加值              《經濟研究》(1998)
06     汪斌     20類製造業部門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產業內
       鄧豔梅                                    貿易指數IIT                       《世界經濟》,2003(4)
07     金碚等   HS二分位11類;SITC1-4分位組合     貿易競爭指數TC,相對出口優勢指
                6-16類;包括採礦業在內的工業行    數(RCA),國際市場佔有率,進出口
                業39類;主要出口商品70種;超過    價格比,出口優勢變差指數,工業集   專題報告《中國工業國際
                1000萬美元的出口商品              中度,研發投入,勞動生產率         競爭力變化的新趨勢》
08     藍慶新   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製度(HS)二分
       王述英   位11類工業品                       貿易競爭指數TC
                32種出口主要工業品                 國際市場佔有率MS                   《經濟評論》,2003(1)
                17種製造業                         產業利潤率、勞動生產率
09     張金昌   WTO《2000年國際貿易統計年鑑》中    貿易競爭指數TC、顯示性比較優      專題“中美兩國有國際競
                的7個產業                          勢指數RCA、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     爭力的產業確定”
                                                   CA,利潤
10     趙文丁   28個出口額佔全國1%以上的主要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中國工業經濟》,2003(8)
                出口產品
11     盧豔秋等 單一產業:化工業                   貿易專業化係數TSC(即貿易競爭
                                                   指數TC)                          《國際貿易問題》,2003(4)
12     王麗華   單一產業:中藥業                   出口競爭力指數(即TC),競爭態
       楊志勳                                      勢矩陣(由資源要素、需求要素、企  《國際貿易問題》,2003(2)
                                                   業能力、政府行爲評分加權合計)
13     楊嶸     單一產業:石油業                   實力,潛力,環境,動態            《經濟評論》,(2004)
14     羅雲輝   單一產業:汽車業                   TC、國際市場佔有率MS、國內市場
       何翔阿                                      佔有率、出口產品質量指數          《汽車工業研究》,(2001)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1.對應產業競爭力四層次的四種評價方法
    根據我們前期的研究結論,競爭力是由表2所示四個層次的內容組成的。也就是說,產業競爭力的最終目的是產生利潤,而產生利潤首先要在貿易中顯示出比別國產業具有競爭力;提高貿易競爭力的基礎是提高該製造業部門的生產效率,提高生產率則需要在技術創新、先進設備、教育培訓等軟硬環境的建設上進行投資;對環境進行投資的資本來源又有賴於產業利潤。產業競爭力的四個層次之間存在着環環相扣的邏輯循環關係。各文獻所應用的幾種評價方法正好分別對應於產業競爭力的這四個層次。
    表2 競爭力的四個層次
 
 
層別       內容        實質          典型評價方法
第四層次   利潤      競爭力的結果    產業利潤法
第三層次   市場份額  競爭力的表現    進出口數據法
第二層次   生產率    競爭力的實質    ICOP
第一層次   環境      競爭力的來源    多因素法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1)應用進出口數據法的實證文獻。該法衡量的是產業競爭力的第三層次——市場份額。在上述14篇論文中,除04、06、13文三篇外,其餘各篇都運用了進出口數據評價法。具體評價指標包括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貿易競爭指數TC、國際市場佔有率MS、產業內貿易指數IIT等8種。最常用的是RCA和TC,均被7篇文章所採用;MS和IIT分別被採用了4次和2次,此外還有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CA、出口產品質量指數、進出口價格比、出口優勢變差指數等4個指標也被應用到。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標(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它的算式是:RCA=(Ej/Et)/(Wj/Wt)(注:根據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723頁文字表述,他的算式實際是:臨界值=(Ei/Wi)/(Et/Wt),這和標準RCA完全等價。譯本此頁有一個嚴重錯誤:倒數第三行“該國所有產業佔全球出口總量的百分比”應爲“該國該產業佔全球出口總量的百分比”(即爲上式的分子部分)。),式中Ej、Et、Wj和Wt分別表示一國j商品的出口值、一國商品出口總值、世界j商品的出口值和世界商品出口總值。RCA大於1,說明該國此種商品具有優勢;小於1,證明該國此種商品沒有優勢。
    ——貿易競爭指數(TC,Trade Competition)。TC=(Ej-Ij)/(Ej+Ij),式中Ej、Ij分別代表一國j產業的出口和進口額。TC在1和-1之間變動,TC>0表示產業處於優勢,TC<0表示處於競爭劣勢,TC=1和TC=-1是一國該產業只有進口或只有出口的極端情況。
    ——國際市場佔有率(MS,Market Share)。MS=Ej/Wj,式中Ej和Wj分別表示一國j商品的出口值和世界j商品的出口值。其值越高,說明該國此種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就越強。
    ——產業內貿易指數(IIT,Internal Industry Trade)。IIT=1-(Ej-Ij)/(Ej+Ij),式中Ej、Ij分別代表一國j產業的出口和進口額。其值越大,表明產業內貿易水平越高。
    ——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CA,Competitive Advantage)。CA=(Ej/Et)/(Wej/Wet)-(Ij/It)/(Wij/Wit),即CA=RCA-(Ij/It)/(Wij/Wit)。Ej、Et表示一國j商品出口值和一國出口總值,Wej、Wet表示世界j商品出口值和世界出口總值,Ij、It表示一國j商品進口值和一國進口總值,Wij、Wit表示世界j商品進口值和世界進口總值。張金昌博士通過對中美兩國7個產業的實證分析,清楚地顯示了CA指標較之RCA和TC這兩個指標更接近於產業優勢的實際狀況。
    ——出口產品質量指數。質量指數=(Et/Xt)/(Eo/Xo),式中Eo、Xo分別表示基期的汽車出口總額和出口量,Et、Xt分別表示報告期的汽車出口總額和出口量。在做歷時統計時,質量指數變大,說明出口商品的價格、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提高,競爭力增強。
    ——進出口價格比。價格比=出口商品單位價格/進口商品單位價格。該比值越高,說明國產該商品的檔次較之進口品越高。
    ——出口優勢變差指數。變差指數=Gj-Gt,其中Gj爲j商品出口增長率,Gt爲一國出口增長率。該值越大,說明該產業具有越強的競爭力。
    (2)應用生產率法的實證文獻及幾篇重要文獻的深入分析。生產率法衡量的是產業競爭力的第二層次。運用生產率法進行產業競爭力評價的是04、05、07和08四篇論文。
    張其仔文運用靜態和動態勞動生產率指標(注:後者是2001年勞動生產率和1995年之比,即實際上是在截面統計(Cross-sectional Statistics)之外附加的一個歷時統計(Longitudinal Statistics。),原因是意識到企業的國際市場份額會受到本幣匯率、關稅、配額、國產化要求和壟斷力量操縱市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作爲評價標準來說具有一定的侷限性。需要用效率指標做補充,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但他的工作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①該文將我國製造業的競爭力與處於我國境內的“三資”企業所處同行業進行比較,認爲這是“我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高低、強弱的最集中體現”,這種標杆確立方式的科學性是有疑問的。“三資”企業行業並不是一國製造業諸種類的一個完整、準確和合理的樣本空間。外商獨資、中外合資及中外合作企業大多是跨國企業集團,它們的競爭力在企業總體中是偏強的。同時,“三資”企業所處的行業一般是易於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並且沒有或較少母國和東道國政策限制的,所以“三資”企業會集中於製造業的某些門類,而在另一些門類中較少。但我們並不能因爲製造業中的某些種類“三資”企業少或競爭力不強,就認爲與之對比的我國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強,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菸草製品業,一個極端的舉例是專用設備製造業中的武器彈藥製造和航空、航天及其他專用設備製造。②該文的抽樣是“以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作爲我國製造業企業的代表”,在私有經濟成分佔據較大比重的製造業種類中,這種樣本選擇方式會影響統計結果的正確性。③文中計算某產業的綜合市場份額指數時,是“將國內市場份額指數與國外市場份額指數簡單算術平均”,這種處理方式需要非常苛刻的條件限制。應該說,只有當某一產業的國內市場銷售額正好是其全球市場銷售額的50%時,這種計算方法才正確。但更通常的情況是,某些產業是內向型的,主要面向國內市場;另一些產業是外向型的,主要面向國際市場。如此一來,應用這種計算方法,不是高估其全球市場份額就是低估,使得各產業的綜合市場份額指數之間沒有可比性。完全一樣的問題還有,該文還“構造了一個市場綜合競爭力指數”,也是“由國內市場競爭力指數與國際市場競爭力指數簡單算術平均”而成。
    任若恩兩文是國內以生產率法進行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的先行研究者。在和格林根大學合作進行中國製造業各產業部門的國際比較研究基礎上,任文運用“產出和生產率國際比較”(ICOP)項目組所提出的“生產法”,集中研究以生產率測量一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生產率當然是產業競爭力的實質,這是即使相互論爭的兩派波特和克魯格曼(Krugman)都認同的競爭力核心觀點。但筆者認爲,以生產率作爲產業競爭力的惟一評價指標並不妥當。可以設問:是不是生產率高的產業競爭力就一定高?本文的觀點是否定的。
    金碚報告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進行的《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分析》的延續。“沿着以前的分析思路,運用基本相同的分析方法和統計模型”,該文對最近5年來(數據大部分截至2001年)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狀況進行了跟蹤分析。①從表2的列舉可以看出,該文應用的分析方法和統計模型雖然並不複雜,但種類繁多,既有市場份額層面的各進出口數據法,也有生產率層面的勞動生產率指標,還有基於投資和環境層面的研發投入、工業集中度等指標,只缺少本文認爲最爲重要的利潤層面指標。②各種指標的運用沒有優先順序、沒有歸類,也沒有分配權重,因此,形成了該文自己結論中所說的狀況:“表現出一些複雜的情況;有些似乎有相互矛盾之處”。③在計算貿易競爭指數時該報告“將外商投資企業創造的部分從總出口額中減去”。這個問題在波特教授的評價過程中同樣存在。
    藍慶新文除應用勞動生產率指標並與美國和世界平均水平作比較外,還應用了TC和MS等市場份額指標以及利潤指標,是各論文中評價指標相對簡捷但全面的一篇。
    (3)應用多因素法的實證文獻。顯然,多因素法衡量的是產業競爭力的最基礎層次——產業環境。如上所述,金碚報告在進出口數據法和生產率法之外,還應用了研發投入和工業集中度這樣兩個基於投資和環境層面的多因素法指標。應用多因素法的還有分別研究中藥業和石油業的12文和13文。兩者都是典型的研究產業競爭力環境和投資層面的多因素分析法。
    (4)應用利潤法的實證文獻。利潤水平既是產業進行競爭的目的,也是其競爭的結果。利潤法衡量的是產業競爭力的最高層次。應用利潤法的除了明確的04、08和09三篇之外,05文也隱含涉及。任若恩文除生產率外所選用的相對價格水平和單位勞動成本,實際上可以看成是利潤指標的一個變形,原因是利潤=價格-成本。
        2.幾種分類法及問題
    (1)《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鄒薇、範愛軍和範純增三篇論文都應用SITC一分位進行分類,不同的是範愛軍評價了全部SITC一分位10類商品,鄒薇和範純增評價的則是剔除了第9類“未分類產品”之外的9類產品。這種分類法的應用比較常見,主要原因應該是相關數據容易獲得,在國家統計局、海關和商務部的月度統計中,有完備的資料。但將這種分類法應用於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評價存在幾個嚴重問題:一是SITC所包括的範圍比較廣,不止製造業,如,2類和4類屬於初級產品而非製成品。二是這種分類實際上是一種商品分類而非產業分類,和國內的各個產業部門不對應,無法指導產業發展。如,0類“食品,食用活牲畜”中,既包括屬於製造業的加工產品,也包括屬於畜牧業的初級產品;與之類似的還有3類“礦物燃料,潤滑劑及相關材料”,一部分屬製造業,一部分屬採掘業。三是這種分類法太過粗略,衆多的製成品基本上被分進了1、5、6、7、8五大類中,這種粗線條的評價難以產生實際指導作用和具體政策含義。
    (2)接近於《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的國內製造業分類。該法中運用最全面的當屬張其仔文中的28個種類,是將國內37種工業行業減去5種採礦業、3種水電氣供應業及1種採運業得出,基本上相當於《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二分位。任若恩的兩篇論文中分別應用的6類和15類製造業種類,也是按照這種分類法進行的,不過只相當於其中的一個部分而非全部截面統計。
    (3)海關合作理事會制定的《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製度》(HS)。應用這種分類法的主要有汪斌文中的20類商品,是根據《中國海關統計年鑑》中進出口商品類章總值表的22類98章,在工業製品部分選取主要行業及商品分爲20類後進行考察。藍慶新文評價貿易競爭指數時應用的是HS二分位的11類商品,但在評價產業利潤率、勞動生產率和國際市場佔有率時應用了另兩種分類法:製造業部門的17類和32種主要出口工業品。金碚報告也應用了HS二分位的11類商品,除此之外還應用了多種分類法:SITC一、二、三、四分位的組合6—16類,包括採礦業和製造業在內的工業行業39類,主要出口商品70種,超過1000萬美元的出口商品上百種,等等,這些應用不同分類法得出的評價結果之間常常難以對應。
    (4)其他分類法。其他分類法還有趙文丁文中的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報告》資料的28種出口比例大於1%的商品品種,以及張金昌文中的WTO《2000年國際貿易統計年鑑》分產業數據中的 7種。其中後者可以和ISIC建立一個對應關係,但不是全部截面;前者依據的是具體出口商品而非產業類別,無法得到各個製造業競爭力的評價結果。
            四、波特的評價方法和指標
    在《國際競爭優勢》一書中,波特關於競爭力的評價方法典型地分爲兩種。一種以解釋性的主觀指標爲核心,屬於分析競爭環境的多因素法。這種方法主要體現爲鑽石模型的應用,通過解析每個國家都有的四項環境因素——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以及機會與政府兩個外生變量,揭示出一國的某一特定領域中影響生產率和生產率增長的各因素。它也是波特在WEF主持微觀經濟競爭力評價工作的理論基礎。另一類以顯示性的客觀指標爲對象,屬於應用進出口數據的市場份額法。波特對進出口數據的使用主要體現爲對10國各個產業顯示性比較優勢RCA的測定。此外,他對各國某產業出口佔全球該產業總出口比重和佔全國總出口比重進行了計算,並將前50名產業由高到低進行排序。也就是說,波特在評價產業國際競爭力時實際應用的是針對競爭力第一層次和第三層次的產業環境法和市場份額法。在波特關於競爭力的理論體系中,他認同競爭力的第二層次——生產率和第四層次——利潤。在《國家競爭優勢》的理論內容中,波特定義競爭力就是生產力。在他以往的理論模式中,一以貫之的是盈利觀點,如在《競爭優勢》一書中,定義競爭優勢來源於超額價值——“以低於對手的價格提供同等的效益,或者所提供的獨特的效益補償高價而有餘”。實際上,他的價值鏈模型就是爲了解釋企業盈利能力的來源。可見,波特關於企業和國家層面的競爭力理論,其模型和出發點並不一致。更進一步的矛盾和令人困惑不解的是,波特的理論和方法之間又出現了不一致。在進行國家競爭力的實證研究時,他既沒有采用符合競爭力定義的生產率指標,也沒有選擇從國家創造收益能力角度考慮的利潤指標,而是和大多數學者一樣,使用出口指標作爲評價標準。因此,波特有關競爭力的理論體系和評價方法,不僅各自內部存在着不一致,而且互相矛盾。
    波特的評價方法中還存在一個問題,即對外商投資企業的數據處置原則。波特在著作中多次表明觀點,認爲企業的國籍是次要的,跨國投資企業所產生的競爭力屬東道國而不是母國,但在同書附錄“界定產業集羣的方法”中,波特卻設置了原則二“檢查該項產業的出口是否被其國內的外商所主導控制”,而將外商投資企業的作用扣除。這一矛盾之處,不僅給波特國家競爭力的實證部分帶來嚴重缺陷,而且使整本著作的理論價值大打折扣。本來,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較之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最具創新之處,就是提出了在全部要素均可自由流動的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制度環境的重要性。一個好的國家制度環境可以把勞動力、資本、資源、技術都吸引來並組合好,在本來處於資源劣勢的基礎上建立國家優勢。也就是說,一國的競爭力已經不僅僅體現在對外貿易上了,更體現在吸引對外直接投資上。確實,只要有別國資本來本國投資或興辦企業,它所帶來的稅收、就業、技術、管理一樣可以使本國走向繁榮。遺憾的是,波特本人似乎沒有意識到其提出制度環境的重要性與國際貿易之外的吸引外資息息相關,他並沒有從國家制度環境向對外直接投資做合理的推論。他雖然以大量篇幅論述制度環境的重要性,但在進行實證工作時,還是將出口作爲在衡量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惟一因素。這進一步增加了其體系中理論和方法的內在矛盾,也大大減低了制度環境作用說的重要意義。
    波特進行產業分類時採用的主要是SITC五分位,數據受到限制的情況下采用四分位或三分位。有關方法在《國家競爭優勢》的附錄1“界定產業集羣的方法”和文後註釋部分可以看到明確的直接說明。
            五、結論
        1.評價方法與指標選擇
    本文的分析結論是:多因素法不是合適的產業競爭力評價法;勞動生產率法和進出口數據法相對合理,但存在需要校正的問題;利潤法是最準確的評價方法。
    (1)多因素法的放棄。四個層次的競爭力指標有這樣的規律,即越靠近底層,對競爭力產生的解釋性越強,對競爭力變化的預見性越高,但同時不確定性也越大。研發投入、專利數量、技術設施等投資與環境內容,雖然是產業競爭力產生的源泉,但由於指標衆多、無法窮盡,而且作用各不相同、難以確定權重,並不是產業競爭力的合適表徵。應用這種評價方法,難免有失偏頗,側重其中部分角度;而且,它只能說明企業有獲得高生產率的巨大潛力,但並不是實力。擁有了有利的競爭環境並不能保證產生強大的競爭力。教育、科技、法律、制度、R&D、專利等投資要順利轉化爲生產率,潛力才能變爲實力。
    (2)生產率法中勞動生產率/平均工資率指標的採用。針對前面的設問:生產率的高低是不是產業競爭力的最合適表徵?換句話說,是不是生產率高的產業競爭力就一定高?本文認爲答案是否定的,推理方法是反證:如果產品生產率雖高但價格也高,或者產品生產率雖高但適銷不對路,該產品的市場份額就高不起來,競爭力也就無從獲取。前一種正是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日益失去競爭力的原因,後者往往由產品的設計和營銷不貼近消費者需求造成。這兩種情況都造成只有高生產率卻沒有高市場份額,從而無法轉化爲產業競爭力。勞動生產率雖然不是獲取產業利潤和競爭力的充分條件,卻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在評價產業競爭力時必須予以考慮。生產率法的更完善指標是克魯格曼提出的生產率/工資率,它不僅考慮了產出——生產率,而且考慮了投入——成本,即隱含了市場份額和利潤指標。
    (3)進出口數據法中全球市場份額指標的採用。同樣的設問還有:是不是市場份額高的產業競爭力就一定高?答案也是否定的,反證是,如果該產業應用保護、傾銷等短期或政策性行爲獲取市場份額;或者該產業中的企業管理不善,成本、費用、投資過多,毛利沒能轉化爲淨利潤。這兩者都使得高市場佔有率沒能擁有相應的利潤。但同樣,市場份額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因爲產業利潤是由市場份額支撐的。不過,在應用市場份額指標時需要對廣泛使用的進出口數據法做出修正。進出口數據法中最常採用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和國際市場份額MS指標存在着缺陷,主要是忽略了進口因素和國內市場部分。這個疏忽對於國內市場小、重點面向國外市場的產業來說關係不大,例如,用RCA測度瑞士的鐘表業和荷蘭的花卉業這類小國外向型產業,結果比較準確;但對於中國和美國等消費大國來說,規模巨大的國內市場會佔全球市場相當比例,是不能忽略不計的。RCA指標的另一缺陷是會誇大以加工貿易爲主的產業競爭力。這點在中國很明顯,那些以“三來一補”爲主的簡單加工製造業,因爲出口額大,RCA值顯示很有國際競爭力。實際上,減去原產地不在中國的來料進口金額,這些商品在中國的增加值即該產業的真實產值是很小的。解決這兩個缺陷的關鍵是補上進口因素和國內市場的作用,打破國內外界限,用全球市場份額取代國際市場份額。
    (4)利潤法中產業利潤率指標的採用。利潤指標的重要意義體現在三個方面:①它是產業競爭力的最終結果,不管是改善競爭環境、提高生產率還是增加市場份額,最終的指向都是利潤的實現。②它是獲取競爭力的根本目的,企業層面符合利潤最大化宗旨,國家層面實現財富積累,個人層面提高國民生活水平。③它是新一輪財富循環的起點,也是持續競爭力產生的保證。只有以競爭力最高層次的利潤,投資於第一層次的環境,才能進入生產率和市場份額的新一輪循環,獲得持續增強的產業競爭力。同時,產業利潤率指標涵蓋了TOT(貿易條件)等進出口數據法的內容,又避免了一般進出口數據法強調出口、輕視進口造成的出口偏向型增長、出口國貿易條件惡化和貧困化發展的危險。
        2.產業分類法選擇
    理想的產業分類法是國家統計局2002年7月頒佈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2-2002)。該分類法的特點是更合理、更細化、更接軌,如,把以往的工業門類細分爲門類B—採掘業、門類C—製造業和門類D—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以及最小分類可直接對應於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第三版)的四分位。一個遺憾是至今尚未看到國家統計局依此實施的統計和數據發佈。在該分類法統計結果還不能得到的時期內,可行的實際操作是選擇原統計口徑37個工業行業中的28個製造業部門進行評價。這28個製造業種類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門類C“製造業”的二分位基本對應,不同之處是後者多出“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和“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兩種,共30種。這28個製造業種類在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鑑》中都有比較全面的產業利潤率、勞動生產率等相關數據提供。
【參考文獻】:
    〔1〕B.Balassa.Trade Liberation and Reveal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65.
    〔2〕Earl Babbie.社會研究方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3〕Michael Porter.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4〕Michael Porter.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5〕Paul Krugman,Maurice Obstfeld.國際經濟學(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6〕陳立敏,譚力文.產業競爭力的評價方法研究——兼論波特體系的內在矛盾[J].經濟管理,2003,(24).
發佈了21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0 · 訪問量 10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