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精神

科學=質疑一切。質疑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在邏輯的標準下,應用辯證和批判。因此不存在不被質疑的信仰,例如所謂德先生(democracy)。

教育家杜威(Dewey)曾經指出:”由平常的思想態度轉變爲科學的思想態度,伴隨着停止想當然地接受某些東西,而採取一種批判的、探究的、測試的態度。”

科學的最大特徵是懷疑和質問一切的精神,不包括已經證明正確的準則和真理,對事物進行謹慎而有保留的判斷,並對這一判斷的界限和使用範圍進行系統檢驗。西方大學都是鼓勵質疑的,以擁有愛因斯坦、馮諾伊曼和納什等大師而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其數學系的指導方針是重視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的培養。質疑不等於辯論,然而英國人喜好自由辯論,喜好用自己的分析質疑他人的觀點,捍衛自己的說法。辯論代表了一種獨立思考的精神。王元認爲數學工作者“腦子裏名利太多,數學本身的空間就擠得比較少”。

質疑精神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尊重別人不應該勝於尊重真理,不尊重自己就不是尊重真理。哈佛大學的校訓的原文,使用拉丁文寫的,意爲“以柏拉圖爲友,以亞里士多德爲友,更要以真理爲友。”

德國哥根廷的希爾伯特精神就是:把邏輯力量與創造活力結合起來;質疑與蔑視一切陳規舊俗。二戰時期,政治壓迫着思想,學術自由受到限制,追求真理的質疑精神在強權面前跑得無影無蹤。大數學家希爾伯特在極其孤寂與抑鬱悲憤中去世。

指責新觀點或新思想的人,卻破而不立。觀點上的分歧並不意味着深刻的敵意。

讀社會科學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發現3個觀念:

(1)馬克思認爲,資本家是獲得最大利潤的目的,因此社會化大生產將越來越壟斷。

     實際上,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目標趨向經濟增長,所以資本主義的發展將不再以資本集中和財富集中爲目的。資本或者其他的集中由於不能帶來經濟增長而被放棄或者不再被追逐。

(2)發展生產應該掌握生產資料。無產階級、人民、羣衆、公民掌握生產資料並不是目的,掌握生產資料的目的是創造,因此教育、社會將在這個觀念下發生深刻變革。

         所以新一屆政府提倡萬衆創新,就是這個道理。萬衆創新的基礎是掌握生產資料,而掌握生產資料的目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萬衆創新。

(3)掌握生產資料有許可制度。

        上大學必須通過考試。參加研究生考試的人必須在40歲以下,而且有大學學歷,這就是條件。

         馬克思認爲:時間是能力發展的地盤。但是時間不是無限的,有條件限制的。

      例如,掌握生產資料不能有刑事犯罪歷史,當然資本主義可能沒有這個要求,但是他們有所謂的社會地位,體面來約束上流社會的人物。在互聯網新經濟中,必須有熱情,所以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互聯網中大浪淘沙。諾貝爾獎不獎勵給去世的人,所以要活着得到諾貝爾獎,即使面對戰爭,想得諾貝爾獎也必須想辦法活下去。我打算去得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或者經濟學獎、或者生物醫學獎,目的是爲了尊嚴,而不是有錢。這當然不是爲了吹噓,儘管有100萬美元的諾貝爾獎金能帶給獲獎者經濟自信。不斷的前進和進步是真正的動力。

    歷史和社會產生財富和金錢的方式,財富、國民收入分配的方式,決定時代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科學是革命的經濟力量,知識經濟和腦力勞動者(信息產業的專業人士)將決定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式和活路。阻礙科學發展和知識經濟的一切封建禮教和封建糟粕,資本主義的惟利是圖,個人修養不足迷戀名利、權、錢都將被戰勝。知識經濟的組織方式和管理將是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數學方法論選讀.徐利治,王光明.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發佈了42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24 · 訪問量 13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